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耶路撒冷哭牆太多凄美傳說!

耶路撒冷哭牆太多凄美傳說!

【第326期,總764期】暢遊天下,樂享人生!

【封面照片】耶路撒冷舊城聖殿山下、猶太教第一聖地哭牆之前,很多基督徒頭戴紙帽、用手觸摸著牆體,默默地頂禮膜拜。攝於2017年7月31日下午5時許。

【一】

我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大屠殺史紀念館內參觀了約一個半小時。由於在紀念館內不允許照相,所以看了也就看了,結果是什麼也沒能來回來。記憶中,館內的空間呈大A字形,中間是一條180米長的中庭,但設計不能直行,而必須穿過左右共10個展廳,於是整個參觀線路就呈Z字形的走向。

耶路撒冷伊斯蘭區的城門。

該館收集和收藏的史料十分豐富,有海量的歷史照片、也有相當多當年使用過的物品原件,如二戰初期歐洲猶太人的家居日常生活用具用品等,令人能直觀地感受到當時在歐洲的猶太人家庭生活非常富裕

真正的老城啊!街道很窄。

而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當時正陷入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各國經濟衰退、民生凋敝,特別是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情況尤甚。這也成了當時整個歐洲討厭猶太人的誘因之一。

小巷旁邊的商鋪。

2017年7月31日下午3點28分,我們才離開大屠殺紀念館,轉往耶路撒冷舊城,前去遊覽猶太教第一聖地哭牆、耶穌受難時走過的苦路十四站,以及埋葬耶穌遺體的聖墓大教堂。

這種乾麵包有點像新疆的饢吧?

耶路撒冷舊城位於耶路撒冷以東,東鄰橄欖山,南傍錫安山,面積僅有1平方公里,卻分成了四個區:猶太教區、伊斯蘭教區、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教區,位於舊城內的聖殿山,是猶太人最神聖之地

網路截圖:耶路撒冷舊城示意圖。

其中,猶太教聖殿和基督受難之路就位於東北面的伊斯蘭區,聖殿遺址上建有聖岩清真寺,哭牆位於東南面的猶太區,而西北角的基督教區則有聖墓教堂,和一小段苦路。

穿行於耶路撒冷舊城的橫街窄巷。

【二】

舊城裡面與正常的城市並無二致,城內有住宅、市場、學校、商店等均一應俱全。當然了,印象最深的是,舊城裡的街巷很窄,基本上都是很古老的石板路面,而且彎彎曲曲、高低不平,恍若迷宮一般。小巷的兩邊,全是錯落不一的商鋪。

耶路撒冷舊城裡的步行街很窄。

我們從伊斯蘭區的城門入口,步行前往哭牆的一路上,不時地可以見到街旁屋角處站著三三兩兩荷槍實彈的軍警,而哭牆廣場各個方向的所有入口,都設有安檢門和安檢機,讓人體驗到以色列特有的緊張氣氛

耶路撒冷舊城裡的以色列軍警。

7月31日下午4點50分,我們終於來到了猶太教第一聖地哭牆(又稱作西牆)。為什麼它會被為「哭牆「?是不是每一個走近它的人都要或者都會情不自禁地」哭「起來呢?其實,哭牆只是耶路撒冷舊城裡古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遺址僅存的一段,長度不過52米,高約19米,均由大石塊築成

猶太教第一聖地:耶路撒冷舊城哭牆。

由於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已經2000多年了。千百年來,所有回到聖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都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既哭訴流亡生活之苦,也哀悼被毀的聖殿,所以它被稱為」哭牆「,猶太教(Judaism)把它看作第一聖地

到達猶太教第一聖地:哭牆廣場。

什麼叫做」第二聖殿「?原來它是指第二次修建的聖殿。第一聖殿建成於公元前960年,共耗時7年,是由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930年)在耶路撒冷摩利亞山(今聖殿山)修建的,故又被稱為」所羅門聖殿「。當時聖殿長約30米,寬約10米,高約15米,它採用推羅的岩石和香柏建造。

耶路撒冷哭牆廣場旁邊的休息區。

第一聖殿隨即成為猶太人敬奉上帝耶和華及進行五祭(燔祭、素祭、贖罪祭、贖愆祭、平安祭)的場所。公元前586年8月16日,它被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34-前562年)所毀。2013年1月,以色列文物局對外宣布,在耶路撒冷附近的考古發現,首次證實第一聖殿的確存在。

小巷上空飄揚著以色列的國旗。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新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前590-前530年,他被今天的伊朗人尊稱為」伊朗國父「)頒旨,讓猶太人於公元前537年返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但重建過程並不順利,第二聖殿於公元前515年才得以完工

身穿防彈衣、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警察。

公元前37年,又由大希律王(前74年--前4年,羅馬帝國在耶路撒冷的代理王)對它進行了擴建。直到公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結果被羅馬帝國派來的提多將軍在攻打耶路撒冷過程中將聖殿再次焚毀了,但僅殘存西側的一段護牆,它就是今天的哭牆

在這種小巷開車真的考車技啊!

【三】

在哭牆的上方,就是同樣也非常著名的伊斯蘭教的兩處聖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1992年以色列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5塊巨型基石,它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其中有一塊重達570噸,據說它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人造巨石。在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所以這面哭牆竟成了歐亞的分界線

耶路撒冷哭牆廣場周圍戒備森嚴。

公元135年,羅馬帝國的第三帝、也是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公元76-138年)平定了猶太人的第二次抗羅革命,並將猶太人趕出了巴勒斯坦地區,從此他們便流散到世界各國。在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允許每年在聖殿被毀日回到西牆一次,為猶太人的國度復興而哭泣禱告,」哭牆「之名由此傳開。

耶路撒冷哭牆也稱」嘆息之牆「。

公元7世紀時,伊斯蘭回教徒佔領了耶路撒冷聖城,但允許猶太人在聖殿入口附近位置禱告。公元13世紀,猶太人遷到現址禱告,並延續至今。1948年至1967年,耶路撒冷落入約旦之手,不允許猶太人到此禱告,哭牆不聞哭聲長達19年之久,直至1967年以色列重新收復了聖城。近2000年來,哭牆首次置於猶太人的控制之下

兩名身著盛裝的猶太人在哭牆前禱告。

據說,如今哭牆已成為以色列國魂的精神象徵,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色列政府在哭牆前面已辟出了一個寬闊的廣場,每逢陣亡將士紀念日、大屠殺紀念日、猶太新年、贖罪日等重要的國家或宗教節日,都會在廣場上舉行紀念活動或宗教儀式。猶太人少年滿13歲的成年禮也經常在此舉行,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嘆息之牆「已被改稱作」歡樂之牆「了。

哭牆已成為以色列國魂的象徵。

哭牆廣場供教徒禱告的地方被分隔成男女不同的兩部分,男左女右。男士走進哭牆廣場時必須戴帽,沒有帽的旅客可在入口處自行取一頂紙制小圓帽戴上,在離開前交還。沒有戴帽的旅客將被視為異教徒,禁止入內。女性在哭牆前禱告時可以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後,她們要一步一步地退出禱告區域,退出時仍要面向哭牆,以示恭敬。

哭牆廣場上的女性禱告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遊蹤 的精彩文章:

走進中東小霸王首站耶利哥!

TAG:天下遊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