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危機中的「逆襲」

危機中的「逆襲」

大家一定都還記得,2016年,因三星Note 7手機電池容易發生自燃甚至爆炸,被航空公司禁止攜帶。如果我們拿著三星手機,有可能無法乘坐飛機。那一年,三星深陷「爆炸門」,未來將何去何從?是否能東山再起?

但在2017年,三星給大家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根據統計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中,三星位居第一,並且以21%的佔有率大幅領先第二名蘋果手機。此外,三星電子的半導體營業收入已經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在這條逆襲成功的道路上,除了三星之外,還有華為、小米等目前炙手可熱的企業的身影。2012年以前,華為手機一直默默無聞,但近幾年卻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是唯一能與三星、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小米在3年前也曾黯然神傷,手機出貨量大跌,如今已走出陰影,重振手機銷量,開始進軍新零售。

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這些公司是如何走出泥潭,重新找到新的增長點?是如何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依然能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佼佼者?

推陳出新,堅持技術驅動

用專業為企業保駕護航

縱觀企業的發展歷史,成功企業的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便是極強的技術洞見力,技術才是公司最原始的驅動和最後的防線。已摘得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商桂冠的三星,也曾因技術缺陷深陷「爆炸門」。

2016年,為搶得市場先機,三星手機Note 7領先蘋果發布,然而剛發布1個月,Note 7已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三十多起因電池缺陷造成的爆炸和起火事故。三星電子無線事業部表示,由於想要儘可能地提高電池容量,但卻沒有在Note 7發布之前發現和證實電池存在的問題,所以才會發生電池短路、自燃甚至爆炸的現象。

雖然經歷「爆炸門」事件,三星依然擁有驕人的財報,2016年第四季度三星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50.2%。如此高漲的業績順利幫助三星度過了難關,在這背後便是三星強大的半導體業務作為支撐。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三星剛進入半導體行業,就不斷遭遇失敗,甚至走到股權資本全部虧空的地步。但是,三星李健熙堅持「越是困難,就越要加大技術投資」,在半導體產業波動期依然逆勢加碼,不斷引進新技術、新人才,終於在1987年時在技術上領先日本。從此以後,三星在半導體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如今已經趕超英特爾,成為最大的半導體廠商。

2017年,三星構建了大規模的特殊試驗裝置,投入了700多位研究人員,開始對下一代電池的性能進行專項研究。2017年三星陸續推出S8等多種機型,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三星依然佔據著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冠軍的位置。正是如此強大的技術驅動,才能保證三星在「爆炸門」之後依然沒有傷及筋骨,依然能夠走出低谷,突破逆境。

在金融行業,高度專業也是確保成功的制勝法寶。美國著名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的投資關鍵就是明確「刀刃在哪裡,如何保持安全的距離」,阿爾法與貝塔分離策略、系統性風險分散策略是橋水基金的兩大投資信條,也是橋水最為專業的投資核心。

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對於不同行業來說,都要意識到核心的競爭力應該是保持高度的專業性,用專業為驅動,以創新求發展,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才能贏得信任,共同發展。

獨具匠心,變革業務模式

用創新助力企業觸底反彈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這是小米創始人雷軍的一句名言。小米是最早把互聯網思維利用到極致的公司,2010年創立,2014年便成為全球最具有價值的科技初創企業,但在接下來卻遭遇滑鐵盧,線上遭遇惡性競爭,線下錯過三四線城市換機潮,又因供應鏈不暢,生產步伐跟不上銷售需求,連續兩年銷量一落千丈。

遭遇如此失敗,小米隨即開始思考下一步的方向:繼續線上營銷還是回歸線下?雷軍給出了答案:要回歸線下,成為一家鐵人三項公司,首先是硬體公司,其次是互聯網公司,最後才是一家新零售公司。

於是,小米開始將步伐慢下來,向內審視自己。一方面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對供應鏈查漏補缺;另一方面進一步規劃和梳理產品品類,全面調整營銷策略。相對於以往密集的線上急攻,如今,小米的能量更多是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

從加大研發投入到不斷精細化管理,從落實質量行動綱要到完善產業鏈,再從拓展線下銷售渠道到走向印度、烏克蘭等國際市場。現在,小米推出第一款全面屏,有自己的澎湃晶元,小米之家如雨後春筍般建立,智能家居產品琳琅滿目,手機從高性價比的象徵逐漸走向高附加值、高精尖技術的代表,小米這一次戰略調整為它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在中國的手機市場上,還有一個品牌不得不提到,那就是華為。

在手機領域,華為在2003年就已成立手機事業部,但一直默默無聞。而最近短短4年間,華為智能手機從10名開外殺進全球第三,成為唯一能在國際上與三星、蘋果比拼份額的國產手機品牌。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

華為最初是由運營商電信設備業務起家,始終是華為的資源與技術聚焦的核心業務。所以最開始,華為手機一直秉承「批發」的理念,生產出來的手機在銷售模式方面基本依靠與運營商合作定製,與話費、電話卡捆綁銷售,這直接導致了華為手機出貨量雖高,但實質上卻是「低端機」的代言詞。

2012年是華為手機轉型的關鍵一年,華為手機開始實施「精品戰略」,並通過全媒體整合營銷傳播,成功逆襲。在手機研發方面,華為努力將新穎易用的創新元素融入其中,兼顧「巧設計」與「高科技」;在用戶定位方面,華為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設計了不同的機型,順勢攻入中高端市場;在營銷傳播方面,華為更是大刀闊斧,一方面塑造國際化、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學習小米,進行互動營銷、口碑營銷,甚至採取飢餓營銷,如浪潮一般地推廣華為手機。如此厚積薄發,華為手機在2015年第一次問鼎國產手機銷量冠軍,也在全球消費者中種下了「高端手機」的印象種子。

守正出奇,堅守核心價值觀

用管理為企業固本浚源

打造一個偉大而非僅僅「短期成功」的企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裡面既要有後天的努力,企業的DNA也至關重要。小米經歷戰略調整之後,手機出貨量重現高速增長。為此雷軍在小米內部群發了一封郵件,裡面提到:我們為什麼能夠逆轉,本質上是小米模式和小米價值觀的勝利。

小米強調「用戶就是驅動力」,要始終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始終堅持「真誠與熱愛」的價值觀,必然能贏得用戶,贏得市場。對於雷軍本人來說,真誠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個人信條。早年間,雷軍砸掉鐵飯碗,追隨WPS之父求伯君加入金山,16年間面臨無數外在誘惑,即使獵頭給出天價,也不為所動。他堅守的是對公司忠誠,對自己真誠。春雨潤物細無聲,企業家精神融入了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核心價值觀影響並帶動著企業員工,這便是企業DNA的重要性所在。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堅持艱苦奮鬥」,30年的華為從來未曾動搖過這個靈魂,這也是華為所獨有的DNA。這裡面既有任正非軍人出身的影子,也源自於一代又一代華為人自力更生和不懈追求。

華為的企業價值觀的強輸出在華為發展早期,成功地贏得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全力以赴,為華為裂變式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也為華為一次又一次擺脫困境提供了精神保障。更重要的是,華為高效、靈活、低成本的管理運作體系支撐著華為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型。任正非說,要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這催生了華為的流程型組織,極大地改善了華為內部溝通機制。

2004年,華為蘇丹代表處提出「鐵三角」模式,建立客戶側統一介面的聯合作戰團隊,現已演變成為華為的基於責權利一體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價值體系。還有華為獨特的股權激勵制度,如此等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讓華為活下來,走出去,出成績的,是他的整套管理體系和始終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中,在激烈的市場與技術變化中,華為的核心價值和全套管理體系能夠不被遺忘,不被稀釋,不被背叛,始終銘記並傳承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經營任何事業的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瓶頸,會遭遇低谷,華為和三星的經驗證明:唯有專業性與堅持創造價值的理念才可以助力事業、跨越低谷、不斷創造佳績。

- END-

中植集團微信平台所推薦的文章內容不代表本公司觀點,文章均註明出處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ZEGweekl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植企業集團 的精彩文章:

TAG:中植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