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求財以道,息心達本

求財以道,息心達本

《阿那律八念經》云:「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怠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

《雜阿含經》亦云:「如是善修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

出家人是不容易的,這種孤獨往往成就自身。太熱鬧的地方,往往是沒有真理的。如飛蛾撲火,看起來很熱鬧,往往自取滅亡。

因為著相,我們今天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其實是告訴我們向他學習,學習他的慈悲,學習他的智慧。「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佛經中,佛告訴放生的流水長者子,要用佛力來做事情,不要僅僅習慣靠人力來做事情。某位法師告訴我們:求不到的時候,分析是什麼業障在妨礙著我們,找出他,把他懺悔掉,改掉,反過來做。比如沒有錢,則想到可能是自己太吝嗇,不喜歡布施,或者用自己窮來做借口不去布施。就懺悔,並發願布施。

佛陀曾教導我們理財的方法,如何處理世間財產、培育出世法財呢?世間財物,應該分成四份:

一、供養父母,以報宏恩——萬善以孝為首,人必定要以孝為重,修學佛法也是以孝為宗,絕不能沒有孝道。所以,財產要留給四分之一孝養父母,讓父母的生活溫暖飽足,使他們自由享用,以完成父母想做的善業。

二、培育子女——生養子女要有責任心,須為他們留一份教育基金,使其能安心完成學業,因此,四分之一的財產是為子女留存養育金。

三、家庭生活——另外四分之一財產是維持日常生活安康的事業基金,應開源節流,使其綿綿不息,方為生財之道。

四、社會福利——佛陀教育我們,延續本性的良知慧命必須造福人群。我們應該用四分之一的基金奉獻於弘揚宗教正法,做社會福利善業,如此亦可進修自己的福德智慧。今生此世能夠生在福地,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有一份造福人群的福業。佛陀希望我們的福報綿延不絕,所以鼓勵人們以四分之一財產造福人群,布施眾生結善緣。這就是舍世間財,修取永恆的法財。

佛教說:「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你可以發財,但是這只是個過程,不能永遠。追求名利的人應當時時地向名利告別和再見。因為都是無常,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你收手,開始息心達本,這個才是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瑞 的精彩文章:

TAG: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