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懸案:大太監王振自幼入宮還是半路出家

明朝懸案:大太監王振自幼入宮還是半路出家

很多朋友都知道,明朝太監,並非都是從小就入了宮的。也有很多是在社會上混得不如意,又不甘一輩子做個普通人,心一橫,刀一拿,手一剁,就自宮了。

便如被崇禎皇帝一舉做掉的大太監魏忠賢,《明史》中明確記載,「少無賴,與群惡少博,少勝,為所苦,恚而自宮」。可見,他是成年之後才入的宮。

不過,被稱為大明第一個權監的王振,其身份,卻成了幾百年來的疑案。

明朝人黃溥在其《閑中今古錄摘抄》中記載,「永樂末,詔許學官考蒲乏功績者,審有子嗣,願自凈身入宮中訓女官輩。時有十餘人,後獨王振官太監。正統初居中得寵,至張太后崩權傾中外。」

(王振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什麼意思呢?

說的是,永樂大帝朱棣末期,下詔允許學官中沒有多少成績,又有後裔的人做太監,進宮教女官。當時一共有十多人報名,最終只有王振得寵,權傾中外。

列位,學官是什麼?

有明一代,有國子監,有府學,有州學、有縣學,甚至衛所,都有學校。「天下府、州、縣、衛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二百餘員,弟子無數」。學官在府者,稱教授,在縣者,稱教諭。

從黃溥的記載,可知學官也是有考核的。你教出來的學生,連舉人都考不上幾個,等於是說你的水平不行啊。雖然沒有末位淘汰,但太混了的,也是醜名在外,沒人願意跟著讀書。

與之相適應的是,明朝的學官,地位並不高。《明史》載,「正統中,天下教官多缺,而舉人厭其卑冷,多不願就。」

覺得教官兩袖清風沒什麼前途,不願去。直到後來又下詔說你們做了教官,還是可以繼續考進士,「自後就教者亦漸多矣」。但那些考上不進士的學官,可能就一輩子只能窩在學校里了。像海瑞那樣,能從教諭選為縣令的,乃是鳳毛麟角。

(海瑞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由是說來,王振曾做過學官,又因績效不善受人輕視,正好碰上進宮當太監的機會,一下把握住,也不是沒可能。

而且,黃溥所處的年代,離王振時並不太久——他在書中有提到,「正統己巳,先祖在湖臬,與巡撫侍郎王公一寧督漕湖南,聞木土之變……」——先祖就是已故的祖父。可見,他祖父在土木堡之變時,正在湖南做按察使。可以推想,年齡起碼在四五十歲,當時,黃溥已經出生。不過,他寫書的時候,估計又過了幾十年了,當時王振家族皆被殺,沒多少人還記得他曾做過教職,因此,黃溥覺得有必要記下來。「乃沒土木之難,世莫知其由教職,故識之以示後。」

問題在於,《明史》之撰寫,參考了很多明代書籍,為何在王振傳記里,寫的是——王振,蔚州人。少選入內書堂。侍英宗東宮,為局郎。

內書堂,是十歲左右的小太監讀書的地方。也就是說,《明史》認為,王振是自幼入宮。

為何會有兩種說法?

也許是張廷玉等人編書時,參考了其他資料,畢竟,明朝記載王振事迹的,不可能只有一種,而他們認為,黃溥的,並不正確,乃是道聽途說。

那麼,哪種更接近史實呢?

我覺得《明史》更靠譜。

為何這樣講?

只需從王振的家庭分析就行了。

若按黃溥的說法,王振是有了兒子,才會去做太監的——如果只有女兒,他沒可能冒著絕後不孝的罪名入宮——那麼,他掌權之後,肯定會要加封自己的兒子呀!

(土木堡之變塑像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但《明史》記載,「其從子山、林至廕都督指揮」,從子就是侄兒。為何封蔭的是侄兒而非兒子呢?只能說明,他並沒有兒子。

《明史》又說,王振死於亂軍之中後,「郕王命臠王山於市,並振黨誅之,振族無少長皆斬。」

如果他真有親生兒子,郕王不可能不凌遲他親生兒子而拿他侄子出氣。

當然,你也可以反駁,假如他兒子早死了呢?

確實,這個問題我也無法解決,所以我雖說《明史》較靠譜,但只是個人觀點,並未下定論。王振到底是自小入宮還是飽讀詩書卻恬不知恥,半路出家做了教官又去做太監,還是一段懸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摸史1 的精彩文章:

1940年,日本香淳皇后視察女子大學,觀看各種表演

TAG:凡人摸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