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淹沒的和被拯救的

被淹沒的和被拯救的

從此後這無比的痛苦,

時時出現,將我折磨:

我的心在劇痛中燃燒,

直到我把這故事訴說。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古舟子詠》

1944年,已向盟國投降的義大利政治動蕩,一個名叫普里莫?萊維的年輕人因參加反法西斯運動被捕,由於其猶太人身份,他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開始了長達11個月的地獄生活。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為數不多的倖存者,飽受折磨的萊維說:「我並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確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現在才為自己樹立的目標,我認為在它們中只有一個目標是明確而自覺的,那就是:去作證,讓德國人民聽到我的聲音。」

然而,由八篇文章組成的《被淹沒的和被拯救的》並不是一本為憤怒、仇恨所填充的作品,它既不以煽動讀者情緒為手段,也不以煽動民族仇恨為目的,恰恰相反,它以一種驚人的冷靜態度回顧集中營的黑暗歲月,審視罪惡,拷問人性。它嚴肅而理性,豐富而深刻,是後真相時代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1919—1987) ,義大利國寶級作家、化學家以及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這兩種身份與經歷建立了他寫作的基礎。 萊維1919年出生於義大利都靈,1944年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後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戰爭結束後,他回到故鄉都靈生活。1987年自殺身亡。他的作品曾被選入義大利語文教材,涉及詩歌、小說、回憶錄等各個領域。著有《活在奧斯維辛》(Survival in Auschwitz)、《再度覺醒》( The Reawakening )、《緩刑時刻》( Moments of Reprieve )、《元素周期表》( The Periodic Table )、《如果不是現在,那麼何時?》( If Not Now, When? )、《猴子的憂傷》( The Monkey" s Wrench )等。《被淹沒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著作。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罪之記憶

本章主要論述「人的記憶是一種奇妙而靠不住的東西」這一觀點,尤其是「極端體驗下的記憶——受傷或施加傷害」。作者首先對受害者和迫害者進行區分,其次從迫害者和受害者兩個角度分別分析記憶之所以靠不住的原因,最後對作為記憶集結的本書的真實性進行了澄清和道歉。

第二章 灰色地帶

本章主要介紹集中營里受害者與迫害者相互勾結的灰色地帶。作者通過對「卡波」(勞動隊長)等特權囚犯的介紹,展現了權力對人格的腐蝕,也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分子的邪惡本性。最後講述了蘭科斯基的故事,展示道德在權力面前的脆弱,警示讀者不要忘記自己「易碎的本質」。

第三章 羞恥

本文先駁後立,開篇先駁斥了奧斯維辛解放後,「從痛苦中解脫/使我們快樂」的刻板印象,並提出「並非『快樂是痛苦之子』,而是『痛苦是痛苦之子』」的觀點。作者認為,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後,倖存者的痛苦主要表現為「羞恥」,並對此作出解釋。同時,作者在本章中也對「為什麼不自殺」這一問題作出回答。另外,本章提到發現水源的故事也揭示了集中營生存法則。

第四章 交流

本章主要講述集中營內部的交流狀態。開篇先反對「無法交流」這一觀點,從而展開對集中營內部的交流場景的描述。其中,最主要的交流障礙為語言不通,作者展示了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人們的交流方式。

第五章 無用的暴力

本章主要講述集中營內部黨衛軍對囚犯採取的暴力行徑。開篇作者通過將「有用的暴力」和「無用的暴力」兩個概念進行對比,展開對「無用的暴力」的闡釋——「將施加痛苦本身作為其單純的目的」的暴力。接著,作者具體介紹無用的暴力行徑。最後,作者引用斯坦格爾(特雷布林卡滅絕營前指揮官)的觀點對為什麼明知要殺死囚犯,卻還要羞辱他們、殘酷地對待他們這一問題作出解釋。

第六章 知識分子在奧斯維辛

本章描述了以簡?埃默里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存狀態,並論述了文化在奧斯維辛的劣勢與優勢,論證了「未受教育者比知識分子表現出更有利的傾向」的觀點,最後對受教育者與未受教育者以及信仰者與非信仰者進行了四個象限的區分。

第七章 成見

本章主要指出並分析了人們對於集中營中被害者的生存狀態的成見及其成因,並對這些成見進行了有力的反駁。成見也即刻板印象,主要包括三個問題:為什麼不逃跑?為什麼不反抗?為什麼不「事先」離開?作者一一進行了回答。

第八章 德國人的來信

本章主要介紹了作者的作品在德國出版後收到的四十位讀者的來信。其中有人真心悔過,向萊維承認錯誤,也有人推諉責任,為自己或他人辯解;有人充滿真誠和善意,也有人不乏虛偽並且仍在詭辯。這些來信的德國人只是法西斯罪行的見證者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折射出德國人民對於歷史的態度——面對滔天暴行,更多人選擇了沉默。

經典摘抄

你會不會感到慚愧?因為自己替代他人而活下來?特別是,死去的那個人比你更慷慨、更敏感、更有用、更聰明、更具有活下去的意義?你無法阻止這種感覺:你自省其身,搜尋你的記憶,希望找出其中的所有原因。而你並沒有掩飾或偽裝你的記憶。

對於我們所有的倖存者(當然並未掌握多國語言),進入集中營的第一天都在我們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像一部焦慮而瘋狂的電影,充滿了毫無意義的可怕聲音和怒叱:沒有姓名,看不清面孔的嘈雜人群被淹沒在一片連續的、震耳欲聾的背景噪音中,然而,在這噪音之中,並沒有浮現人類的言語,這就像一部黑白電影,雖然有配樂,但沒有對白。

管道尾端有一個稍高於地板的水龍頭。一條水管?我冒險試著打開它。這隻有我一個人,沒人看見我。龍頭堵住了,但用一塊石頭當鎚子,我設法讓它轉動了幾毫米,流出了幾滴沒有氣味的液體。我用手指接住這水滴,它們看起來確實是水。我沒有容器,而那些液體正慢慢地流出來,沒有壓力:這根管道一定只有半滿,也許更少。我躺在地板上,用嘴接著龍頭,沒再嘗試把它開得更大。這是水,被太陽曬得有些微熱,沒有味道,可能是蒸餾水或冷凝水。無論如何,一份快樂。

任何遭受過流放的人,無論許多形式中的哪一種,都知道一個人要遭受多麼巨大的、永遠無法隔離的痛苦。這導致一種致命的、彷彿被世界拋棄的印象和不公正的怨恨:他們為什麼不給我寫信?那些自由的人,他們為什麼不幫助我?然後,我們便能夠深深地明白,在自由的大陸上,溝通的自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我希望能建立起一座無形的大壩,擋住這種致命而不幸的趨勢——簡化歷史,刻板成見。然而,我同時想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局限於對近代的歷史性悲劇的認識;它的範圍要廣泛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它說明了當我們在時間、空間和實質上距離他人的經驗越遙遠,就越難認識甚至無法認識他人的經驗。我們傾向於在吸收這些經驗的同時,把它們與我們自身「相關的」經驗聯繫在一起。似乎在奧斯維辛的飢餓就像我們平時錯過一頓晚飯。似乎從特雷布林卡逃跑就像逃出任何一所普通監獄。在這種日益擴大的歷史斷層中,我們已經距離我們所審視的歷史事實愈來愈遙遠。而建立歷史斷層的橋樑,則是每個歷史學者的責任。

走出黑暗,人們因重新獲得已泯滅的意識而痛苦。並非出於我們的意志、懦弱或過失,可儘管如此,我們曾長年累月如牛馬般生活:每天從黎明到黑夜,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飢餓、疲勞、寒冷和恐懼,留給反思、推理和情感體驗的空間蕩然無存……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我們能擺脫這種低下的思維程度,在少有的周日休息中,在睡前飛快流逝的短暫時光里,但在這些時刻更令我們痛苦,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們有機會衡量環境對我們的侵蝕。

版本推薦

兩個版本都由楊晨光翻譯,但前者已經絕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選擇中信的新版。

上海三聯書店

2013年3月第1版

ISBN978-7-5426-3994-3

定價 32元

1945年1月27日,奧斯維辛集中營由蘇聯紅軍解放。 2005年11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60/7號決議,指定1月27日為一年一度緬懷大屠殺遇難者的國際紀念日。正如萊維所說,在這種日益擴大的歷史斷層中,今天的我們已經距離我們所審視的歷史事實愈來愈遙遠。但是,建立歷史斷層的橋樑,不僅僅是每個歷史學者的責任,也是每個普通人的責任——勿忘歷史,珍惜和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eaderSing 的精彩文章:

TAG:Reader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