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座城市一段歷史:張掖

一座城市一段歷史:張掖

張掖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麗的山川,淳樸的民風,構成了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1986年12月張掖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據史料記載,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在黑河流域繁衍生息。大禹導弱水於合黎、周穆王西巡、隋煬帝西巡張掖會見西域27國使臣、唐玄奘取經時路過張掖瞻仰各寺院、流沙河擒拿沙僧、豬八戒高老莊招親等神奇傳說和歷史故事。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西遊張掖時被這裡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風光所吸引,旅居一年之久。

自漢武帝設郡至漢末300多年間。張掖與西域各國商貿往來十分活躍。自唐以後張掖作為佛經的傳入必經之路,佛教十分興盛。歷史文物古迹遍布全區。現有不可移動的文物點81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張掖大佛寺、黑水國,肅南馬蹄寺、文殊寺,高台駱駝城、許三灣,民樂圓通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9處。

張掖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山丹「四壩」文化遺址;有漢代黑水國、駱駝城、許三灣等古城遺址和眾多的古葬墓群;有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大佛寺等魏晉以來各個時期的石窟、寺廟、雕塑、壁畫以及明漢古長城、烽燧等價值較高的文物古迹。張掖大佛寺寺內的木胎泥塑卧佛其身長34.5米,高 7.5米,是目前東南亞最大的室內泥塑卧佛,寺內磚雕、木雕、壁畫具有很濃的西夏風格,寺內藏經殿藏有明代正統十年英宗皇帝頒賜的3584卷佛經,屬我國目前保存完整的佛經之一。張掖木塔建於隋開皇2年,號稱西北第一木塔,張掖鐘鼓樓的唐鍾在河西最大,唐鍾重800公斤,其聲韻與鑄造技術和北京大昭寺的古鐘相比具有同樣的文物考古價值。 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位於祁連山肅南裕固族縣境內,這裡的石窟開鑿年代同敦煌莫高窟同屬北魏時期,其中金塔寺內的高肉雕彩塑飛天,其造型奇古,風韻獨具實屬罕見。馬蹄寺是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歷史上三世、五世達賴喇嘛都曾到這裡參謁。清康熙帝曾賜「青蓮筏」三字匾,金鑲紫檀塔。乾隆皇帝曾賜馬鞍,黃龍袍至今保存完好。寺內「三十三天」洞窟,建造奇特,在全國古代石窟藝術中獨一無二。文殊寺傳說是文殊菩薩顯聖的聖地,古寺深藏於大山之中、樓閣雲天、山寺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大山之中的萬佛洞「彌勒上生經變畫」最為珍貴。

張掖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為歷代皇家屯兵養馬的山丹軍馬場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第一。祁連山群峰夾山寺,綠波煙崗、蒼松翠柏、疊峰突起,藍天白雲映襯著雪山草地,牛羊成群,險峻神秘的「七一」冰川、自然風光的風雕群落,瓜果飄香的綠洲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及祁連山各種珍禽動植物,形成了別具洞天的自然景色,使遊客駐足忘返。張掖是全國獨有民族裕固族的主要聚居地。熱情好客的裕固族對客人非常尊敬,醇香撲鼻的奶茶和優美深情的祝酒歌常常把遊客引入乳酪、酥油茶和手抓羊肉飄香的帳蓬,傳統的射箭、賽馬、狩獵、別具的服飾,隆重的婚禮,展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夏朝時,張掖為西羌地,公元前12年,為西戎所佔。公元前221年,游牧民族大月氏在這裡放牧。後來被匈奴人趕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出隴西,過胭脂山,於祁連山下與匈奴決戰,打敗休屠王、渾邪王,兩王請降。

漢武帝公元前111年設張掖郡,十六國時期為北涼國都。隋改張掖縣,公元609年隋煬帝於此舉辦了萬國博覽會,唐「安史之亂」後被吐蕃所佔,公元852年張儀潮收復。五代時為回鶻所佔,元滅西夏統一中原,馬可·波羅在此逗留了一年。明設甘州衛,清為甘州府。

當年漢武帝給張掖命名的意思是「斷匈奴之右臂,張中國之臂掖」,後來匈奴果然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踏上這片土地。(文章來自中國甘肅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網 的精彩文章:

全國特產博覽——蘭州市

TAG:華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