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叛逆的那個你是否還能勇敢前行?
文 李石沉
Lady Bird是Christine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而且她還給自己洗禮。
她要求父母、哥哥、朋友、老師叫她Lady Bird,並且對此異常堅持。單單這樣一個細節,一個青春期的固執少女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加上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淡漠的藍眼睛和漂染過的紅色短髮,我們彷彿一下就能理解這個女孩為什麼會在和母親的爭吵中從飛馳的車上拉開車門倒了下去。
影片開始在女孩Lady Bird和母親日常的一天,兩人相向而卧,在冷冷的色調中沉默,像極了青春期時的你我與父母之間的僵持。
在陰鬱的冷色過去之後,導演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用簡單的鏡頭語言和直白的思路將一個高三女孩的生活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生活在加州小城薩克拉門托的女孩「Lady Bird」時時刻刻都在計劃逃離平庸無聊生活的女孩,她叛逆、囂張、不會控制情緒,但一心想申請到紐約大學以逃離這座無聊的小城市,也因此和母親意見相悖,母女關係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她的母親非常嘮叨、強勢、專橫,有時看上去蠻不講理。她的朋友Julie也普普通通,還有些超重。
她的哥哥似乎非常討厭她,兩人互相詛咒,「無論你在做什麼,都不會有好結果」。父親似乎是她唯一的撫慰,充滿溫柔地愛護她,給她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但是他失業了,甚至多年以來一直在與抑鬱症抗爭。Lady Bird倒也從這樣混亂的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樂趣——年輕人也許永遠不曾真的失望。她遇到了喜歡的男孩Danny,少男少女情投意合,共同挑選了夜空中的一顆星星作為他們的愛情結晶。可Lady Bird卻發現Danny與同樣英俊的男孩在廁所擁吻,她震驚、狂怒、哭泣,但最後還是用友誼擁抱了同樣不知所措的Danny。
她又喜歡上了憂鬱的音樂男孩Kyle,為他大費周章地變成了一個根本不像她的「酷女孩」,卻在又一次違背自己內心的時候猛然意識到自己愚蠢的處境,跑回那個傻傻的、純真的好朋友Julie身旁,那樣的歸屬感大概和在母親懷裡痛哭是一樣的,酸澀但解脫。
青春中,總有很多突如其來的事件容易讓人怒氣沖沖。就像Lady Bird說,不同的事情都會令人傷心,不僅僅是戰爭。當然了,生活中有太多值得哭的事情了,喜歡的書被寵物狗撕碎了;炒雞蛋時弄得廚房一團糟;喜歡的男孩兒根本不怎麼在意你……為什麼我不能決定這個下午我要花上幾個小時為此難過呢?
在Lady Bird的生活之外,導演還講述了許多瑣碎的小事。看起來和Lady Bird的故事主線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正是這樣的細節,讓我們回憶起自己的生活:
學校的神父在學生們面前慈善和藹,激情澎湃地講解舞台劇的表演技巧,他在一次「感受情緒流動」的「誰先哭誰贏」的課程上率先取勝,泣不成聲。後來,他出現在了Lady Bird的母親的心理諮詢室。這樣一個悲傷的人,強撐在日復一日的痛苦中,難道沒有讓你想到曾遇到過的某個身影嗎?
另一個情節發生在影片開端,生活拮据的母親送給同事的新生兒一份禮物,但是拒絕了女兒買一本3美元雜誌的哀求。我們看到母親內心的柔軟,卻迫於生計不得不對自己最愛的女兒保持嚴苛。
Lady Bird和母親最喜歡的周末活動是找中介看房子,母女兩人都在寬敞明亮的落地窗前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母親渴望物質的提升,過上舒適的生活;女兒想要滿足青春期的小小虛榮心,擁有自己的隱私。但當她們回歸現實,在二手服裝店挑選便宜衣服時,女孩兒仍然會因為一件粉紅色的裙子欣喜若狂。
虛榮心沒有征服Lady Bird,疲憊的生活也沒有榨乾母親的柔情,兩人雖然常常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但是女人看見漂亮衣服時本能一般的興奮讓她們重歸於好。這難道不也是我們青春時的寫照嗎?爭執只有幾分鐘,但親情或許動蕩卻一定長久。
年輕演員西爾莎·羅南14歲出演《贖罪》,用青蘋果一般的純真面孔演繹了犯了錯的年輕女孩。自此之後,她的星途一篇坦蕩,在《伯德小姐》中也將年輕無畏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
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將這部電影視作自己的自傳。她的故鄉就是電影中主角們生活的薩克拉門托,她將自己的叛逆和出逃融入了對故鄉的懷念和一片熱愛中,作為獻給故鄉的一封情書。正如片中借Lady Bird說出的:
「我只是對這裡保持關注。」
「關注不就是一種愛嗎?」
《伯德小姐》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部青春電影《壁花少年》。
青春的元素無非是友情、愛情、親情,《壁花少年》更多講述了友情在成長中發揮的力量。當漂亮的男孩和酷酷的女生出現在自卑懦弱的你的身邊,世界一下子變得繽紛多彩。的確,和父母比起來,朋友總能幫我們走出陰霾,還可以輕易地傷了你的心,但他們也非常容易挽回。我們在友情中看到快樂的閃光,我們在朋友的眼中能找到無限的形狀。
《壁花少年》和《伯德小姐》這類的青春影片之所以感人,不外乎我們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出身小鎮的少年,有多少人不是拚命想要逃出乏味生活?貧窮的原生家庭也一定讓人失望和自卑;嚴肅緊張的母親又曾讓多少青春期的少年感到厭倦甚至滋生出一絲恨意?但當我們來到霓虹閃爍的大城市,發現自己仍然灰頭土臉時,當我們懷念家中質樸的餐食時,當我們回味母親熟悉卻遙遠的氣息卻難以抵達時……才發現不太時髦的故鄉塑造了大部分的自己,彷彿一點都不喜歡你的母親,她奉獻了最多的愛與青春給你。
《伯德小姐》吸引我們的一定是每個情節中折射出的自己。美國少女的青春期總歸比內斂沉默的中國青年們多了些叛逆和囂張,Lady Bird敢愛敢恨,直來直往,但是面對朋友、喜歡的人,也是一樣的拐彎抹角。她是每個人的青春期,叛逆、虛榮,也善良、敏感,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不得不接受打擊,被殘酷的現實洗禮和撼動。是啊,這是成長的冷峻陷阱,但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反而能更加坦然地前行,也更看清回憶里的好。


TAG:中影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