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國和中國關係很友好,俄羅斯不能失去他,落難時中國伸出援手

此國和中國關係很友好,俄羅斯不能失去他,落難時中國伸出援手

1991年的12月25日這本來是西方國家的聖誕節,就在其他國家和人民都沉浸在這節日的快樂氣氛中時,在遙遠的東方,宏大的克里姆林宮前面的廣場上,一面旗幟正在緩緩地自旗杆降下,這面旗幟已經飄揚了七十四年了。旗幟降下,預示著一個時代的落幕。這個曾經有著世界上最為強悍軍事力量和最為廣闊土地的國家,也就是蘇維埃治理下的實行社會主義的共和國,成為了歷史。

伴隨著蘇聯的解體,蘇共也要解體。諷刺的是,這個本是脫胎於勞苦大眾的政權,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之下走了七十四年,但是解體的時候,竟然沒有基層的黨員和普通的群眾出來反對。

群眾被變故刺激的措手不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為蘇共沒有像宣稱的那樣,帶領大家到達共產主義,反而是體質十分僵化,生產力的發展被掣肘,切身的國民需要沒有得到政權的安排、重視吧,原本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優點已經蕩然無存。

原本在蘇俄建國之初,列寧在總結了戰爭時期共產主義的失誤之後,選擇利用新的經濟政策來領導國家,他認為這樣更符合國家的國情,畢竟當時農業農民人口佔據絕對地位,小農經濟占非常大的比重,沒有大的工業生產。這樣落後的生產力沒有辦法使國家一躍成為先進強大國家。只有先進行新的思路政策,迂迴進步,才能為今後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提供生產力支撐。

很遺憾,這項政策後來被斯大林否定了。斯大林非常自信的認為,作為全球唯一的、也是建立最早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肩負重任,就是解放全世界,要將革命的紅旗插遍全球才行,就像拿破崙武力征服歐洲那樣,打天下。蘇聯要想領導世界,必須快速崛起,就這樣該模式下的體制經過清洗與肅反等一系列黨內鬥爭,最終在蘇聯確立。

於是蘇聯開始了瘋狂的軍事工業發展,以犧牲了輕工業和農業為代價,成為了看上去的經濟強國,他能造出先進的武器,但是做不出一雙像樣的靴子。烏克蘭本來有著歐洲的米倉的稱號,但是卻有幾年鬧起了饑荒。盲目的擴充軍事儲備的確讓蘇聯看上去超級強大,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與否卻不是當政者關心的。只可惜子彈、槍炮不能當飯吃,農業不興,輕工業不振,人民不能總是跟武器一起生活,需要吃飽穿暖。

後來的繼任者或是想要改革,而不成,或是在權利頂端站久了光顧著個人維權。總之,在脫離人民利益之下,人心垮了,政權散了。

蘇聯解體,苦了烏克蘭,這國家受整體蘇聯發展的部署計劃,主要側重發展軍工,蘇聯一解體,這國家除了石油、鋼鐵、武器工業外,其餘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幾乎沒有,總不能讓人民喝石油,吃鋼鐵渡日吧。於是這時候,中國伸出援手,通過購買資源,變現這國家的財產,使得烏克蘭有錢採購其他需要的物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幽默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中國這個門派很愛造反,一人當上皇帝,回頭就滅了此門派

TAG:幽默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