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寒門士子郭賡武:為修乾隆版《泉州府志》 鞠躬盡瘁

清代寒門士子郭賡武:為修乾隆版《泉州府志》 鞠躬盡瘁

其為清代寒門士子,故居原在東街;居官剛果不阿,告老返鄉後曾董修府文廟、倡修崇福寺;因過度勞累而病逝,葬於大坪山武陵崗巒下

泉州網訊 (記者 吳拏雲 文/圖(除署名外)) 泉州大坪山(古稱雲谷山、大平山)舊時與清源山綿延相續,在那起伏的峰嶂之間,有一處喚作「武陵」的崗巒,這裡嵐氣氤氳、浮雲流水。253年前,一位因葺修志書積勞成疾的「郭老爹」,悄然長眠在這崗巒的東南坡下。這位「郭老爹」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版《泉州府志》的主要纂修之人郭賡武。

府志中有郭賡武所撰的序

「大夫第」石匾今收藏於泉州海交館的民俗文化陳列館內

近150年後府志重修

古代泉州府志曾有七部之說(後世點校本、重印本不計在列),即南宋嘉定《清源志》、南宋淳祐《清源志》、元至正《清源續志》、明嘉靖《泉州府志》、明隆慶《泉州府志》、明萬曆《泉州府志》和清乾隆《泉州府志》這7個版本。不過,迄今存世的唯有明萬曆《泉州府志》、清乾隆《泉州府志》兩部而已。

自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重修之後,泉州府志在近150年間未曾再修,雖然在清康熙、雍正年間,府衙兩次試圖重新輯修,卻因非議眾多而被迫中止。這一局面直到清代滿洲正黃旗進士懷蔭布出現後,得到了轉機。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懷蔭布上任泉州知府,「愛民禮士,修舉廢墜」,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泉州府志竟有長達一個多世紀沒有得到修繕,惴惴不安,於是決定群策群力來完成這項「重大工程」。

據史料記載,懷蔭布「大張文告,廣徵群言,移牒分采,彙報開局」,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起,便為修志積極開展前期籌劃、部署工作。為了更好地纂修府志,懷蔭布特地聘請來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十硯老人」黃任(號莘田,永福人)和曾任貴州安順知府的郭賡武(號虞階,晉江人)來擔當主要纂修人。黃任善書法,尤工詩,他的詩作甚至還受過乾隆帝的誇讚,而且之前受聘助修過《永春州志》、主修過福州《鼓山志》。不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當黃任受懷蔭布之邀前來纂修《泉州府志》時,已是79歲高齡,精力有限,而且沒多久就接到他母親過世的消息,「因丁內憂歸里」,所以在修泉州府志一事上僅是掛名而已。黃任一走,郭賡武便一人挑起了主修府志的重任。而這回修志,歷時多年,終於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竣。

郭氏祖墓的墓碑上仍有「安順」二字

大坪山上以前郭氏守墓人建造的屋子尚存,但已無人居住。

消失的中憲大夫第

現今泉州東街泉州市第一醫院對面,在廣靈路(菜巷)到金池路之間,原有一座氣派非凡的閩南大厝「中憲大夫第」,那裡曾是郭賡武的府第。據泉州海交館副館長郭育生介紹,郭賡武在乾隆年間曾受封中憲大夫,故其府邸被稱為「中憲大夫第」,後遭回祿之災毀於一旦,又於上世紀初復建成一棟雙層建築,上世紀90年代被拆。如今在舊址處已全然沒有該府第的痕迹了。據郭氏族人稱,中憲大夫第內還曾懸掛「安順衍派」燈號,就是紀念曾在安順擔任知府的郭賡武。府邸內原有一石門匾,上書「大夫第」,今收藏於泉州海交館民俗文化陳列館內。

其實,明清時期,泉州東街一度是郭氏聚居之地。據《泉州古城街坊摭譚》一書介紹:「郭氏世居行春門外,為東街望族,相公巷至第三巷之間,有祠堂七所,其中大宗祠在第一醫院舊大門東側,第三巷北口對面偏西,原為明正德進士郭楠故宅,門前街中有『柱史坊』……」郭賡武一族的後裔郭介紅告訴記者,郭氏在古代曾買下大坪山大片山頭作為家族墓葬地,其祖父郭景賢就安葬在大坪山東北方向的山坡上。在郭景賢墓前我們看到,一塊斷裂的墓碑上還刻有「安順 郭氏祖塋」字樣。

東街原有郭氏「中憲大夫第」,今已無蹤可覓。

郭賡武的墓志銘只剩殘片

棄官返鄉贍養母親

雖然東街郭氏顯赫一時,但郭賡武卻出身清貧之家。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6·人物誌·宦績7·國朝·郭賡武》載曰:「郭賡武,字伯揚,號虞階。少孤家貧,孝事寡母,力學不倦。乾隆丁巳進士,授柳城令。」可見,郭賡武踏上仕途靠的是自身奮鬥,全然沒有所謂的「家庭背景」。

郭賡武在擔任廣西柳城縣令時,「值義寧苗變,官兵繹騷(即騷動),從容調度,境內帖然。除柳慶鹽艘派役協運之患,民困以蘇……」不僅從容解決苗民暴亂事件,還解了鹽運之困,由此可見其執政地方的能力頗高。

「上官廉其賢能,疊次保舉,歷官至安順守。」因為能力出眾,郭賡武被提拔至貴州擔當安順守(即安順知府)一職。「生平居官,剛果不阿,而准情酌理,無執拗自是之見。故與大吏相可否,而悉鑒其真誠,屢膺薦擢。」他一方面剛果不阿,一方面又不固執己見,所以在朝堂之中,不管是理念跟他相同的或是不同的重要官員,都覺得他做人地道,爭相推薦提拔他。

雖然仕途一帆風順,但是孝順的郭賡武卻沒有耽迷於官場,他「迎母就署,乞歸終養」,為了能贍養母親,最終選擇捨棄官帽,告老返鄉。

郭賡武之墓就在武陵崗巒東南坡的這道圍牆下。該墓早年曾遭破壞,如今荒草叢生,難以辨認。

此為東街「中憲大夫第」舊照。鐵皮屋後面那棟樓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重建的「中憲大夫第」。(郭育生 供圖)

殫精修志積勞成疾

回到泉州後,郭賡武並沒有閑下來。他幹了三件頗受世人矚目的事情:一為「董修郡學」,二是捐倡重修崇福寺,三是纂修府志。

據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郭賡武和泉州一些有名望的鄉紳聚在一塊討論修葺郡學(即府文廟)事宜,「紳士郭賡武等聚而言曰:廟之弗修,無以昭誠敬肅祀典也。又曰:凡茲之舉,眾所願也,則毋利於速成,而率以從事也。」郭賡武強調府文廟需要重修和維護,但工程不能操之過急,輕率而為。於是大夥同意發動集資,並推選有能力的人來監察工程,開啟對府文廟的修葺。「首完殿宇,次兩廡、頖池,次大成、欞星諸門。椽樂栥梲、瓴甓階礎,或更舊以新,或易木而石,諸堊焜煌,觚稜翹翼,春秋上丁時祀,則豆籩干龠之屬,靡弗致飾,遹觀厥成,美矣奐矣。」府文廟的這次修葺前後歷時7年多,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才竣工。可惜,修好之時,郭賡武早已與世長辭了,這是後話。

《晉江縣誌·卷69·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稱,泉州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陳洪進有女為尼,以松灣地建寺……國朝順治年間,參將孫龍為僧重建。康熙間,守蔣毓英,僧希覺、實哲等修,提督藍理繼修,鐫『松灣古地』四字於寺口。乾隆間,鄉紳郭賡武捐倡,住僧法樑募緣重修」,志書記載下清代以來崇福寺的幾次重建重修,其中就有乾隆年間郭賡武捐倡的事迹。而據文獻顯示,在這之前,郭賡武還曾重建過漏澤圓義冢,義冢在「東關外二里東嶽」。

由懷蔭布、黃任、郭賡武修纂的乾隆《泉州府志》,在1763年終於問世。然而,因過度勞累,郭賡武在成書之後,便積勞成疾。清道光《晉江縣誌》載:「(郭賡武)苦心殫精,搜羅遺書數千卷,目閱手鈔,期於詳盡。郡志告竣,以積勞得疾,終母喪三月而卒,年六十有二」。可以說,郭賡武是真的用生命在修志,而他的年齡也就此定格在了62歲上。

據載,郭賡武的爺爺郭璘圭「以孫賡武貴贈中憲大夫」,郭賡武的父親郭岳「以子賡武貴贈封德晉郎、贈中憲大夫」。爺爺和父親都獲得朝廷的封贈,可見郭賡武當時深孚眾望,為家族增添了榮光。

郭賡武為乾隆版《泉州府志》耗盡心血

賢者長眠武陵崗巒

懷蔭布在乾隆《泉州府志》的序文中稱:「郡乘者,徵文考獻之書也,而實與政治相筦[guǎn]錀[lún],蓋一郡所轄幅員既廣,其中形勢之險易,習尚之淳澆,土田貢賦之肥確絀贏,學校文風之興衰隆替,胥於志乎考乃能詳審……」正因為地方志書有著近似「百科全書」的功能,所以歷朝歷代以來,修志都顯得尤為重要。

郭賡武為府志作《序》云:「(府志)為目四十有六,卷七十有六」。南宋嘉定《清源志》僅有7卷,南宋淳祐《清源志》為12卷,乾隆《泉州府志》之前的各代府志版本,都沒有超過30卷的。可是到了乾隆版,卻一下子猛增至76卷,這除了與地方人文史料的增厚有關外,恐怕也與主要纂修人謹慎周全、力求完美的態度有關。

《晉江縣誌》內並沒有詳細記載郭賡武的生卒日期,這個問題曾困擾過文史工作者們。前些年曾出土過郭賡武的墓志銘殘片,但殘缺部分較多,同樣不能給出答案。不過,後來出土的一方墓志銘卻解開了這個謎團。這是郭賡武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其妻所撰的墓志銘,文末稱「遺我佳偶,念之欷歔。雲谷之麓,迤邐舒徐。爾先即乎其宅,庇爾孫子式光門閭,四十三年之後,余且與爾同居」。這是郭賡武在忍受喪妻痛苦之餘,還不忘以調侃的口吻稱自己「百年」之後就來與妻子共眠一地。文中稱在「43年之後」,恰巧證明當時的他是57歲。郭賡武是在62歲時病逝的。郭育生表示,由是可推論郭賡武生於1703年,卒於1765年。

日前,記者在郭育生副館長、泉港方誌研究專家郭民富、大坪社區居民郭育才的帶領下,在大坪山一處名為「武陵」的崗巒東南坡一道圍牆下,尋找到了郭賡武陵墓所在的位置。郭育才告訴我們,這個墓自古以來被當地村民喚作「老爹墓」,陵墓原為龜殼狀,共分兩層,從拜埕到墓穴,進深約30多米。拜埕外有望柱,內有一對石獅子。但數十年來,「老爹墓」幾經破壞,早已面目全非,墓碑無存,墓址上荒草叢生,一派凄清景象。離「老爹墓」不遠的一處山坳中,原有一些郭氏守墓人居住過的老厝,不過今業已荒廢。

郭賡武為泉州郡東郭氏第十三世祖,他為郡東郭氏續編字行「克紹貽謀 景福介思 延及子孫 永年保之」,迄今郡東郭氏後裔仍在沿用。郭育才稱,郭氏族人在了解郭賡武事迹後,都對這位古代賢士抱有敬意,他們也希望有關部門能為郭賡武墓重立一塊墓碑,以此告訴世人,這裡棲息一位曾為纂修府志嘔心瀝血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泉州網 的精彩文章:

臘八粥飄香 萬份熱粥供品嘗

TAG:泉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