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伯特·帕丁森靠《暮光之城》成名,卻諷刺電影和原著小說太荒謬

羅伯特·帕丁森靠《暮光之城》成名,卻諷刺電影和原著小說太荒謬

電影《移動迷宮》劇照

「他們巴不得日常的校園變成天啟時代的角斗場,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刺激和鬥爭。」

文 馬程

編輯 張慧

《移動迷宮》系列自我定義為「美國反烏托邦科幻驚悚動作電影」,五個定語概括了這部影片的全部賣點。

廢土世界、喪屍圍城、致命病毒、一群少年被困在迷宮中,成為拯救世界的試驗品,霸權統治、流民遍野、各懷絕技的少年們不斷反抗、死裡逃生,在巨大的陰謀下,攜手應對生存危機。

暢銷全美的圖書《移動迷宮》展現的世界末日圖景,被年輕讀者捧成了大IP,隨即以單集3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改編成電影,前兩部全球票房均超過7億美元。

2018年1月26日,《移動迷宮》第三部將在中國和北美同步上映。

電影《移動迷宮3》劇照

青春題材的電影一直是賺錢的「利器」,投資少,受眾多,在青少年間能迅速通過口碑傳播。

除去獨攬78億美元票房的《哈利·波特》系列外,席捲全球票房的青春電影有主打「吸血鬼」元素的《暮光之城》系列,4部共獲得了33.45億美元票房;以及《飢餓遊戲》四部曲,共收穫24.9億美元票房。憑藉這兩個系列,獅門影業一躍成為好萊塢六巨頭之外盈利最高的影視公司。

科幻IP開發公司「未來事務管理局」的創始人姬少亭也對火星試驗室表示,青少年科幻一直是科幻題材的重要類型,在歐美擁有垂直的市場和受眾。

許多受到追捧的青春科幻電影在設計上大同小異,美國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為了搞怪,把《分歧者》《飢餓遊戲》和《移動迷宮》中的電影情節混剪在一起,竟然毫無違和感。

不過,英國《衛報》撰稿人約翰·帕德森預測,短時間內青春電影的風潮不會過去,因為「青少年的想法不容忽視」。

1

與中國青少年的共同影視記憶來自《還珠格格》、台灣偶像劇和內地勵志青春劇類似,2008年之前,歐美青少年電影的主題也集中在勵志、喜劇和愛情,票房成績不溫不火。

2008年,《暮光之城》橫空出世。從第一部到第四部,電影口碑一路下滑,票房卻居高不下。它帶火了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青春偶像作品,《吸血鬼日記》《真愛如血》《少狼》等劇集故事主線高度雷同,卻獲得了不俗的收視率。

電影《暮光之城4:破曉(下)》劇照 圖/視覺中國

討好青少年的影視劇遍地開花,背後是市場的春風在播撒花籽。2010—2012年,美國24歲以下觀影人群比例從27%升至30%,贏得年輕人的心對於票房大捷越來越重要。

在這樣的趨勢下,作家也變得越來越狡猾,想盡辦法迎合青少年的口味。青少年小說以15—18歲的年輕人為受眾,通常有一條單一的故事線索和唯一的主角,一切情節圍繞主角的成長經歷展開。

青少年迷戀天馬行空的小說,尤其鍾愛反叛、刺激又正能量的探險和愛情。科幻、魔幻類的IP因此格外受影視公司的青睞。

「青少年科幻的影視化有很多優勢,世界觀天馬星空,有利於提高青少年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姬少亭說,《移動迷宮》《飢餓遊戲》和《分歧者》的小說是其中佼佼者,都構造了新奇又細緻的世界觀。「同時小說中主要人物總是團隊作戰,是團隊精神的體現,而主題也離不開真善美,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2

2013年,獅門推出了《飢餓遊戲》,電影品質、劇情和主角演技都技高一籌,理所當然地獲得了高票房。

《飢餓遊戲》同樣把劇情設置在「廢土世界」——北美洲在一次戰爭後化為廢墟,接著在的廢土大陸上建立起了新興國家「施惠國」。同樣是少年反抗強權的故事——國家會逼迫12個行政區交出12—18歲的少男少女各一名,投入一年一度的「飢餓遊戲」,24人最終只能有一人存活。節目以電視實況轉播,以此維持威權統治以及國家秩序。

類似的設定早有珠玉在前,比如日本電影《大逃殺》。但《飢餓遊戲》仍然憑藉險象環生的劇情,成功地吊起了觀眾的胃口。

《大逃殺》重點展現人性的陰暗面,《飢餓遊戲》中的負能量則全部由獨裁者和威權政治體制承擔。同一主題在東西方的電影中,有了不同的著眼點,也帶來截然不同的觀影體驗。

在《飢餓遊戲》中,叢林中的暴力、犧牲、人性醜陋都是輕描淡寫的,打鬥戲、絢麗的服裝、愛情等有有視覺衝擊力的元素才是吸睛的重點。

電影《飢餓遊戲》宣傳海報

類似的末日情結也出現在《移動迷宮》系列。變熱的太陽將世界烤成焦土,人類患上了閃焰症,變身喪屍,並將病毒迅速傳染給健康人類。為了研究出免疫療法,拯救世界,一群16歲的男孩女孩被用來試藥,囚禁在迷宮中。

男主角托馬斯帶領一群好友,在迷宮上演絕地逃亡。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迷宮已經消失,他們仍在逃亡和反抗。從頭到尾,主角們在不停地戰鬥。

對於成年人來說,這樣的劇情或許有些幼稚。有網友開玩笑道,從頭到尾聽到最多的就是「Let"s go, let』s go! Run, run! (我們快走!快跑!)」。

影評人桃桃林林直言,青少年科幻小說的主題都差不多,就是小孩子也可以干翻成年人,拯救世界。「在尚未掌握話語權之前,他們對話語權的想像還是簡單而幼稚。」 但是他卻很佩服這種文化基因里崇尚反叛的情結,「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質疑一切。」

《分歧者》系列也表達了青少年對話語權的幻想。片名Divergent本來就有反叛的意思。作者維羅尼卡·羅斯設想美國社會崩壞,並創建了另一個世界,按照人類最美的特質劃歸五大派別:無私、無畏、誠實、友好和博學。孩子們在16歲時必須重新選擇自己要效忠的派別。無私派的姑娘翠絲選擇了無畏派,她的命運也由此發生了轉變。

《分歧者》的原著小說更加成熟,將社會分工的思想闡述得清楚,也將和平與戰爭、完美與瑕疵的矛盾做出了詳細的解釋。小說第一部出版後,銷量高達上千萬,22歲的作者羅斯一夜爆紅。

然而,《分歧者》的大結局卻揭示,最後的陰謀是美國當局的基因實驗,前期花費大量筆墨建立的世界觀也因此坍塌,回歸簡單的平民與強權的對抗,讓很多讀者感到失望。

電影《分歧者》劇照

「這些電影都符合少年們的設想,憤怒的受害者形象,永遠在與腐敗的專制政權鬥爭的路上。」約翰·帕特森說,「他們巴不得日常的校園變成天啟時代的角斗場,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刺激和鬥爭。」

在《移動迷宮》《分歧者》和《飢餓遊戲》中,青少年展現了極限條件下的應變。

即使青少年「不識愁滋味」,他們對社會的危機也有一定的體會,貧富差距、金融危機、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新生代的年輕人對未來的悲觀情緒越來越重。這也讓反烏托邦的題材更加貼合受眾的心理。

然而,面向青少年的科幻在國內還未興起。國內熱銷的科幻作品,如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何夕的《天年》等,多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展現了複雜的世界觀和社會現實,尚未在青年讀者中蔚然成風。

電影《三體》先導海報

「國內面向青少年的作品又太過低幼,甚至稱不上科幻,已經跟不上青少年思想的變化。」姬少亭說。

3

青春小說通過影像化不斷擴大著粉絲的陣容,青春電影的票房熱度則保證了它的造星能力。

《移動迷宮》的主演迪倫·奧布萊恩、卡雅·斯考達里奧、托馬斯·桑斯特等年輕演員,是歐美青少年眼中的超級巨星,儼然最有成長性的「小鮮肉」。

在青春電影中,大部分的演員以俊男美女為主,顏值勝過演技,《飢餓遊戲》卻幸運地選中了奧斯卡影后——「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

拍攝《飢餓遊戲》第一部時,飾演女主角凱特尼斯的勞倫斯,還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僅在《冬天的骨頭》里小試牛刀。

但她知道正面對著足以改變人生的機會。看過原著小說的勞倫斯從沒懷疑過這會是一個大製作的系列電影,「我當時想『你可以拒絕這個角色然後繼續演獨立電影,未來當個普通人。或者你接下這個角色,然後一切都會改變。』」

好萊塢雜誌《綜藝》對她扮演的凱特尼斯大加讚賞:「被青少年審美搞得蒼白無趣的娛樂業終於迎來一個最有血有肉的年輕女性角色。」

「大表姐」很快成長為實力派女星,2014年憑藉《烏雲背後的幸福線》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她的票房號召力逐年攀升,一度成為好萊塢片酬最高的女演員。

詹妮弗·勞倫斯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圖/視覺中國

2015年底,獅門影業副主席邁克爾·伯恩斯曾透露,打算趁熱打鐵推出《飢餓遊戲》前傳。他甚至暢想這個系列可以像《哈利·波特》系列一樣,「一直持續下去」。但勞倫斯明確表示,即使拍續集,她也不會再參與。這位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后,在用青春電影拓展了大眾知名度後,忙著在不同類型的嚴肅電影中大放異彩。

青春電影讓無名者成為明星。一旦成名,演員卻急於擺脫它的印記,甚至嘲笑它的淺薄、幼稚和商業化。

這樣的轉變在羅伯特·帕丁森身上最典型。2004年,他在電影《名利場》中演瑞茜·威瑟斯彭的兒子,到了首映禮上才發現他的戲份在成片中被剪得一絲不剩。選角副導演出於愧疚,介紹他到《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演了個帥帥的配角,他開始在年輕觀眾中有了知名度。甚至他本人都認為,用《名利場》中的戲份換來《哈利·波特》中的角色,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暮光之城》讓他一夜成名。就連《紐約時報》都在稱讚他「有演技而且擁有異域之美」。但對這部成名作,他其實內心並不買賬。電影中的很多情節讓帕丁森覺得荒謬,多年後還時不時拿出來諷刺。

《暮光之城》劇照

他以演正劇的心態進組拍攝,卻差點被開除。他打算用體驗派的方法演繹青少年的愛情:「戀愛曖昧期時,張力正是來自互相之間不太說話,也沒有肢體接觸。彼此對待這段感情都很認真、很嚴肅。」

但是每個人都告訴他,不能演得這麼冷靜嚴肅,「他們希望嘻嘻哈哈,快快樂樂。」製作人給了他一本原著小說,把書中男主角每一次笑都用高亮標了出來。他的經紀人也告誡他,要是不用截然相反的方式演繹這個角色,他就失業了。

帕丁森本人多年後還在重申,「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演一個吸血鬼。」他覺得很多評論人和粉絲誇張了這部小說蘊含的顛覆性元素,其本質只不過是青少年的敏感多情。「要不是這部小說大獲成功,我估計大家會覺得這是一部非常詭異的電影,因為原著就是個非常詭異的故事!不過,一旦成了熱門,人們就看不出來它的奇怪之處了。」

系列結束後,他努力通過文藝電影轉型,也和多個知名導演合作,但始終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成績單上的獲獎記錄仍然來自《暮光之城》系列獲得的「MTV電影獎」「青少年選擇獎」。

許多從青春題材電影中走出來的演員,都後繼乏力,難以超越青春的高度。

《哈利·波特》的男主角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一直在試圖擺脫大眾對他的定位,他對暗黑的獨立電影情有獨鍾,口味也越來越重——在恐怖片《黑衣女人》里飾演失去妻子、被惡靈纏繞的年輕鰥夫,在《殺死汝愛》中他挑戰同性戀詩人艾倫·金斯堡,還在去年聖丹斯獲獎電影《瑞士軍刀男》中飾演一具屍體——風格多變,卻始終沒有獲得獎項的認可。

《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在表演上引起的關注不及她的私生活。在《暮光之城》後,她躋身好萊塢女星收入榜的第三位,演技差卻成了公認的事實。她大量出演文藝電影,磨練演技。與茱莉亞·比諾什演繹《錫爾斯瑪利亞》,參演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伍迪·艾倫合作《咖啡公社》,在大導演和老戲骨的調教下,進步飛速。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圖/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分歧者》女主角謝琳·伍德蕾算得上實力派,在接拍這個系列前,她主演的青春題材影片《星運里的錯》獲得了如潮好評,劇中癌症女孩為她收穫了大量粉絲。2017年,她和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瑞希·威瑟斯彭出演的《大小謊言》,演活了一位遭性侵後噩夢不斷的堅強母親,還因此獲得了金球獎的提名。

也有人選擇憑藉青春電影積攢的名氣,繼續出演存在感低、收入高的商業電影。

比如《移動迷宮》的小演員們在不少商業電影里客串小角色,《暮光之城》的男二號泰勒·洛特納在各種小製作中刷臉,最幸運的要數卡雅·斯考達里奧——在《加勒比海盜5》里出演了女一號。

更典型的是「赫敏」艾瑪·沃特森。她是學霸、女神,在劍橋讀書,在聯合國演講,一度成為了獨立女性的代言人。2017年,她主演的《美女與野獸》在全球席捲12.2億美元票房。然而,赫敏之後,她的角色仍然以年輕美貌的女孩為主,沒有太多的突破。因為拒絕在洛杉磯拍攝,她放棄了《愛樂之城》的女主角,代替她出演的「另一個艾瑪」——艾瑪·斯通憑藉這個角色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電影《愛樂之城》劇照

青春電影可以讓小演員們年少成名,叩開行業的大門。他們從小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和國內外大量的粉絲。但這並不能確保證他們一帆風順。不少青春電影的主角們在成年後,迷失的自我,最後離開了影視圈。

本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轉載或商務合作請留言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試驗室 的精彩文章:

陳冠希:別再念緊箍咒了好不好?

TAG:火星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