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陳寅恪遺願是安葬杭州,後來怎麼選擇廬山植物園為牛眠之地呢
陳寅恪於189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其兒時啟蒙於家塾,13歲東渡日本,後遊學歐美,潛心學問,歸國後,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他和夫人在1969年先後辭世,合葬於江西廬山植物園,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畫家黃永玉鐫刻陳寅恪終生恪守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麼幾個字,但是據說,先生的遺願是身後安葬於杭州的。
因為陳寅恪先生父親陳三立安葬在杭州西湖,因此先生曾有遺願「必葬於乃父墓側」,但先生去世之時,杭州祖墓墓園內外的大小建築物遇到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是萬難奉靈柩葬於西湖的,乃供厝在家。後有雲南李一平先生和西南聯大校友會等出面呼籲,但也毫無結果。有關部門出以一紙文件:風景區不能建墓,文化名人亦不例外。
因此,陳寅恪先生女兒決定退而求其次,努力謀求改葬江西廬山松門別墅。松門別墅原本是民國時代的江西省因拖欠陳寅恪留學款項而賠償陳家的,陳寅恪本人在詩中也曾將此處視為故宅,因此陳氏姐妹認為歸葬廬山並未違背亡父的意願,此外,廬山亦為名勝。
正當陳氏姐妹為了歸葬之事四處奔波時,江西的文化人也意識到了迎葬陳寅恪的重大價值。期間得到著名畫家黃永玉的鼎力相助,幾次奔波,還是幾經周折難以落實。
正當所有人都精疲力竭、不復奢望時,事情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廬山植物園有意安置陳寅恪骨灰。據說是江西科技廳牽的線,植物園歸中科院管理。廬山植物園始終覺得能夠迎葬陳寅恪夫婦骨灰是植物園的光榮,上上下下均高度重視此事,連退休的老主任們都出來出謀劃策,選擇基址,安排施工,迎來送往,事無巨細,均做得十分體面周到。
植物園方面認為,陳寅恪1955年曾當選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與中科院早有關連;其次,北京植物園前此已經迎葬梁啟超家族的幾位重要人物,可謂有例可循;再次,義寧陳氏於中國植物園事業貢獻良多,陳封懷(即陳衡恪之子)是廬山植物園的創始人之一,1993年辭世後,遵從其遺願,將其骨灰與另一位創始人秦仁昌的骨灰一同埋葬在胡先墓塋兩側,此即今日植物園內的「三老墓」,坐落於松柏區水杉林內,離松門別墅不遠。有此三大因緣,廬山植物園自然覺得責無旁貸。
2003年6月16日是陳寅恪113歲冥誕,陳氏姐妹在家人陪同下,出席了廬山植物園舉行的墓碑揭幕儀式。至此,陳寅恪夫婦終於入土為安,一代國學大師的身後事終於畫上了句號。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