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的鉛筆盒裡沒把小刀

誰的鉛筆盒裡沒把小刀

竹刻者,刻竹也。

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

中國的竹雕藝術源遠流長。但隨著時代變遷,市面上鮮少有它的身影。幸運的是,有些民間匠人仍保留著這傳統的手藝,呵護著、珍愛著、用心地延續著這古老的傳奇。

古子城八詠路214號,個齋。金東區蓮塘潘竹雕匠人張興昌的店。

此時的張興昌正坐在店裡,捯飭著他的竹雕。今年34歲的他,笑起來帶著幾分靦腆。一頭濃密黑髮,一副黑框眼鏡,一身樸素的著裝,年輕的他不像很多藝術家似的考究。

最吸睛的莫過於他被凍瘡凍得紅得發紫的雙手,幾個指頭粗大如鼓錘,那是在日積月累的創作留下的痕迹。

手中的竹胚已成型,能看出來是個彌勒佛像。他用刻刀一點一點地銼著,竹雕越來越精細了,彌勒佛也露出了笑臉。

「這是用修光刀在修細節和人物的神態,之後再拿沙子手工拋光,最後再塗保養油,作品就完成了。」

GIF

張興昌將他的故事娓娓道來。

他與雕刻結緣在9歲那年。外公見他調皮貪玩,用柴刀給外孫仔細磨了一把木質刀,送給他當玩具。笨重的柴刀竟能做出如此細緻的小物件?張興昌由此對雕刻產生了興趣,拿著心愛的小刀,到處把玩。後來刀越用越小,尋來竹片、廢紙,總是雕刻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有沒有想起孩童時的自己,也會拿起一把鉛筆刀,雕來雕去。說來奇怪,沒有人指導張興昌,他彷彿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胡亂隨意雕刻的造型倒也像模像樣。

「那個時候,無論我刻得好不好,奶奶都會把我的成品拿去給鄰居們看,滿心滿眼都是對孫子的肯定。」這給予了他莫大的動力。

17歲時,在父母的「逼迫」下,張興昌到一家酥餅店裡當學徒。「可是我不喜歡做酥餅啊……」他說。

兩個月後,一次偶然機會,他在報紙上看見一篇關於東陽市南馬鎮雕刻大師的報道。他心動極了,想去拜師學藝。

於是,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揣著借來的1000元錢,在村口攔下一輛前往東陽的大巴,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求學之路。

在東陽學藝的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一段最難忘的回憶。他記得,為了練手勁,他把一塊厚3公分的木頭,削得薄如紙片,虎口長滿水泡,疼……

他一頭栽進了竹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手勁練完後是修光,修光之後是打胚。

打胚是雕刻中最難的一項。他攻克時一度想要放棄。「打胚需要三維空間想像力,對我來說非常困難。我經常打不成型,免不了被師父責罵。」

那時的他,壓力非常大,但他總是告誡自己,「連喜歡的東西都要放棄,還有什麼能做好呢?」他堅持了下來,從修光到打胚,完成了從師傅到師父的飛躍。

26歲那年,他的兩件作品分別獲得了第四屆中國(東陽)木雕竹編及其他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博覽會金獎、銅獎,這給了他極大的鼓勵,他的竹雕水平也因此在業內得到了認可。

去年夏天,他在古子城裡開了這家小店,名曰「個齋」。

「個」字從象形來看就是竹子的三片葉子,以竹為形,以竹為鑒。

竹子的清靈之氣似乎也一直在感染著他。現在,對他來說,有多少人光顧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每天能泡在竹雕中創作,與同好之人品茗對談,是他最開心的事。

「小鈴鐺看著簡單,刻起來也挺費事,初學者可能要學一年。」考究的鈴鐺,搖起來叮噹響,是店裡很受歡迎的小物件。

而這蓮蓬,也是精緻小巧。不到一厘米的空間,竟被細緻地雕刻出了許多洞眼盛放蓮子。妙哉!

從它們精細的臉上,我們能看到根根分明的髮絲,細緻入微的皺紋,笑著的、嚴肅的、端著的、各異的表情。

看到了氣息,看到了靈魂,看到了鮮活的生命力。

當竹雕里滲入靈魂,無論是用來觀賞,還是用來把玩,都不僅僅只是一個物件,更是一份生動美妙的雅趣,這裡面沉澱了竹雕人的心性,包含著大自然的饋贈。

個。齋。很高興遇見你。

丨文字:黃紫依

丨攝影:傅穎川

丨責編:吳奕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金東 的精彩文章:

他靠這門手藝走了半個中國 作品賣往世界

TAG:今日金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