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積好六德,非富即貴!
一、口 德
東晉元帝時,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自武漢順流而下,直撲南京。
消息傳來,在南京的弟弟王導怕受牽連,一大早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請罪。這時周顗進宮,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周顗的字),我家幾百口人,就靠您啦!"
周顗並不理睬,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顗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周顗出來的時候,王導仍然跪在宮門口,又呼叫周,周沒搭理他,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斗大的金印帶在身上。」
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求情。
後來王敦造反成功,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是當代才子,應該做三司這樣的大官。」王導不回答。
又問:「如果不做三司,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不說話。
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
王導還是沉默。於是王敦下令把周顗殺了。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痛哭著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啊。」
做好事,也要說好話。不說好話,也不要說壞話。說壞話的結果,好事白做,甚至惹來無妄之災。
二、信 德
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能使自己走到哪裡都能夠暢通無阻?
孔子說:「說話真實可信,行為篤實嚴謹,即使到了邊遠的蠻夷部落,也能行得通。說話不誠信,行為不嚴謹,即使在本鄉本土,又怎麼能行得通呢?站立時彷彿看見『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眼面,坐在車中彷彿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轅前橫木上,能夠做到這樣,就能夠處處通達順暢了。」
子張深受啟發,便把孔子的話記在束腰的大帶上。
曾經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隻說對了一半,為人誠信,才是立身處世的法寶,才可使一個人走遍天下都不怕。
三、禮 德
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軍隊,打敗了智伯,解了晉陽之圍,獎勵了有功人員五人,其中,高赦列為首功。
提出聯合韓、魏兩家,並且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去韓、魏軍營作說客的張孟談不高興了,說:「解救晉陽被圍之難中,高赦並沒有立下大功,現在卻得了頭賞,這是為什麼呢?」
趙襄子說:「晉陽被圍,國家危險,社稷危急。身處憂患之中,群臣和我交往之時,沒有失去君臣之間禮節的人,只有高赦一個人,所以我記他頭功。」
一個人有權有勢的時候,對他有禮容易,當一個人失勢的時候,心下就怠慢了,禮數就不周全了。不選擇對象,不看他有位無位,有勢無勢,都能以禮相待,才是真正的修養。
四、謙 德
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曹操一愁莫展。
這時候,他的老友,袁紹帳下的謀士許攸來投。曹操大喜,光著腳出帳迎接。
許攸獻計說:「袁軍有糧食存於烏巢,防備鬆懈,只要派奇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過三天,袁軍不戰自潰!」
曹操聽其計,親率精兵突襲烏巢,大敗袁紹。
兩年之後,曹操攻破袁軍老巢鄴城,佔領冀州。但許攸自恃功高,又仗著是曹操的老友,經常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能得到冀州嗎?」
曹操呵呵一笑,說:「你說得對啊。」但心裡頗為惱火。
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
有人向曹操告發,曹操找了個借口,把許攸收押,最終殺害。
再大的功勞也是合力的結果,以為什麼事非我不可,驕狂自大,不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只會害了自己。
五、恕 德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經常多分錢,鮑叔牙並不認為管仲貪財,不過是管仲太窮的緣故;
管仲曾經為鮑叔牙辦事,結果沒辦好,鮑叔牙並不認為管仲愚笨,不過是時機不利罷了;
管仲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有才幹,不過是機會還沒有來罷了;
管仲多次作戰,多次戰敗逃跑,但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小,知道管仲家有老母親需要贍養;
公子糾失敗,召忽自殺,而管仲忍辱偷生,但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無恥,知道管仲不會為小節而羞,卻會因為功名不顯耀於天下而恥;
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以後,甘願把自己置於管仲之下,接受他的領導。管仲感慨的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啊!」
天下人不多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多讚美鮑叔牙能夠識別人才。鮑叔牙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這都是鮑叔牙打下的基礎。
深交一個人,就要看他的長處,理解他的處境,真心實意的替他著想。
六、敬 德
趙襄子聯合韓、魏滅了智伯,智伯的家臣豫讓下決心為智伯報仇。他改變姓名,冒充下人,混進宮廷,企圖趁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行刺。卻被趙襄子發現了。左右想殺了他,趙襄子說這是個義人,把他放了。
豫讓仍不死心,他往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裡吞下木炭,毀了容貌、改變了聲音,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
有一次,機會來了,豫讓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行刺。但還是被趙襄子發現,衛士捉住了豫讓,趙襄子說:「你曾經是范氏和中行氏的臣子,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你現在為什麼非要置我於死地,為智伯報仇呢?」
豫讓說:「范氏、中行氏以眾人之遇待我,我故以眾人之遇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對等的,你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你以普通人的身份看我,我以普通人的身份報之。如果一個人能夠普遍的尊敬眾人,眾人就會普遍的支持他的事業。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原創文章
轉載須註明來源出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