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規則的擦除」:勞申伯格回顧展亮相SFMOMA

「規則的擦除」:勞申伯格回顧展亮相SFMOMA

自上世紀40年代起直到2008年與世長辭,羅伯特·勞申伯格以其驚人的熱情與活力創作了一批很難用既往的藝術理論加以闡釋的作品。從紐約街頭的「廢品」到冒著氣泡的泥漿,他的作品包羅萬象,一再挑逗著觀者的神經。

2017年11月18日至2018年3月25日,勞申伯格回顧展「規則的擦除」(Robert Rauschenberg: Erasing the Rules)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以下簡稱SFMOMA)展出,以150餘件不同領域的作品呈現藝術家實驗不斷的藝術生涯,展示勞申伯格如何以其獨有的幽默與智識打破成見、拆解陳規、為緊隨其後的藝術家開闢了新的藝術道路。

?

勞申伯格在進行創作

展覽現場

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生於德克薩斯,很早即在學校劇院顯露出舞台服裝和布景設計方面的才華。應徵入伍前,他曾短暫地就讀於德克薩斯大學;退役後,又先後在堪薩斯城藝術學院、巴黎朱利安學院、北卡羅來納黑山學院深造,師從約瑟夫·艾伯茨(Josef Albers)等人。

上世紀50年代初,勞申伯格終於在美國藝術界嶄露頭角。彼時,高度繪畫性的抽象表現主義正逢其時,藝術家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與圖像帶入作品。他時而獨自工作,時而與藝術家、舞蹈家、音樂家、作家等各行各業的人合作,創造出一種「跨界」的藝術形式。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勞申伯格的影響持續至今。

已擦除的德·庫寧作品,1953年

汽車輪胎印,1953年

作為藝術家逝世後的首場回顧展,「規則的擦除」致力於向觀眾證明勞申伯格逾60年的創作歷程之深廣。其題目,不難讓人們聯想到藝術家創作於1953年的作品《已擦除的德·庫寧作品》(1953)。

展覽總體上依年代順序陳列藝術家橫跨多個領域的作品,自勞申伯格早期的藍曬照片《無題(兩個勞申伯格)》(約1950)、裝有藝術家搜集來的瑣碎物品的盒子《無題(個人盒子)》(約1952)等作開始。不難發現,貫穿勞申伯格藝術生涯始終的實驗精神和合作意識在其早年就已經十分突出。展覽的一大亮點,SFMOMA的館藏《汽車輪胎印》(1953),即是勞申伯格與約翰·凱奇(John Cage)共同創作的實驗性作品——前者要後者開著一輛福特A型車駛過一汪顏料又駛過20張白紙。

集合,1954/55年

查倫,1954年

花押,1955-59年

勞申伯格的標誌——「混合藝術」(Combines),自然也不容錯過。它們打破繪畫與雕塑的壁壘,歷來為人所樂道。尤為值得一提的,此番展覽中,作品《集合》(1954/55)《查倫》(1954)於近40年來首次同時展出,使觀眾得以近距離感知藝術家在「綜合藝術」形成之初的種種嘗試。同樣極富盛名的作品《花押》(1955-59),則為展覽的這一部分划上句號。

展覽接著分多個展廳呈現藝術家不同階段的重要作品,其中一個展廳就專門用來展示勞申伯格在畫稿(transfer drawing)和絲網繪畫方面的努力。《三十四幅但丁插畫》(1958-60)由大量從報刊雜誌上剪下的圖片拼貼而成。作品中,藝術家選取當代美國生活中的圖像作為但丁詩篇的插圖,發人深省。古典主題與當代政治或流行文化的交織在其絲網繪畫中甚至更為常見,《掃描》(1963)《柿子》(1964)都可謂典型。

三十四幅但丁《神曲》插圖之一,1959-60年

掃描,1963年

柿子,1964年

同一時期,亦即上世紀60年代初,勞申伯格還積極嘗試各種新興技術,與科學家比利·克魯弗(Billy Klüver)合作完成了裝置《神諭》(1962-65)等作。1968年,受黃石國家公園的一處景觀啟發,藝術家開始創作聲控裝置《泥繆斯》(1968-71)。在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藝術與科技」項目的支持下,勞申伯格和幾位工程師耗時三年才完成此作。乍看之下,它不過是一個裝有泥漿的玻璃缸。但實際上,為了讓泥漿的冒泡聲與音樂相協調,裝置中的泥漿以及其下的空氣泵系統都是創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果,無怪乎有論者將其看作勞申伯格最具野心的作品。

1970年,勞申伯格從紐約回到佛羅里達。此後,藝術家一直生活、工作於此。新的環境很快促使他創作了《紙板》系列。該系列最早的作品之一,《羅莎莉/紅番茄/臨時信/儲備》(1971-72)之上的標籤就是這次搬遷的最好見證。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佛羅里達的藝術圈的確不比紐約活躍,但勞申伯格絕不孤獨。一方面,他的工作室從來都不缺少訪客;一方面,藝術家從未放棄旅行——中國觀眾對其西藏之旅和198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大約都有所耳聞。

神諭,1962-65年

泥繆斯,1968-71年

羅莎莉/紅番茄/臨時信/儲備,1971年

1982年,勞申伯格開始了他長達7年的「ROCI」(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組織,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的首字母縮寫)項目,在10餘個國家旅行、創作並舉辦展覽。藝術家在這一時期拍攝的不少照片都被應用到後來的作品中,《進口港》(1998)即是其中一例。

展覽的最後,是勞申伯格晚期的作品,比如直指美國社會過度消費現象的廢金屬集成《過剩》系列(1986-94),又如絲網印刷在鋁板和銅板上的繪畫作品《假日的騙術》(1991)。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藝術家還創作有大量藉助環境友好的墨水、新型數字印表機和圖片處理軟體完成的作品。它們是否仍舊屬於「繪畫」這一歷史悠久的門類誠然令人困惑,但藝術家擁抱新技術、新材料的熱忱未嘗不令人肅然起敬。

進口港,1998年

過剩,1986-94年

假日的騙術,1991年

翱翔,2007年

圖錄《羅伯特·勞申伯格》封面

令人欣喜的,得益於SFMOMA的豐富館藏以及蓋蒂基金會、勞申伯格基金會的鼎力支持,SFMOMA「勞申伯格研究項目」已經啟動。該項目致力於為全球讀者免費提供與SFMOMA館藏勞申伯格作品相關的研究論文和文獻材料。

編譯丨李湘寧

文章整合自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勞申伯格基金會的相關報道,圖片來自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勞申伯格基金會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官網。

展覽信息

標題:羅伯特·勞申伯格:規則的擦除

(Robert Rauschenberg: Erasing the Rules)

時間:2017年11月18日-2018年3月25日

地點:聖弗朗西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 四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美院藝訊網 的精彩文章:

毫不遜色的小眾雕塑:「在塔中——安妮·特魯伊特」亮相美國國家美術館

TAG:中央美院藝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