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的孩子長得漂漂亮亮卻不疊被子,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于丹談「重建中國家教與門風」

「有的孩子長得漂漂亮亮卻不疊被子,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于丹談「重建中國家教與門風」

「有些女孩子長得漂漂亮亮的,但是走進她的宿舍,卻發現她不疊被子。這些孩子可能從小就是大人扶著起床。拿著吃的東西,隨意穿上鞋子就出門,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成大器呢。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你應該知道,我們古代可是用氣宇軒昂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的。」昨日,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來到南寧,以「重建家教與門風」為主題,從中國歷史文化入手,與南寧的觀眾分享如何重建家教與門風。

現在孩子穿衣疊被

都由父母或祖父母做

于丹從當今孩子「寒門養富兒何以立世?」現象和追問開篇,首先講述什麼是家教?什麼是家風?為什麼要有家教?為什麼要講家風?于丹說: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家更為重要的。千百年來,立身處世、持家治業是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養。中國是家邦社會國家,講究的是群體意識為重;與城邦國家的強調個體意識為重不同。中國沒有宗教信仰,但有文化信仰,即信任家族傳承。氏族階段——家族階段——家庭階段,當下社會的許多亂象多是源於家族解體,以及核心家庭建設的缺失所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倫理價值。倫理價值是中國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會的邏輯起點。

于丹認為,家教是一種倫理認同,也是一種規則認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風是家庭成員都深受影響並普遍表現的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一個家活成什麼樣,就看家庭成員的角色。父親是家裡立規矩的人。如果孩子出去不誠信,就是給父親丟人。

于丹提到《弟子規》: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人要學完人生社會大義,才能去學文化教育。先是家庭教育,再是社會教育,最後才是學校教育。出必告,反必面。出門告訴長輩去哪,啥時回來。回來見面打招呼。居有常,業無變。在家要疊被。現在孩子穿衣疊被都由父母或祖父母做,非常錯誤。「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帽子要戴正。脫帽是行禮。襪子提好,鞋帶繫緊。現在不少人喜歡抖腿,這種習慣很不好,和中國人說的氣宇軒昂相差甚遠。

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太少

老擔心孩子受苦是不對的

于丹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她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二是社會教育,第三才是學校教育。中國人幸福教育太多了,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太少了。老是強調不要讓孩子受苦,這是不對的。有內在信仰,有外在規矩,才有尊嚴。如果母親不帶孩子行走,別人無法代勞。

于丹不時用生動的例子來引起大家的興趣。「比如,看不起別人,笑話別人是非常不好的行為。而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種行為。這無形也影響了孩子,讓孩子學了這種不好的行為。」

在講座中,于丹談到了傳世家庭的家教與門風。她特別提到了《曾國藩家書》,並說,「曾國藩最恨睡懶覺的人」。她進而解釋:現在,我們的科技越發達,技術含量上去了,感情含量下來了。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一個家族的孩子前程如何只看三點就知道大概:是否早起(修身)不貪戀熱被窩,有自律心;是否做家務(齊家),看看孩子是不是越來越失去勞動的能力;是否讀聖賢書(正心)。其實讀書不為老師,不為考試,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的。

一個家族的家道是如何衰敗的?于丹分析說,家敗離不得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的離不得個驕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于丹提到的另一個傳世家庭是梁啟超家族,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她分析說,真正的成功,不是把孩子克隆成自己,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于丹最後告訴大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

來源丨南寧晚報

三審丨周明勇二審丨李仁玉

編輯丨陳小莉

親,點個ZAN再走,(づ ̄3 ̄)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寧晚報 的精彩文章:

說好的冬眠呢?3米長蟒蛇「從天而降」!住戶心驚驚……

TAG:南寧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