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把愛情進行到極致:秦淮八艷 董小宛

把愛情進行到極致:秦淮八艷 董小宛

把愛情進行到極致:秦淮八艷(之 )董小宛

文/百荷蹤影

關於董小宛的相貌,清代詩人畫家吳梅村曾有詩描述:細轂春郊斗畫裙,捲簾都道不如君。白門移得絲絲柳,黃海歸來步步雲。

1

董小宛,金陵人(公元1624—1645)。名白,號青蓮,南京教坊歌伎。

小宛祖上幾代人做蘇綉,蘇綉顧名思義,源於蘇州,是交早受到華夏民族青睞的裝飾和工藝品之一。這裡有必要說說蘇綉: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以蘇綉手法綉《列國圖》。建於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綉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綉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技法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綉線巷、滾綉坊、錦繡坊、繡花弄,等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綉品分人物、寵物、花鳥、風景等等等等。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綉藝人之手。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

蘇綉,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

董小宛出生於蘇綉之鄉的蘇秀世家,其父開了一間小有名氣的綉庄,小宛要強聰明,嬌媚可人,冰清玉潔,自然是學得一手絕色女紅,練得一手琴棋書畫,能詩善文。小宛十三歲那年,父親因患暴疾撒手人寰。小宛與母親不願在城中繼續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傷心。於是花了一筆錢,在半塘河濱築一幽室,帶著女兒小宛在鄉下過一種田園幽居生活。綉庄生意則全權委託夥計掌管。由於明末朝廷腐敗,梟雄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僅僅兩年光陰綉庄即到了即將倒閉狀態。小宛母親白氏打算關閉綉庄,收回資金以備隨時逃難。然而,世事難料,當她們母女準備變賣綉庄,找一個僻靜鄉間度日之時,夥計交來的卻是上千兩銀子的賬單。白氏又氣又急,終於病倒在床。

綉庄破產,龐大的債務、母親的醫藥費、生活所需,等等等等,一切重擔如排山倒海,壓在了十五歲的小宛身上,她彷彿從雲端跌入了冰窟,一時間被冰冷的世界窒息了。

從小隨母親隱居世外的小宛,孤高自傲,哪裡肯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度日,無奈答應別人的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改名小宛。小宛容貌秀麗端莊,氣質超凡脫俗,尤擅撫琴,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稟賦和素養,堪稱一絕。因之,16歲的董小宛很快名噪畫舫,傳遍秦淮。

小宛喜歡幽靜,酷愛山水,但卻不得不以歡舞笑顏,撫琴歌唱面對尋芳而來的商賈和士大夫們,對於現實生活的失望和無奈,使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女病眼看花,以詩的形式吟哦心傷。《綠窗偶成》正是她十六歲的生活畫面,也是這位十六歲少女,「病眼看花,獨坐撫琴」的心聲:「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

那「知人意」的黃鸝,能否以它清麗的歌喉,為小宛喚來好運呢?少女情懷在春的明媚中,期盼擁抱柳外黃鸝「弄好音」的美麗幻想,究竟會是怎樣的好音?小宛賦予那「好音」無限的遐想;善良、聰慧、純凈得如晶瑩露珠的女子,富於幻想,在幻想中慰藉自己飄零於塵埃的心魂。動蕩的社會,齷齪的現實,世俗的炎涼,並不能夠使小宛青春萌動,生機勃勃的心寂寥、沉沒,隕落於萬丈塵埃。即使是「病眼看花」時,她也要看出花朵的明艷,以及那誘惑她樂觀生存的柳暗花明來。這就是別具一格的絕色才女——董小宛的處世之道。

2

董小宛輾轉於秦淮,以歌舞詩書謀生存,時間如流水,冬去春又來,然而,歲月的年輪總是不留情面地向前碾壓,且是永遠的單行道,單程車,一去不返。小宛以歌舞謀生已兩年有餘。這期間,無論畫舫老鴇怎樣責備,客人怎樣故意刁難,她都要求自己:忍耐。即做到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又不給老闆找為難。就這樣,小宛自從遁入畫舫賣唱的一天起,她就遵循母親的囑託:堅持賣唱不賣身,將來找一個好人家嫁出去,才是女孩子一輩子的根本大計。歲月蹉跎三五載,小宛終於遇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冒襄。

冒襄對小宛的才華人品盛讚不已,小宛對冒襄一見如故。小宛投桃報李,以積極樂觀主動的態度與冒襄往來,他們詩書酬唱,舉案齊眉,小宛與冒襄的結合,被人們稱為「人間仙侶」。這一雅稱,除了他們郎才女貌之外,還有另一層意思——小宛與冒襄結合之後,與冒襄的母親、妻子都相處十分融洽,他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閑暇時,小宛與冒襄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於是,就有了前面說的「人間仙侶」之雅號。

小宛初進冒家,看到董其昌模仿鍾繇筆意為冒襄書寫的《月賦》,她非常喜愛,往往一有閑暇,就拿來細品筆墨意蘊,著意臨摹。單單臨摹這一副字,她又覺得單調,不過癮,於是常常找來鍾繇的字帖臨摹,又認識到鍾繇的字體稍稍偏瘦。後來在一次不經意間看到鍾繇的《戎輅表》一文,鍾繇在此文中將關羽稱為賊將。關羽是董小宛及其敬仰的英雄,用當下的話說董小宛是關羽的鐵杆兒粉絲。你鍾繇算什麼?竟敢對關將軍不敬?董小宛一氣之下,把臨摹鍾繇的字全部銷毀,當然也包括字帖。自從廢了鍾帖之後,小宛改學曹娥碑,每天幾千字,從不停歇。沒過多久,便練得一手積各家所長的絕妙書法。小宛畫作筆墨楚楚動人,15歲時的作品《彩蝶圖》及題詞,堪稱藝術精品,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

到如皋後,小宛保持了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喜歡旖旎山水的董小宛,處處彰顯出一個優雅絕色女子的特色,樂觀向上的情懷和詩情畫意的生活情趣。才女從來不乏讚美者,關於董小宛的文字很多,清代詩人、畫家吳偉業題董白小像詩,對她遊歷黃山作了描述:「鈿轂春澆斗畫裙,捲簾都道不如君。白門移得絲絲柳,黃海歸來步步雲。」冒襄也在他的著作《影梅庵憶語》中,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苑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

董小宛才貌絕佳,處世樂觀積極,熱情好學,在當時,自然不乏仕宦子弟文人才子追求。然而,董小宛對冒襄卻是一見鍾情,讚歎冒襄為奇人。之後,便一心一意,只等冒襄這位真命天子的青睞。而冒襄卻是心中另有其人,於是他們的結合就有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3

冒襄,字辟疆,崇禎十二年(1639)出身於一代仕宦之家。那年他鄉試落榜,路過訪半塘,與董小宛首次見面。小宛對冒襄一見傾心,連稱:「異人!異人!」然而,冒襄早已心儀於陳圓圓。一心嚮往著陳圓圓的冒襄於崇禎十四年(1641)兩赴蘇州與陳圓圓相見。崇禎十五年春,冒襄三訪蘇州之時,陳圓圓已被強搶進北京,冒襄在失意之中再過半塘。是年秋季,冒襄第六次鄉試,復社同人於秦淮畫舫宴曲款待,此間再次巧遇董小宛。小宛向冒襄表示心意,並決心追隨。這次相遇,小宛親自送冒襄至鎮江。

在此之前,冒襄從方以智、吳應箕、侯方域等人口中對董小宛之才貌早有耳聞,而小宛在名流宴集間也知道復社中有冒襄這樣一位文採風流之俊傑。此次他們相遇,正是天作之合。才子佳人,終於珠聯璧合。

冒襄與董小宛的結合,錢謙益功不可沒。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清初詩壇盟主之一,明末東林黨領袖,官至禮部侍郎。後任南明弘光政權禮部尚書、清禮部侍郎。錢謙益開創清一代詩風,文章亦名揚四海,號稱「當代文章伯」。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錢謙益與冒襄屬世交,稱冒襄為「淮海維揚一俊人」。錢謙益小妾柳如是,亦名列秦淮八艷。是年冬,錢謙益出白銀三千兩為小宛脫籍贖身,並買舟送行,附書說情。據記載:小宛於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夜晚抵達如皋,冒襄將她「居之別室」。第二年四月,正式納為妾。其時董小宛二十歲,冒襄三十四歲。

小宛與冒襄結合以後,兩人志同道合,極盡恩愛,卿卿我我,纏綿繾綣。冒襄是個出類拔萃的風流才子,康熙年間,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詔征「山林隱逸」。冒襄也屬應徵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這些都充分表現了冒襄以明朝遺民自居,淡泊名利,不仕於清朝的心態和節操。冒襄緬懷亡友,收養東林、復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遺孤;在水繪園增建碧落廬,以紀念明亡時絕食而死的好友戴建。隨著歲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窮困潦倒,只能靠賣字度日。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晚年生活:「獻歲八十,十年來,火焚刃接,慘極古今!墓田丙舍,豪豪盡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團聚。兩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馬之養;乃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

明代自萬曆以來已江河日下,特別是太監弄權,朝綱傾頹,已達登峰造極。面對這種危亡局勢,有忠於大明的知識分子都在為朝廷的頹敗而憂心。1636年,冒襄與張明弼結盟,參加復社,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過從甚密,人稱「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志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國家危亡。1639年由吳應箕起草、冒襄等復社140餘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阮大鋮、馬士英等奸佞在南明的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終難以挽救明沒落危局。

4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明亡;隨後,清兵入關,建立大清國。南京的明朝舊臣建立了弘光政權。閹黨餘孽阮大鋮投靠馬士英,當上了南明的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於是,阮大鋮報複復社諸君子的計劃,在南明小朝廷的玉璽保護下,冠冕堂皇,步驟分明地展開。冒襄因風聞高傑將駐防如皋,隨帶領全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鋮意圖讓冒襄加入他們的勢力圈,遊說不成後,便派遣錦衣衛逮捕了冒襄,直至第二年,馬士英、阮大鋮逃離南京,冒襄才得以脫離牢獄之災。另有一種說法是:他連夜逃往揚州,靠史可法的蔭庇,才躲過了災難。

崇禎十七年四月,冒襄聞聽「高無賴」高傑所部兵馬移駐如皋,於是舉家逃難江南,結果江陰遇盜,十艘船隻所載財物被迫捨棄,後經湖州輾轉返回如皋,此行董小宛之「珍愛盡失」。「江左三大家」之一、崇禎四年榜眼、太倉吳偉業有詩記之:「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恨殺南朝阮司馬,累儂夫婿病愁多。亂梳雲髻下高樓,盡室倉皇過渡頭。鈿盒金釵渾拋卻,高家兵馬在揚州。」

1645年6月,如皋抗清英雄陳君悅組織義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舉家逃往浙江鹽官。從夏至冬,輾轉顛沛,在馬鞍山遭遇清兵,掠殺慘烈,「僕婢殺掠者幾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遺矣」。家人被戰亂奪去生命,平生所蓄盡失。這一切,對冒襄精神上的打擊非常之大,第二年他帶家人從鹽官回歸故里隱居。

順治二年,清兵南下,揚州失守,如皋陳君悅率眾抗清,委派如皋縣令馬御輦誅殺清廷,冒襄、李之椿參與其事,隨後,滿清大軍直驅如皋。冒襄雇船攜家南移,避兵鹽官。鹽官是錢塘江北岸的一個小鎮,是冒襄盟兄陳則梁之家鄉,其時到處兵荒馬亂,這裡也不例外。棲息於友人之所的冒襄、小宛不免心中悲苦寥落,小宛曾於南北湖畔雞籠山中,含淚葬殘花,感嘆江河破碎。自夏至冬,冒襄一家輾轉於深林、僻路、茅屋,漁艇,長則一月,短則一日,甚至一日之內數次遷徙。饑寒風雨,鞍馬勞頓,居無定所。在馬鞍山再次遇清兵,燒殺掠奪,慘不忍睹,逃難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幸虧在朋友幫助下得一小舟,一家八口小舟飛渡,才僥倖逃生。

在顛沛流離中,渡江後暫棲泰州,冒襄身染重疾。小宛僅卷一破席,橫陳於冒襄病榻旁,知冷知熱,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湯藥手口交進,下至糞穢,皆接以目鼻,細察色味,以為憂喜。」小宛這樣侍奉冒襄疾病達一百五十日,冒襄終於康復。

順治四年,冒襄「久抱奇疾,血下數斗。腸胃中積如石之塊,以千計。驟寒驟熱,片時數千語。皆首尾無端。或數晝夜不知醒,醫者妄投以補,病益篤。勺水不入口者,二十餘日。」又是小宛左右不離,細心呵護六十晝夜。

順治六年秋,冒襄疽發於背,疼痛難忍,不能仰卧,小宛便夜夜抱著冒襄,讓他依靠自己的身體安寢。正如冒襄對小宛所言:「餘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惟余以不死待之。微姬力,恐未必能堅以不死也!」冒襄幾次惡疾得以康復,而董小宛卻是早早地去了。小宛的早亡,給冒襄帶來了終生遺恨。活過八十二歲的冒襄,直到老年還念念不忘董小宛。《影梅庵憶語》,冒襄以四千言詩語,記述和回憶了他與董小苑的愛情生活。也許董小宛就是三生石上那棵絳珠草,歷經五百年修鍊,五百年祈禱,五百年追尋,最終與冒襄在人間相聚九年。九年的夫妻恩愛,卻留給冒襄四十多年生離死別的想念,終生無怨的追憶。追憶那一縷永遠不散的香魂。

5

人間仙侶香魂永存。

然而,在那朝廷覆亡,新舊更迭的動亂年代,董小宛這朵別具艷麗風采的奇葩,過早地香消玉殞了。

南明朝覆亡後,冒襄沒有像錢謙益、吳梅村、龔定山等人投降清朝,而是離開南京,向外出逃。冒襄與董小宛夫妻逃到鹽官後,小宛不辭勞苦繼續協助冒襄編輯《四唐詩》,並自著《奩艷》,選編《全唐五七言絕句》。社會動蕩不安,逃難的艱辛與苦楚,使他們夫婦心力憔悴。冒襄不幸得了重病,董小宛伺候左右,精心照顧,使得冒襄大難不死。此時冒襄舉家生活每況愈下,衣食難保。小宛身體本來虛弱,加之五年之內三次照料冒襄危疾,使小宛「星靨如臘,弱骨如柴」,終於一病不起。冒襄多方延請名醫,怎奈回春無力。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在冒襄痛徹心扉的哀哭聲中,小宛以疢疾病卒,享年二十七歲。

小宛與冒襄的曠世愛情令世人稱讚,痛失小宛,冒襄如是說:「一生清福,九年享盡,九年折盡矣。」是冒襄對於小宛夫妻恩愛的最好詮釋。董小宛正直善良,嫉惡如仇,淡漠名利,不畏勞苦,才藝出眾,愛情堅貞,這樣一位高尚女性,受到冒襄乃至後代眾多文人雅士撰文賦詩紀念,實在是情理之中人性向善向美使然。

冒襄在《亡妾董小宛哀辭》中記述:「小宛自壬午歸副室,與余形影交儷者九年,今辛卯獻歲初二日長逝。」冒襄以哀辭兩千四百字,細細講述小宛臨終情景:「一息數喘,嬌喘氣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虛肺逆,……」

順治八年閏二月十五日, 冒襄將董小宛葬於城南,冒氏別墅,影梅庵之側,海內數十位名宦大儒撰詩文以憑弔。如崇禎狀元、九江知府史惇,明左中允李明睿,明廬州知州陳弘緒,江左三大家之一吳偉業,清刑部尚書龔鼎孳,清刑部尚書、文壇領袖王士禛,清翰林院掌院學士劉肇國,清翰林院侍講學士宋之繩,清吏部員外郎王士祿,清監察御史趙而忭,《明史》、《大清一統志》纂修官黃虞稷,翰林院孔目張潮,「詞壇雙璧」之一顧貞觀,「詞壇三絕」之一陳維崧,「江東獨秀」宋實穎,著名遺民詩人杜浚、周蓼恤等等等等。湖州知府吳綺、著名學者顏光祚、遺民詩人紀映鍾等等親臨葬禮。

董小宛的早亡,使冒襄一時間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幾欲隨小宛而去。他含淚寫下了《亡妾董小宛哀辭》,悼念愛妾董小宛,以志與小宛恩愛一世的情緣。

冒襄的好友,江南詩社領袖龔鼎孳將董小宛平生始末寫成一首長詩《金閶行為辟疆賦》以此紀念這位明末著名女子。

提起董小宛與冒襄的姻緣,人們對於他們夫妻的愛戀遭際,悲歡離合,說書為文者的臆測妄斷,使小宛之死,成為後來的「史學家」嘩眾取寵的熱選課題。如:血染維揚、姑蘇玉殞、香消紫禁、夢遊金陵、魂歸雉皋,等等等等。無論哪種說法,都與忠勇貞烈之說相關,都充滿了絢爛與光彩。

也有一種奇妙的說法,說清軍南下,董小宛被清軍所俘,獻於清廷,後來被順治帝封為妃子,董小宛就是後來的董鄂妃。其實也並非大家喜歡花邊八卦,只是在那樣皇權即是一切的年代,一個美貌如仙,玉潔冰清的女子,實在是沒有多少選擇愛情的權力,更沒有過上粗茶淡飯男耕女織生活的權力。清順治皇帝如若真的看上了董小宛,就憑他冒襄,六次去南京鄉試,六次落第,僅兩次中副榜,連舉人也未撈到的一介落魄書生。儘管他才高八斗,儘管被號稱復社「四公子之一(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他都無力,也不能夠保護他的愛妾董小宛。一如堂堂大唐天子玄宗李淵尚不能保護自己的愛妃楊玉環,足可證明女子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而已。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年僅三十七歲,便命喪馬嵬坡,且是玄宗三尺白綾刺死的。一個皇帝看上的女子,即使是他的兒媳,都不會放過,這就是封建時代所謂的「天子」至尊!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不可理喻,皇權下的愛恨情仇,可以凌駕於他人的幸福、愛情與生活之上,可以凌駕於社稷禍福、百姓生存之上;愛美人,更愛江山,就算是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玉環,也難以逃脫社稷危亡之時,皇帝殺人不見血的黑手。一介弱女子的生命,就算是她願意為社稷的安慰而獻身,又有誰能夠設身處地擔綱起她們的一腔熱血、一縷情愫?然而,慶幸的是,清順治皇帝與董小宛晚生十四年,且英年早逝。董小宛病逝的時候,順治帝不過是十幾歲的娃娃,並沒有到了看到美女就垂涎三尺的年齡,董鄂妃自然與董小宛毫無瓜葛。

因之,董小宛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她得以在自己愛人的陪伴下,香消玉殞,回歸自然,當是含笑九泉了。無論她有過多少纏綿的女兒情愫,浩然的大丈夫情懷,也算是死而無憾了。

6

明末的腐敗衰落,起義軍李自成軍隊自身的缺憾,以及進駐北京的「生不逢時」,使得清兵浩浩蕩蕩,終於在吳三桂的「協助」下,得以長驅直入。他們越過三海關,進駐北京,評定全國。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冒襄,信中轉達了清當權人物贊冒襄為「天際朱霞,人中白鶴。」他要「特薦」冒襄入清為官。然而,冒襄卻稱病「堅辭」。

董小宛作為冒襄的愛妾,她是幸運的,冒襄總算沒有辜負她的愛戀之情;董小宛也是悲哀的,因為在那動亂的年代,小宛終於積勞成疾,不幸撇下她的摯愛,撒手人寰。年僅27歲。正是青春靚麗的風華少年,夫婿的溫存纏綿,恩愛有加。拋下冒襄,小宛會有多少個不忍離去!然而命運就是如此的殘酷無情,命運要不公地奪去小宛年輕的生命。即使是冒襄的哭聲震破寰宇,引來上帝同情的淚滴,又有何用!董小宛總歸是去了,駕著年輕之魂的方舟,乘鶴西去。也許小宛的香魂飄渺於萬里高空的雲端,俯瞰繼續遊走於殘酷的現在之窟的人間;更也許,她會在雲端默默祈禱上蒼保佑她的夫婿冒襄健康、長壽、平安!

活過八十二歲的冒襄,一生著述頗豐,除了大量的書法繪畫之外,傳世的文學作品有《先世前征錄》、《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等等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苑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

有學者說曹雪芹《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原型就是董小宛。其實是與不是,筆者認為都無關緊要,小說的人物原本都是拼湊起來的,是作者費心、費血,塑造的一個形象而已。不要說是曹雪芹時代,就是現在,有人要拿董小宛做模特,塑造一個類似的紅顏薄命的人物,只要作者用心用情去描繪,也一定能夠賺取眾多觀者的眼淚。然而,董小宛就是董小宛,即使塑造十個八個林黛玉,董小宛的芳魂依然如故,如一株雖經風霜雨雪,仍然不變其色的松柏,長存於華夏這塊土地上,一代才女的芳華艷影依然源遠流長,任憑塵埃的朔風勁吹,吹不散那一縷芳華香魂。

2016/5/9.

【題圖來自網路】

關注「百荷書房」,閱讀全本小說和作者文集;

主編:王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荷書房 的精彩文章:

【散文】飄雪 王煒

TAG:百荷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