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枚印度裔的英國姑娘,在中國和英國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居然這麼認為的

一枚印度裔的英國姑娘,在中國和英國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居然這麼認為的

最近,一枚印度裔的英國姑娘給我們投稿,感慨了中國和英國對於「外國人」的迥異態度。

身為一枚印裔妹子,她在英國算不上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然而,妹子在中國住過一段時間後,發現中國對待外來者的態度比英美等西方國家真是要好太多啦!

來聽聽她的感慨吧——

不同地方的人,對待「老外」會有不同的態度。但這種差異究竟有多大?直到我離開上海,回到英國老家,我才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

上海有著中國人數最多的老外群體——2016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7萬。此外,還有1000多萬的外來務工者聚集於此。在魔都,什麼韓國人非洲人俄羅斯人西班牙人……你通通能遇到。

作為一個曾經的「老外」,我覺得「外來者」這個詞的含義還是挺積極的,和「移民」這類在西方世界帶點兒貶義的詞不盡相同。

畢竟,「外來者」的意思是,一個人暫時/長期居住於遠離故鄉的國度。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中國的西方移民們被稱為「外來者」,而在我們英國的一些從非西方國家來的老外們,卻要被稱作「移民」?

在上海,老外通常掙得比當地人要多,而且在某些工作中還更吃香:模特、臨時演員、夜店(人家還包了你的酒水)、裝作中國公司的高管(有些中國公司會請老外來撐一會兒「門面」,以冒充自己是外企)、教英語……等等等。

《衛報》最近就問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白人可以被稱為『外來者』,而剩下的人卻被叫做『移民』?」文章的作者稱,「在人類移民的辭典里,依然有這樣一些帶著等級標籤的詞語,把白人置於其他人種之上。」

這算是在中國的白人老外們所享受的特權么?這種特權是否算是種族偏見的產物?然而,在上海待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得說這裡和西方任何一個城市都不一樣:它並不會根據膚色或種族而對歪果仁有區別對待。

比方說我自己,一枚棕色皮膚的印度裔英國妹子,在上海也愉快地融入了「老外」這個大團體,和其他的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人等等並無差別。這一點,和英國美國很不一樣。在英美國家,如果你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白人,而是個「移民」或者「難民」什麼的,就會被本地白人看做是偷他們工作、錢包甚至搞壞整個經濟的「蝗蟲」。

而中國呢?雖然中國偶爾也會有一些比較負面的詞來形容我們,比如「老外」「外國人」——似乎只要你不是中國人,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外人」。這種語言上的區分,把非中國人完全划進了「外人」的範疇。

事實上,大多數外國人都不願意被叫做「老外」,但因為這個詞在中國太普遍了,我們只能學著去接受。這是個挺諷刺的事兒,畢竟,如果你在英國當面叫一個華人移民「外人」,那就得小心人家有可能控告你種族歧視了。

一些更傳統的中國人會對老外有厭惡情緒,這也不難理解。當我們來到中國時,我們也把自己的文化、想法和傳統一併帶了過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跨種族的婚姻與新生兒比例都有上漲。而西方的觀念,也漸漸滲透進了中國的流行文化當中。這自然會引起一些保守之人的反感,尤其是那些年長的中國人。

然而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歪果仁來到這裡,中國政府應該接納我們,並為此感到高興才是。或許在未來的某天,上海會和英國一樣,棕色面孔會和白人面孔一樣多呢。

總之,在上海生活時,我會覺得開心很多。這裡沒有什麼民族仇恨、種族歧視之類的負面情緒,和英國不太一樣。回英國之後,我能感受到這裡洶湧波動的反移民暗流,而這種情緒無疑促成了英國脫歐。是啊……對於一枚棕色皮膚的人來說,至少目前,英國絕對不會是最讓人感到愉快的地方。

我真摯地相信,同樣作為地球村的成員,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的國家與社會相互聯繫更為緊密,而不是各自越走越遠。道路漫長,要做的還有很多,可以從開放更多工作與學生簽證開始。讓我們一起努力,共享豐富多元的文化、技術、經驗、觀念、原則……終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為更加美好的一個整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見聞錄 的精彩文章:

麥當勞為印度素食者操碎了心,這漢堡的做法,我肯定是吃不下

TAG:海外見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