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善良的人,是獨自一人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答案只有兩點:一是受自己從小的生存環境所影響,而那個時期正是自己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那時身邊的環境給了你怎樣的印象,現在的你也就是那時的產物。二是後天我們自己受一些立場不同、文化不同的書籍所熏陶,逐漸的一點點的改變了我們的性格。環境這方面,相信只要是能用心看到這裡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曾經有一些在別人看來很是「悲愴」的故事,因為一顆不願開啟的心靈,深處必有很多不曾對人言語的過往。
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所謂友善的人,只是他表現出來的表面氣質,表面的現象是和藹友善的,比較容易接近,親和力比較強。但是這樣的一個氣質是他後天為了適應環境所形成的呢,還是說他內心的真正態度就是如此呢,這個是不同的。這就像岳不群一樣,這會他叫偽君子是因為他表現出的氣質是君子氣質,但是他私心,他私底下做的事情卻和壞人沒什麼兩樣,跟君子其實是完全是不符合的,所以我們才會叫的偽君子。所以你覺得是在面對岳不群類似的人的時候,你覺得他是友善的呢還是不友善呢?
所以當我們去和一個人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刻板印象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快速地進入一段關係,但是當您需要和一個人進行長久交往的時候,您需要的是從對方表面看到對方本質,從對方外在表現看到對方的內心世界。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以動態的眼光去看待對方,而不是固守著最開始的印象,畢竟不會有絕對的好,也不會有絕對的壞。
它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先天
我們在學校對同學、在公司對同事都不是很能玩的開,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善言談,不會交際。相反這或許也是我們的優點之一,這並不是安慰,因為這種狀況正是我們成熟的表現。因為成熟我們懂得很多場合說的很多話是需要注意的;因為成熟,所以我們有著自己的為人道德底線;因為成熟、所以我們懂得不知不言、知而不言;因為成熟、所以我們明白不亂吹噓、不亂說話、不亂允諾,因為我們都明白說出去的話就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在內。相比於那些口若懸河、說啥啥懂、做啥啥會的人——我們更懂得擔當。
上學十幾年、甚至在外工作了好多年,我們身邊都沒有多少朋友,別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出來四年了,身邊可以交心的朋友一隻手數的過來。這就代表我們不招人喜歡、不善於交際么?不是,這是因為我們都有強烈的擇友觀。我們交朋友有非常嚴謹的選擇性,當我和一個人交流時,我會注意ta的行事風格、ta的本身性格。我會在意ta是否善良純潔、會在意ta是否言辭可靠、會在意ta是否有責任心。換句話來說,不是那樣兒的人我不會和他交朋友。所以——最終我能交的朋友必定是比較有正義感、心地比較善良、能擔當大事的真豪傑,我們不敢說有為國家去捐軀的大愛,但當在街頭遇到了禍亂,我相信我交的很多朋友們都敢於挺身而出。而正因為在中國,14億大雜燴里這樣的人很少很少,彼此相遇的交織點非常少、所以我們的朋友很少很少~
第二點:後天
而後天的原因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的與國外各種文化碰撞,最後就產生了各種文化的交融與匯合。在這種匯合的過程,中國人民極盡的吸取國外的文化精神。很多中國人大肆頌揚國外的文學作品的各種「優點」,大有一副中國人只要看了這些書籍、學到了精髓就能民強國強的頓悟精神。像我們所熟知的猶太人的經商學、曼狄諾的羊皮卷、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等等。
這裡我不是沒有自知之明的想推翻國外的那些文學大作,我想說的是這種為人處事的道理根本在中國可能根本就行不通。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而人口多那麼生存環境必然更文複雜,人們如果想從中國的文化大潮中脫穎而出,達到外國人的那種思想境界高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很多道理放在外國人身上可能確實成立,但是在中國,人人都因為利益而自私到了骨子裡頭。中國人你對ta好,想讓他」一報還一報「想都別想,但你如果對他壞了,ta恨不得」一報還兩報「。
所以在這裡我想說句實話,在你的身邊平時那些看起來很安靜的人,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弱,我們只是有自己的責任心、有自己的擇友觀、有自己的正義感、有自己的善念深存、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如果你身邊有這樣很安靜的人,請多給ta一些關懷,因為在他們身上你能真正體會到」人於我好、我雙倍奉還於你「的強烈責任感。嘗試著和他們交往,將會是你這一生的寶藏。
長久的話,一定是人品和情商。俗話說"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
一個人的情商,教養,善良和責任心,都是留住人心的關鍵,也是一個人的性格魅力所在,具備這幾點的人走到哪裡都會結識到願意追隨的朋友!
而所謂情商,說到底還是說話做事要讓人舒服,換言之,就是善於為他人考慮,能夠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對方一定會覺得你是個可交之人。保持善良,多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做事不浮躁,這樣的你,不光會擁有一些良好的社交關係,還會讓自己在職場在任何關係中受益終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