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在20世紀,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發掘兵馬俑的過程中出土兵器上萬,卻沒有一頂頭盔的存在。

然而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征伐有力刺激了軍事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記載還是出土文物,都顯示當時的中國軍隊並不缺乏頭盔。早在春秋時期,青銅盔變得圓潤貼合頭型,兩邊護頰加長,以絲絛穿過頭頂紐而後在下頜打結固定。


到了戰國時期,皮胄和鐵胄開始出現。戰國皮胄為多片組合式,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它們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體片、護額片、項頓片四大部分,由絲線連綴成一個整體,盔型美觀,貼合頭部,可以說達到了相當的工藝水準。


1965年燕下都武陽台叢葬坑中我國考古學界首次發現了戰國鐵胄實物。這頂胄由頭頂圓片和88枚矩形鐵制札片以上壓下的方式編綴而成,將穿戴者的整個頭部除面門全部置於它的保護之中。它的出土,證明了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甲胄已經達到生產化和實戰化,在此後數百年里,這種札甲胄一直頑強存在於中國軍隊中。


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是秦軍為了彰顯勇敢而不裝備頭盔由此引申出秦軍不重視防護。不過,1998年,在秦始皇陵墓內發掘出一座大型陪葬坑,裡面有大量如燕下都鐵胄一般,以石片疊壓連綴而成的石質頭盔模型,從而顛覆了以往對於秦軍無盔的說法。

兵馬俑無盔更多是因為其是處於帝國皇帝檢閱狀態下,免胄是一種禮儀的需求。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秦石盔甲,秦軍其實十分重視戰士的防護,不同的兵馬俑還因兵種、身份、戰鬥需要的不同而設計鎧甲

其實從復原秦甲的情況來看,秦軍其實十分重視戰士的防護。秦甲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等不同部分組成。不同的兵馬俑還因兵種、身份、戰鬥需要的不同而設計鎧甲。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比如步兵的前胸後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鎧甲多由前甲、後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騎兵必須便於騎射,其鎧甲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鎧甲不僅有前甲、後甲,甚至還有臂甲手甲還有盆領。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總體上,大秦帝國的皮甲有三大特點:


第一、軍階化。不同銜職的軍人所穿皮甲的款式各有不同,級別越高者皮甲製作越精良,防護面積越大,士兵更容易在戰場識別軍官以便指揮,加強了部隊的凝聚力。


第二、專業化。不同兵種的軍人,衣甲形制根據實戰需要被區別開來,這是秦軍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第三、精細化。為了獲得更好的靈活性,皮甲甲片再次縮小,編織更為細緻,使其在實戰中不畏刀劍、更為牢固,並且在部分皮甲邊沿出現了織物包邊也有說法認為織物包邊的為鐵甲,使甲片不易磨損和脫落,壽命相應延長。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6 年秦軍士兵:1. 弩兵;2. 戟兵;3. 左手提人頭、右手持矛的衛兵

一般來說秦代處於中國軍隊由皮質札甲向鐵質札甲過渡的時期。中國甲胄修復專家白榮金先生認為,用皮革而不是青銅製甲不能簡單理解為防禦裝備落後。

因為青銅的結構強度和硬度並不算理想,並且容易破裂。此外,青銅密度高,也就意味著在同等重量的情況下,皮甲能夠提供更好的防護厚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結合曾侯乙墓出土的髹漆皮甲胄進行過複製試驗,發現皮甲甲片經過鞣製、合成、髹漆之後,質地十分緊密結實,擁有良好的防護性。此外由於皮革的彈性,其對鈍器的打擊擁有較好的防護性。


當然,秦軍重裝步兵缺乏對於腿部的防護,其防禦力要弱於裝備著「三屬之甲」的魏國戰士,但這是為了機動力而做出的必要犧牲。

近期熱文鏈接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文物故事丨兵馬俑中兵器上萬 為何裡面卻沒有一頂頭盔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名品丨悠久而絢麗的髹飾王國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