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助力邁向兩岸融合 兩岸交流模式亟待調整改進

助力邁向兩岸融合 兩岸交流模式亟待調整改進

[導讀]自從1987年兩岸打破隔絕狀態起,30年來,台灣海峽雖然風雲詭譎,但都無法阻斷民間對於兩岸交流的渴望。

文/林金源

自從1987年兩岸打破隔絕狀態起,30年來,台灣海峽雖然風雲詭譎,但都無法阻斷民間對於兩岸交流的渴望。過去30年間,兩岸經貿的往來、人員的互訪、交流的範圍,大體呈現長期穩定增長趨勢。但交流是手段,並非目的。對於期盼國家統一者而言,大家最關心的是:30年來的兩岸交流,是否有助於反「獨」促統,交流模式今後應如何改進,才能更有助於反「獨」促統。

反「獨」與促統看似一體兩面,但其實是不同層次的問題。前者較易,後者相對有難度。只要中國國力夠強,外國勢力自然不易介入,「獨」派不成氣候,就不敢宣布「台獨」。但如何讓藍營及綠營,衷心以做中國人為榮,願意攜手邁向統一之路,就相對困難了。

30年來,大陸方面希望透過兩岸交流,化解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與偏見,並經由民間往來的擴大與深化,助力邁向兩岸融合和統一。但是交流30年來的效果,顯然不如預期。說明交流政策必須做出一定調整,否則難以達成促統目標。

島內已無遏「獨」有效力量

1987年的台灣,多數民眾自認是中國人。晚年具有偏安思維的蔣經國,儘管為了表達對台灣本土的認同,說出「(我)也是台灣人」的話,但蔣此話的前半句先說:「我是中國人」。當時台灣社會對蔣的表態只有讚許,沒有攻擊。換言之,此時台灣社會認定「中國人」與「台灣人」之間的關係,即便不是大範圍國家民族認同(中國)涵蓋小範圍地方認同(台灣)的關係,至少也是兼容並蓄、毫不衝突的關係。

但1992年之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自認是廣義中國人(含「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從1992年的70.9%逐漸下降到2017年的40.4%;自認是台灣人(但不是中國人)的比率,則從1992年的17.6%逐漸上升到2017年56.0%。兩者此消彼長的拐點,就發生在馬英九上任的2008年,並在馬推動兩岸擴大交流中繼續拉大差距,直到2014年發生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後,廣義中國人降到最低點36.0%,台灣人(但不是中國人)增長至60.6%。

有關「統獨」立場方面,台灣民眾在1994年主張「永遠維持現狀」(即隱性「台獨」或「獨台」)、「偏向獨立」、「儘快獨立」的比率分別是9.8%、8.0%、3.1%(合計20.9%),當時支持統一者仍有20.0%。前三項數字到2017年分別增至25.1%、17.9%、5.7%(合計48.7%),支持統一者剩11.8%。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的反中、分離意識越來越強,即便在馬英九執政時兩岸交流不斷擴大的趨勢下也未消止。

1987年的台灣政壇,國民黨獨大。當時剛成立的民進黨,還不敢亮出「台獨」立場。30年後,綠營不但贏取最高行政職位,也成為立法機關最大黨。正在執政的民進黨,正逐步建立「台獨」的「正當性」,又成功將國民黨徹底分裂,今後即使蔡英文無法連任,繼任者難保不是綠營政客。表面上看來,國民黨尚佔有部分政治版圖,考慮到台灣存在「身份認同」問題的選民結構,藍營若想贏回政權,很有可能在「獨台」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大陸方面必須認識到:台灣內部已無扭轉、遏止「台獨」的有效勢力,大陸必須直接面對「台獨」。

從上述認同民調的長期趨勢,以及「獨派」政治版圖的明顯擴張,表明「反『獨』促統」運動在過去30年來並不成功,也表明大陸方面對台措施與交流模式有待調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台海網 的精彩文章:

台卡住兩岸春節航班 竟是為了「出動軍機」

TAG:台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