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慘!朱元璋46名妃嬪被迫殉葬之謎

慘!朱元璋46名妃嬪被迫殉葬之謎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

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時期最為鼎盛。從考古發掘的商代貴族墓中,發現了大批殉葬者的屍骨,這些墓葬中少則殉一二人,多則二三百人。根據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一文統計,已發掘的商代墓中,共殉近四千餘人。周代人殉之風依舊盛行,《墨子·節喪》中稱:「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可見人殉已經相當的制度化。史載「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時,殉葬人數多達177人,良臣之子奄息、仲行、針虎也在其列,秦國百姓為之哀慟,作《黃鳥》之詩。

至戰國末年,由於鐵器工具的發現,農耕技術的改進,生產力逐漸發展,於是作為勞動者的「人」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同時由於人本思想萌芽,人殉逐漸受到非議,開始多以陶俑、木俑來代替。公元前384年,秦獻公下令廢止人殉。但這一禁令即使其子孫也沒有遵守,秦始皇死後,「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西漢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廢除。漢宣帝時,趙繆王劉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國的處罰。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跟隨太宗多年的兩個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杜爾和契何力銘感於太宗的知遇之恩而自請殉葬,被剛繼位的高宗皇帝李治所禁止。

但在長達兩千年的君主專制社會,人殉這一醜陋現象卻一直沒有禁絕。唐武宗病危,他平日寵信的王才人對武宗說:「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自經於幄下。《宋史》中也看出宋代亦有妃嬪殉葬之事。宋高宗寵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駕崩後,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讓她們自便,實際就是脅迫她們自殺,殉高宗之葬。從波斯史學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中亦可看到元代的人殉現象。書中說:「挑選四十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

考古發現也證實了歷代人殉之不絕。1971年在洛陽東關發掘到東漢晚期的墓葬,內殉有10人,男女各5。近年來鳳翔縣境內搶救出土一座唐代古墓,其中亦有兩具殉人朽骨。

漢代以後,上至宮廷、下至民間,人殉現象雖不乏記載,但終究屬於零星發生,那種制度性的、人們習以為常的殺殉畢竟已不復見。但人殉這一慘絕人寰的制度,在時隔千年之後,在明代卻又死灰復燃。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首開明代妃嬪、宮女殉葬之惡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葬入孝陵。《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在以後的70年中,這種野蠻的制度又為朱元璋的後代子孫所效仿,重新成為一種制度,製造了大量人間悲劇。

仁宗朱高熾獻陵有5名妃嬪陪葬。據《明宣宗實錄》,計有:貴妃郭氏,謚恭肅;淑妃王氏,謚貞惠;麗妃王氏,謚惠安;順妃譚氏,謚恭僖;充妃黃氏,謚恭靖。其中貴妃郭氏身份特殊,在所見明代皇帝殉葬宮人中未見地位如此之高者。據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貴妃所出有滕懷王、梁庄王、衛恭王三朱邸,在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說明郭貴妃是自願殉葬,但也不能排除是宮廷鬥爭的結果。仁宗在位僅一年,臨死前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就是這樣,卻還殉葬了5名妃嬪。

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則有10名妃嬪殉葬。《明史·后妃傳》載:「正統元年八月,追贈皇庶母惠妃何氏為貴妃,謚端靜;趙氏為賢妃,謚純靜;吳氏為惠妃,謚貞順;焦氏為淑妃,謚庄靜;曹氏為敬妃,謚庄順;徐氏為順妃,謚貞惠;袁氏為麗妃,謚恭定;諸氏為淑妃,謚貞靜;李氏為充妃,謚恭順;何氏為成妃,謚肅僖。……蓋宣宗殉葬宮妃也。」這十名妃嬪比起許多同樣殉葬卻連姓氏都沒留下來的那些妃嬪,多少也算是幸運了。

殉葬的妃嬪、宮女都是在宮中被縊死,然後再裝斂入棺從葬。殉死時,其狀甚慘,朝鮮《李朝世宗實錄》中記載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後逼殉宮女的悲慘情景:「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宮女們被弔死之前,嗣皇帝朱高熾還假惺惺地接見她們,以示褒揚。《李朝世宗實錄》中還特別記載了有個朝鮮選獻的韓氏宮人,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乳母金黑連呼「娘,吾去!娘,吾去!」話聲未落,便被太監踢開木床,一命嗚呼。十年後金黑等朝鮮婢女回到朝鮮,朝鮮史官記下她們的親眼所見,即是《實錄》中的這段記載。

殉葬的妃嬪,往往都是宮廷中無依無靠的弱勢群體,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名叫郭愛的宮人,進宮不到一月,連宣宗的面都沒見過,就被迫作了殉葬人。《明史·后妃傳》中載:「郭嬪,名愛,字善理,鳳陽人。賢而有文,入宮二旬而卒。自知死期,書楚聲以自哀。詞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才華橫溢的郭愛臨死前給世人留下了一首楚辭,字字血淚,嗟嘆命運的捉弄,更聲討了吃人的人殉制度,揭下了封建帝王偽善的面具。

當時人殉不僅出現在皇帝的葬禮中,諸王的葬禮中人殉也屢見不鮮,在正史的記載中就可窺一斑。《明史·諸王傳》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愍王朱薨,「王妃殉」。

永樂十二年郢靖王棟薨,「王妃郭氏,……遂自經」。

宣德元年(1426年),唐靖王朱瓊烴薨,「妃高氏未冊,自經以殉,詔封靖王妃」。

宣德五年(1430年),蜀靖王朱友薨,「妃李、侍姬黃皆自經以殉」。

正統三年(1438年),衛恭王朱瞻埏薨,「妃楊氏殉,賜謚貞烈」。

正統四年(1439年),越靖王朱瞻墉薨,「妃吳氏殉,謚貞惠」。

正統四年(1439年),周憲王朱有薨。因朱有生前曾上奏摺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下旨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聖旨未到,「妃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詔謚妃貞烈,六夫人貞順」。

另外,考古發掘也可以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2006年年初,湖北鍾祥郢靖王墓考古發掘隊在清理該墓東、西兩耳室過程中,發現了6個腐朽的棺材,證明除了王妃,當時還有六名女子為郢靖王殉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訪秘記 的精彩文章:

天門陣究竟是什麼陣?天門陣之謎!

TAG:訪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