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御窯廠遺址出土洪武官窯瓷器及相關問題

明御窯廠遺址出土洪武官窯瓷器及相關問題

本文由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研究員於澳門博物館舉行《明御窯廠遺址出土洪武官窯瓷器及相關問題》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

位於景德鎮市區珠山路之珠山南側(原市政府所在地)。珠山原為城區中心,據《浮梁縣誌》載:「珠山,在景德之中獨起一峰,高數十仞,綿亘數里,峰巒遙列,俯視四境。相傳秦時番君登此,謂立馬山。至唐因地繞五龍,為珠山。元未於光據之為行台。號蟠龍山,明稱纛山。後為御器廠鎮山。」1950年代以後隨著城市建設和改造,珠山幾乎被夷平,唯龍珠閣舊址仍保留十多米高的台地。

御窯廠的規模與格局

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書》載:「御器廠中為堂正廳三 後為軒穿堂一 為寢後堂三 寢後高埠為亭曰兀然 今改為紀綪 堂之旁為東西序各廂房三 東南有門三 堂之左為官署 大門三 廳堂三 東西廊房六 堂之前為儀門三 為鼓樓二 為東西大庫房各六 內外庫八 為作二十三 曰大碗作房七間。」

洪武官窯

洪武官窯及設置之年

1979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窯廠龍珠閣東牆基建工地發現繪折枝菊紋青花折沿大盤殘片,與波普和日本學者定的元末明初瓷器相同。

1988年,在明御廠東門邊的一條長9米,寬1.2米,深約1.9米的溝道中清理出一批明初瓷片,其中有釉里紅纏枝花卉大盤、多棱大罐、紅釉墩子碗殘片,這些遺物與傳世的洪武或「元末明初」瓷器完全一致。

1990年,御窯廠遺址珠山東麓修建台階,景德鎮考古研究所在距地表5米處發現了一批明早期遺物,有白瓷磚、琉璃瓦、白瓷水管等建築構件,有青花、釉里紅大盤、罐以及白瓷印花小盤、碗和印有「官匣」字樣匣缽等殘片。其出土的磚、瓦曾見於安徽鳯陽明中都遺址,其青花與釉里紅殘片與傳世的洪武瓷器相同。其中一塊用鐵料書寫題記的瓦特別重要,該瓦長38厘米、寬27.5厘米,上半部用鐵料書寫題記:「壽字三號 人匠王士名 澆釉凡(樊)道名 風火方南 作頭潘成 甲首吳昌秀 監工浮梁縣丞趙萬初 監造提舉周成 下連都」,其中「浮梁縣丞趙萬初」提記可與文獻相印證。據康熙二十一年《浮梁縣誌》卷五「官制」洪武縣丞條下刊有「趙萬初 陳登」,趙無傳,僅小字注為咸陽人,陳登有傳,謂其為洪武后期縣丞。那麼,名列陳登之前的趙萬初當為洪武早期的縣丞了,根據瓦上的題記可印證該地層出土的遺物為洪武早期官窯遺物。由此可以推斷,洪武官窯肯定設置於洪武早期。

文 獻

有關於洪武二年之說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洪武二年,就鎮直珠山御窯廠,設官監督,燒造解京」。

洪武三十五年設置官窯之說

明代萬曆年間陸萬垓續補的《江西省大志陶書》與汪汲的《事物會原》卷二十八,「景德鎮御窯廠於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始燒瓷器。」

如果印證上述出土洪武早期遺物,關於洪武二年設置官窯說是可能的。(因洪武三十五年實為建文四年,此時建文剛被推翻,永樂政權剛剛確立,要設置官窯當是永樂朝的事了。)

文獻中的洪武二年設置官窯之說較為可靠,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延續元官窯制度在景德鎮珠山設立御廠當有可能。洪武官窯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結束。

洪武官窯遺存歷次清理髮掘情況

洪武官窯遺存在景德鎮市區發現多處,有落馬橋、十八橋、戴家弄、陳家弄(今新躍廣場)等地,但洪武官窯遺迹與遺物出土較多,且較集中的地點在明御廠東北一帶。根據考古調查與相關資料得知,明清御廠遺址範圍:南至珠山路,北至鬥富弄,東至中華路,西至東司嶺西約20米,周長約1300米左右。從1979年開始至 2017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御窯廠遺址進行過十多次搶救性清理髮掘和兩次正式考古發掘,其中發現洪武官窯遺存多處。

洪武官窯遺存歷次清理髮掘示意圖

時間

地點

出土器物

備註

1979年

御窯廠龍珠閣東牆

洪武折枝菊紋青花折沿大盤殘片,紅釉靶盞殘片

基建(搶救性發掘)

1988年

御窯廠遺址東門邊

洪武釉里紅大盤、釉里紅龍紋小盤、石榴罐、紅釉墩子碗、釉里紅瓷硯、青花松竹梅紋直壁大碗

中華路鋪設煤氣管道工程(搶救性發掘)

1990年

御窯廠遺址珠山東麓

白瓷磚、琉璃瓦、白瓷水管等建築構件,還有青花、釉里紅大盤、罐以及白瓷印花小盤、碗和印有「官匣」字樣匣缽等殘片

修建台階(搶救性發掘)

1994年

御窯廠東側中部

「監工浮梁縣丞趙萬初」銘瓷瓦,花卉紋石榴蓋罐、執壺、直口大碗、蓮子淺碗、墩子碗、折沿大盤、花口折沿大盤、花口折沿勸盤、杯等;釉里紅有纏枝花卉大碗、紅地白花紋碗;還有紅釉印龍紋碗等

修建七層宿舍(搶救性發掘)

1999年

御窯廠故址西南側(東司嶺西約20米處)

白釉褐料書「官用供器」銘碗殘片

基建(搶救性發掘)

2002年至2003年

御窯廠遺址珠山北麓

「官用供器」銘白釉碗和建築構建

出土遺迹有明洪武時期到永樂時期的葫蘆形窯7座,明初御窯廠東北角圍牆,明初官窯院落(作坊)圍牆2處

2016年

明御窯廠遺址東南

建築物正脊兩端鴟吻的角、澀胎堆塑白釉鳳紋瓦滴、褐釉建築構件、黃綠釉建築構件、卷草紋澀胎磚

基建(搶救性發掘)

2017年

中華北路與風景路交接段(明御窯廠遺址東北部的龍珠閣一帶

洪武釉里紅大碗殘片

出土遺迹為保存完好的明初匣缽牆基

洪武官窯瓷器

1994年明御廠東側出土一批洪武青花大盤、罐、壺、碗等大件瓷器,其形制和彩飾風格具有元青花的特徵,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生產這類青花瓷的匠人,很可能就是原浮梁磁局的工匠,由於在這批遺物中的同一地層出土有「浮梁縣丞趙萬初」提記的瓷瓦,且其遺物與傳世的洪武瓷器一致,故知其為洪武官窯瓷器。2003年由北京大學、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御窯廠珠山北側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洪武時代葫蘆窯遺址6座,同時出土大量洪武官窯瓷片,這些遺物與1994年出土的洪武瓷器相同。

青花四季花卉紋蓋罐 (1994年珠山東門頭)

釉里紅四季花卉紋蓋罐腹部標本(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湖石蕉葉紋執壺(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歲寒三友紋執壺(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纏枝牡丹紋侈口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折枝花卉紋墩子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纏枝菊紋直口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纏枝牡丹紋墩子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蓮子淺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纏枝蓮紋蓮子淺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青花歲寒三友紋直口大碗底部標本(1994年珠山東門頭)

釉里紅地白纏枝蓮紋大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釉里紅纏枝蓮紋大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紅釉印雲龍紋侈口碗(1994年珠山東門頭)

1995年出土兩式洪武碗極為罕見:一種窩形小足青花碗,淺斜壁,足底刷白釉,內繪摘枝花紋,外飾纏枝四季花卉,有口徑28和22厘米兩種,其造型源於元代,永樂繼續燒造,但器壁較薄;一種敞口釉里紅大碗,深腹小足,澀底潔白,胎壁較厚,有口徑38和32厘米兩種。出土的盤有兩式:一為菱口折沿大盤,淺弧壁作成花瓣狀起棱;一為板沿圓口,此類盤比元代大盤底厚,足底無釉呈「火石紅」。出土的執壺,壺身為玉壺春瓶形,彎流細長與壺口平高,有趣的是壺柄下端接頭有三個仿金屬器皿的鉚釘,此為洪武執壺所獨有的裝飾,該器造型顯然仿自14世紀伊斯蘭金屬器。出土青花珠頂荷葉形大蓋罐,器型與元代的相比,腹厚、罐身長(高66厘米),但由於器身作成瓜棱和採用豎向條形花紋裝飾,因此雖然其形體巨大,卻也有幾分挺拔秀麗之感。另出土的盞與盞托,為洪武罕見之物。

洪武瓷器的認識與研究

人們對洪武瓷器的認識和研究,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1956年美國學者約翰·亞歷山大·波普根據倫敦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有「至正十一年銘」的青花象耳長頸瓶,在伊朗阿德卑爾回教寺院與土爾其伊斯坦布爾托甫卡甫·沙賴博物館確定了一批「至正型」元末成熟期的青花瓷,同時又指出了一組既有元青花又有永、宣青花特點的所謂洪武瓷器。

1964年南京明故宮玉帶河發現一批洪武瓷片。

1984年北京第四中學基建工地也出土了數千片洪武瓷片。尤其是1994年御廠遺址出土的大量洪武官窯瓷器,使人們對洪武器的認識便日愈清晰了。過去學術界多數人偏向洪武三十五年設官窯說,日本學界較為謹慎,將一批有元代風格,但又不完全與元代瓷器相同的遺物定為「元末明初」瓷器。那麼,以上御窯廠遺址考古發掘的這批明早期遺物,以及根據瓦上的題記與文獻印證所得出洪武官窯設置洪武二年的結論,獲得了學術界普遍認可。

洪武瓷器的裝飾

《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已末朔甲子條載:「朕思微時兵荒饑饉,日食藜藿,今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未嘗一日忘於懷,故宮室器用一從樸素」。朱元璋既然規定「宮室用器一從樸素」,那麼其時的官窯瓷器自然亦不能例外,而這種所謂「樸素」的時代要求似乎構成了洪武瓷器的時代特徵。

根據出土資料看,洪武青花與釉里紅紋飾大體相同,其紋飾有元青花意味,但比元青花構圖簡單,層次亦顯疏朗。紋飾題材亦大量減少,如元代流行的人物故事、魚藻、瑞獸、鴛鴦蓮池等均不見,而主要以花卉為主,常見主體紋飾有:菊、牡丹、靈芝、石榴、寶相、荷花、少見的有湖石欄杆、芭蕉、竹石、竹葉靈芝、湖石竹、松竹梅等;邊飾有卷草紋、回紋、潮水紋、蕉葉紋、纏枝靈芝及蓮瓣紋等,這似乎與洪武時代「樸素」風格相吻合。

洪武官窯建築瓷

《明會要》卷七一:「(洪武)二年,帝召諸老臣問建都事。或言:『關中險固。』或言:『洛陽天下中;汴梁為宋舊京。』或又言:『北平故元宮室,就之可省民力。』帝曰:『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梁實周、漢、唐宋故都。但平定之初,民未甦息;若建都於此,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宮室亦不無更作。建業,長江天塹,龍盤虎踞,足以建國。臨濠,前江後淮,有險可恃,有水可漕,朕欲建為中都,如何?』皆曰:『善。』十月,以臨濠為中都,營城郭宮殿,如京師制」

《明太祖實錄》卷九九,洪武八年「詔罷中都役作,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

朱國《大政記》「罷中都役作停遷都之議」

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

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

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

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石刻

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石刻

褐彩鐵料書「趙萬初」銘瓦(1994年珠山東門頭)

鐵料書「趙萬初」銘瓦(1994年珠山東門頭)

鐵料書「趙萬初」銘瓦(1994年珠山東門頭)

「趙萬初」銘瓦(明中都)

「浮梁縣」銘瓦(明中都)

澀胎堆塑白釉鳳紋瓦滴(1994年珠山東門頭)

澀胎堆塑白釉鳳紋瓦滴(2016年中華路)

黃釉堆塑鳳紋瓦滴(明中都)

鐵料書「大殿中層西壹拾伍」銘澀胎堆塑龍鳳紋建築構件(1994年珠山)

澀胎龍紋建築構件(明中都)

鐵料書「西房二佰十六」銘澀胎堆塑方勝雲紋建築構件(1994年珠山)

黃綠釉建築構件(2016年中華路)

方勝雲紋建築構件(明中都)

方勝雲紋建築構件(明中都)

鐵料書「兩廊六十九」銘澀胎堆塑雲紋建築構件(1994年珠山)

澀胎堆塑雲紋建築構件(1994年珠山)

澀胎堆塑雲紋建築構件(1994年珠山)

澀胎堆塑雲紋建築構件(1994年珠山)

白釉建築構件(2016年中華路)

澀胎建築構件(2016年中華路)

澀胎建築構件(2016年中華路)

白釉堆塑龍紋勾頭(2016年中華路)

堆塑龍紋勾頭(明中都)

小結

1、明洪武官窯延續元官窯「浮梁瓷局」的管理形式與制度,在景德鎮珠山等地設廠燒造官窯瓷器。

2、洪武官窯的設置年代在洪武二年。

3、洪武官窯瓷器的風格,器型碩大、簡約樸素。其青花大碗、大盤繼承了元青花風格。

4、洪武官窯燒造了大量建築瓷,這可能與南京明故宮、明中都的營建有關。

5、洪武官窯的設置為永樂官窯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整理編輯/邵 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