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戈、矛、戟、殳、弩機……這些兵器到底怎麼用?看完這篇就知道了

古代戈、矛、戟、殳、弩機……這些兵器到底怎麼用?看完這篇就知道了

地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人物:老胡、小胡

事件:胡亂搪塞的日常之N

小胡:老胡,老胡,這是什麼?

老胡(看了一眼說明牌):這是戈。

小胡:戈是幹什麼的?

老胡(繼續看說明牌):啊,是一種兵器。

小胡:那它是怎麼用的,怎麼砍人的啊?

老胡:這個,這個,唉呀,你這孩子話真多……

兵器是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為了製作鋒利的武器,使自己的軍隊在作戰中取得勝利,統治者們用起青銅來可是一點兒也不心疼。夏商周時期,大量的青銅兵器被製造出來。雖然這些兵器在當時就經歷了慘烈的戰爭,之後又沐浴了數千年的歲月風霜,但仍有很多青銅兵器留存到現在。

然而它們的長相,與現代人熟悉的兵器——各種長槍大炮一點兒也不一樣。這就導致我們在參觀的時候,常常弄不清楚它們如何發揮功效。今天,館兒君就繼續帶著大家一起了解博物館裡的那些青銅兵器,讓它們講講幾千年前是怎麼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

廿六年武庫戈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戈是商周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青銅兵器,一般由戈頭、柲和末端的鐏三部分組成。使用時,將戈頭與柲綁紮在一起,再在柲觸地的一端裝上鐏。而考古發掘出土的戈,絕大部分只剩下戈頭了。

戈的裝配示意圖

當然也有珍貴的青銅連柄戈出土,戈頭與柲連柄合鑄而成。

商青銅連柄戈 1986年遼寧錦縣水手營子村出土

戈的使用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為「推」。《淮南子·人間訓》有「門者出之,顧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句,指的是利用戈援的上刃殺傷敵人。看一看下圖「援」的位置,再想想「推」的動作,是不是懂了呢?

戈不同部位名稱示意圖

第二種為「斬」,又稱「斫」,指的是利用援下部的刃或胡刃劈砍。

第三種為「擊」,指用戈的前鋒像雞啄米一樣啄擊敵人。早期的戈還沒有發展出內和胡這兩個部分。那時候,利用前鋒啄擊是戈的常見使用方法。

第四種使用方法為「鉤」,也比較形象,就是利用援下的刃將敵人「鉤」過來。在「鉤」的過程中,敵人也被割傷了。

銅矛頭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與戈相比,矛的使用方法我們就熟悉得多了。將矛頭也裝在柲上,奮力刺向敵人,就可以對敵人造成傷害。

矛頭的各部位名稱

銅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為了進一步增強兵器的殺傷力,先秦時期的兵器製造家們又讓戈頭與矛頭合體,達成了戈的「進化模式」——戟。矛頭與戈頭既可以是分開的(用的時候將矛頭綁在或套在柲的頂端就可以了),也可以是鑄在一起的。

戟的裝配方式和使用方法與戈大同小異。因為戟的腦袋上長了一根矛,所以與戈相比,戟在戰場上又多了個「刺」的用法。

戟也有一些喪心病狂的變異形態,比如多出一個彎的內,還有曾侯乙墓出土的三戈戟等。

陝西寶雞竹園溝出土銅戟

曾侯乙墓出土三戈戟

更有甚者在戟上鑄出一個人頭……

人頭戟甘肅靈台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出土。

有學者認為,這個人頭的形象是商周時期「鬼方」部族的首領

人頭戟 局部

亞丑鉞主動跳出來賣萌

一看這扁平的形態和邊緣的小孔就知道,鉞也要綁紮在長柄上使用。它的形態和斧頭有些像,使用方法以劈砍為主。《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在滅商的關鍵一役「至紂死所……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我們可以據此腦補一下威風凜凜的周武王和大限將至的商紂王……

然而在實戰效能上,鉞就比不上戈、戟等兵器了。無論是車戰還是步戰,用到鉞的時候都不多。鉞的主要功能,還是禮儀性質的。

殳,音書。《釋名》解釋殳的形態時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桎於車上,使殊離也。」可以看出殳是一種沒有鋒刃的長兵器,形似棍棒。

1977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了七柄自名為殳的兵器。而且令人欣喜的是,這七柄殳的保存狀況良好,從柲到附加物,都保存得很完整。從這些殳的形態推測,其使用方法主要有兩種:1. 用前端擊刺;2. 直接掄起來打人。

曾侯乙墓出土 殳 局部

看殳的身上有這麼多刺,用來打人一定很疼呢。

刀、劍、匕首

上面介紹的都是一些要配合長柄使用的兵器,稱為「長兵器」。打仗的時候,士兵們站在戰車上相互攻擊,運用長兵器可有效地增大攻擊的範圍,殺傷更多敵人。

先秦戰車想像圖

隨著戰爭激烈程度的上升,站在兩輛戰車上用長兵器你鉤一下我,我鉤一下你這種溫文爾雅的打架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殺敵的需要。腳踏實地,面對面互毆的步兵越來越多了,便於肉搏的短兵器——刀、劍、匕首等,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商龍紋刀 1951年輝縣琉璃閣出土

銅劍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商 捲雲紋匕首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至於這三種兵器的使用方法,無外乎砍、劈、斬、刺等。(欲知更多更神妙的用法,請翻閱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小說。)

弩機

戰國弩機肥東縣博物館藏

弩是戰國以來廣泛使用的發箭兵器,用於遠距離殺傷敵人。而弩機是弩的機發部件。關於弩機的構造和使用方法,請戳藍字:文物 | 統一天下必備新式武器,戰鬥力+10086

甲、胄、盾

說完了用於攻擊的武器,再說說用於防禦的武器。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先秦時期的士兵上戰場,一定要穿上青銅甲,戴上青銅胄(也就是青銅頭盔),一手拿著青銅盾,一手拿上青銅的長兵器或短兵器,化身青銅戰士。但是很遺憾地告訴您,穿純青銅打制鎧甲的軍人,在先秦時期有是有的,但數量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極少。

為啥?因為太笨重,行動不便……(冬天穿皮大衣都有人會嫌臃腫笨拙,何況「青銅大衣」呢?想想青銅的重量,估計穿上真?青銅甲之後,連邁步都邁不動吧?)

青銅護腿甲寶雞石鼓山墓地出土

為了兼顧防禦力和行動力,先秦時期的設計師們將鎧甲進行了改良:將厚實的皮革裁成小片,連綴成皮甲,讓士兵們能相對靈活地行動;再在一些比較容易受傷的重要部位(如胸部、背部)釘綴上青銅片,以加強防禦。

而胄的材質似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從商代到戰國,一直有青銅胄出土。戰國時期,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還出現了鐵胄。

商青銅胄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戰國鐵胄 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

盾也是一種重要的防具,又名「干」(這下知道「干戈」一詞的來由了吧?),背面有把手,便於抓握。用於手持的盾,一般形體較小,不超過3尺(太大了拿著不方便啊),用木頭或皮革製成,也有銅盾、鐵盾。

人面銅盾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和甲一樣,盾也會在表面中央釘上一塊金屬片,一是增強防禦,二是可以將金屬片鑄造成妖魔鬼怪的樣子,用來威懾敵人。

至於大型的盾,可以長達8尺,主要是守城和水戰的時候使用。士兵們可以躲在這種大盾的後面,抵禦密集箭雨之類的攻擊。

參考文獻:

馬承源. 中國青銅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杜文玉. 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M].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7.

井中偉. 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M]. 科學出版社, 2011.

原創 黑逗 博物館丨看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縷曙光 的精彩文章:

幽默是一種智慧

TAG:第一縷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