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軍力最強盛時期,竟爆發了一場如此震撼的起義!

明朝軍力最強盛時期,竟爆發了一場如此震撼的起義!

01

朱棣時代,堪稱是明朝的「大有為」時代:征蒙古,通西域,下西洋,開運河,遷國都,修大典。累累功業,至今讓國人引以為豪。

但是有一個問題卻終無法迴避:耗費巨大。

雖有永樂朝第一理財能臣夏元吉從中協助,數年以來精心維持,但勞民傷財卻終無法避免。

當永樂君臣正著力創建「不世之功」時,明王朝建國後第一場農民起義:山東青州唐賽兒起義,卻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二月在山東爆發,這場持續三個月的起義不但震撼了正開拓「盛世偉業」的明王朝,更成為朱棣至死無法釋懷的一塊「心病」。

說到這場起義的領袖:山東蒲台女子唐賽兒,古今的說法各有不同,明清兩代的歷史學家皆稱她是「逆賊」「妖婦」。

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中,有《何道士因術成奸,周經歷因奸破敵》一文,正是以這次起義為藍本改寫而成,但小說中把唐賽兒塑造成一個「放蕩荒淫,殺人如麻」的女魔頭,只能說是「藝術加工」。

而近現代史學家則大多稱讚她為「偉大的反封建農民起義領袖」,至今不斷「拔高」,污衊,拔高,加上起義的主人公皆不知所終的結局,令這場六百年前喧囂一時的抗暴運動,至今籠罩著種種歷史的迷霧。

要解開這團歷史的迷霧,且讓我們先把目光對準起義的發生地:山東。

02

說唐賽兒起義爆發于山東的原因,先讓我們看看從洪武末期至靖難之變前,山東的一幅不忍卒讀的圖景。

從朱元璋去世的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開始,山東就陷入了恐怖的「連環自然災害」中。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山東張秋河決口,進而奪小清河水道,造成洪水大規模泛濫,災情波及魯中濟南,萊蕪,乃至魯東濰坊等地,史載「毀田萬畝記,流民二十萬人。」

水患尚未平息,膠東地區又遇強烈地震,引發大規模洪水海嘯,毀「登州,蓬萊,威海三衛,十年軍屯一朝喪盡」。

洪水剛剛退去,大規模瘟疫又爆發,明朝廷「募舉國良醫施藥診治」,以「善安民」著稱的鐵弦出任參議,至是年九月,疫情方得到控制。

誰知兩個月不到,從11月開始,魯中,魯南地區普降鵝毛大雪,史載「一夜驟寒」,僅壓塌民居就有千棟,可謂大雪災,濟南,兗州,濟寧,菏澤等府縣凍死百姓近兩千人,負責賑災的山東布政鐵弦累得「嘔血數升」,並向建文帝哭陳道「百姓蒙難,皆臣怠慢之過。」險些自刎謝罪。

然而打擊並未結束,次年年初至七月,山東全省滴雨未落,新種莊家盡數曬死,各地官倉儲糧更已告罄。

戶部尚書黃純建議速調朝廷在蘇北,蘇南的儲備糧發往山東賑災,建文帝准奏,並命侍郎夏元吉火速核算數字。

正在這時,遙遠的北平一聲炮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爆發了。

如果說之前山東人的苦難是天災,那麼之後山東人的苦難是人禍,這人禍與朱棣一生的五個大功業相連:靖難之役,北伐蒙古,下西洋,通西域,遷都北京。

先說靖難之役,朱棣的造反,不但令忙於平叛的朝廷賑濟山東饑荒的計劃擱淺,相反,卻要徵發山東民夫數萬人參戰。

之後三年,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就在山東,山東百姓剛經過災荒,旋即又遭兵禍。朱棣攻濟南堅城,鏖戰東昌,大軍征伐無數,所過之處皆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

綿延的兵災,直到三年後朱棣篡逆大業完成,搖身一變為「永樂大帝」後,方告結束。

之後夏元吉力主優撫山東,發大量賑濟,並將齊王,魯王等藩王被削土地劃撥給農民耕種,免三年賦稅,百姓生活方才安定了幾年,但民力尚未恢復,永樂八年起,朱棣又開始籌謀北征蒙古,除調度全國各地精銳部隊外,更從山東當地徵發民夫十萬人輸送輜重。

之後數年,大量山東農民離鄉背井,遠赴北疆,跟隨朱棣大軍出生入死。朱棣接連擊敗韃靼,瓦剌的赫赫武功,恰是「山東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接著就是陳誠通西域,鄭和下西洋,引得「萬國來朝」,朱棣熱情好客,歡迎列國使臣在中國各地觀光遊覽。

素來是「孔孟之鄉」,擁有諸多文明古迹的山東自然是首選,一批批外國使團慕名而來,要「宣揚天朝威德」,自然規格要高,以展現我山東繁榮景象,於是山東各州縣大搞「形象工程」,修繕道路,營建宮室樓閣,又是勞民無數,使節們一路的花費,也自然有當地百姓攤派。

蘇祿國王更病逝於中國,安葬在山東德州,其子女及使團隨員多留居當地守墳,自然也要劃撥經費「恩養」,這負擔,終究還要落在山東百姓身上。

頻繁的「大動作」讓百姓如牛負重,偏在此時遷都北京又提上了日程,要遷都,就要營造北京城,民夫自然從離北京較近的山東抽調,遷都後的京城糧食都要從南方運輸,可是漕運不通,就要疏通河道。

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主持重開運河,對象主要是山東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還要征伐勞力,僅山東一地又徵發了十萬民工,工程浩大不說,一路更要扒掉良田無數,按說國家要有補助,但國家花費太大,經濟困難,所謂「補助」,於老百姓不過杯水車薪。

會通河歷經數年終於完工了,代價,卻是無數山東農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災難深重的山東百姓,在逆來順受數年後,一場巨大的反抗風暴也在醞釀,而到永樂十八年,一個叫唐賽兒的蒲台(今山東省濱州市)女子,終將這場風暴變成現實。

03

關於唐賽兒的身世,歷代史料的記錄頗有出入,明清文人的筆記里多把她形容為「精通妖法」的「邪女」,誠為道聽途說甚至胡編亂造。

而現代許多史料乃至影視作品,將她說成一個原本老實本分,卻因丈夫被官府拷掠致死憤然起義的「平民百姓」,卻也並非是這樣簡單。

還是讓我們去粗取精看一下:根據濱州地方志的有關記錄,唐賽兒,山東濱州人,明建文元年(1399年)生人,自小博覽群書,精習武藝,容貌出眾,成年後與同縣農民林三結為夫妻,婚後不久丈夫即染病而亡。

這期間她以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為中心,在周邊的諸城,即墨,安丘等地招募「義士」,發展勢力,終於永樂十八年二月起事,打響了反抗明王朝的戰爭。然而在這個簡單的履歷里,她卻有另一個不簡單的身份:白蓮教佛母。

白蓮教,是一個起於北宋,歷史源遠流長的民間宗教組織,其教義以宣揚「明王降生,拯救斯民」為主,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劉福通正是以此為號召,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大明律》中嚴令「取締巫術邪教」。

白蓮教也在其中,但並未從此消亡,相反變為暗流,在民間中下層百姓里廣為流傳,但與元朝末年統一尊「明王」為神相比,這時的白蓮教已發生很大變化,因地域差別而分成「金蟬」「羅道」「聞香」「閻王」「玉皇」等諸多派別,各派別之間尊奉的「尊神」不同,更不相統屬,但目的始終未變:反抗朝廷,伺機起事。

更不容迴避的是,白蓮教之所以長期以來在中下層百姓里有廣泛的影響力,並非是因其「思想進步」,相反恰恰是因為其思想中含有大量「封建糟粕」,其招攬信徒的手段,多為各種裝神弄鬼的欺騙伎倆,諸如「鬼畫符」「跳大神」「喝靈水」「請天兵」等今天還存在的民間騙術,皆由此演化而來。

因此民國學者蔡東藩說:白蓮教「越逢亂世,從者越眾」。

而作為白蓮教的信徒,唐賽兒也不例外,就起義動機而言,觀其家境,雖各類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其嫁與農民林三,可推測也是農家出身,但自幼「博覽群書,精習武藝」這一細節,可見亦非赤貧之家。

有關「其夫被拷掠致死引發起義說」,多存在於民間話本演義中,正史中尚缺少詳細記錄。

台灣歷史學家張其昀認為,唐賽兒的父親就是白蓮教的總教習,其夫也為白蓮教信徒,這場起義,也是幾代人籌劃數十年而產生。

另一位台灣歷史學家蕭一山卻認定,唐賽兒是在丈夫染病去世後的寡居期間加入白蓮教的,並很快成為這支白蓮教的首領。進而發動了起義。

這兩種說法,目前都還是沒有確鑿證據的「假說」,我們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唐賽兒忠誠的皈依於一個世代以反抗「封建王朝」為己任的宗教。

而與當代許多史學家所說的唐賽兒起義前「傳播進步思想」不同的是,唐賽兒在籌划起義,招募信徒的過程里,始終宣傳自己是白蓮教的「佛母」轉世,而且聲稱自己有「剪紙人化天兵」的仙法。

所謂在青州周邊地區「招募義士」,其實就是傳播白蓮教「佛母(她自己)下凡」的教義,比之白蓮教的歷次起義,「封建糟粕」不少,「進步意義」實難找。

起義的綱領是「欲衣食財貨百物,遂需以術運致。」更是歷次農民起義綱領的翻版。然而結果卻是在當地「募集教眾數萬」。論原因,卻還是事發後山東按察使鄭辰的一句話:「民苦徭役而已。」

永樂十八年二月(公元1420年),唐賽兒率數千教徒,在青州西南卸石寨起義,於三月全殲青州衛指揮使高鳳的官軍,周邊即墨,莒縣,諸城,日照,壽光,安丘等縣城的白蓮教眾紛紛響應,數日之間,其軍隊發展至數萬人,大軍所到之處「焚官衙,燒倉庫」,周邊官吏及地主紛紛逃亡。

《罪惟錄》載此次起義「賊軍(唐賽兒)氣焰大盛,刁民乘勢附逆,以奇技淫巧誆騙無知百姓,一路毀學宮,殺命官,擄掠鄉里,士吏良民莫不遠遁其鋒也。」

但《明史》卻不得不承認:「細民欣然從之。」

04

山東官軍敗報傳至京城,朱棣如聞晴天霹靂,於朝堂上連罵唐賽兒數句「妖婦」。

但畢竟正籌劃征討蒙古韃靼,加上唐賽兒起義後,山東泰安,兗州,汶上,臨清等地也紛紛出現多支起義軍,只得接受大學士楊榮的建議,遣使赴山東「招安」唐賽兒,卻不想唐賽兒殺掉使者,表示要「對抗到底」。

盛怒之下,朱棣派安遠侯柳升派軍鎮壓,除調集各地精銳外,更從自己王牌神機營里調2000精銳隨軍,四月,柳升抵達青州城下,其兵勢浩大,更「廣置囚車於營前」,誓要一戰定勝負。

唐賽兒先假意投降,放鬆警惕的柳升遭唐賽兒劫營,「被殺者甚眾」,其部將劉忠戰死。唐賽兒則藉機衝出了柳升的包圍圈,率部離開青州。

繼而唐賽兒揮師與正攻打安丘的部將董彥生,賓鴻合併,協力攻打安丘,安丘城防堅固,唐賽兒攻擊受挫,繼而轉攻諸城,再度受挫,這時重整旗鼓的柳升也尾隨而來,唐賽兒在諸城,青州,安丘三城之間來回遊走,依靠當地鄉民支持,數次打破官軍圍困。

戰事進行了三個月,始終毫無進展,至五月,朱棣調山東都指揮使衛青率沿海備倭騎兵夾擊,終發揮「騎兵機動性」,在安丘城郊捕捉到唐賽兒軍主力,一番衝鋒終於衝垮唐賽兒。

唐賽兒部將劉俊,王宣率兵斷後,兵敗被俘,唐賽兒軍被斬首八千餘人,俘虜四千餘人。

但「賊首」唐賽兒,賓鴻,董彥生等人卻成功突圍,其後,這支三個月里數次戰敗明軍,連殺明朝兩位名將,將明廷上下鬧得心驚肉跳的「賊軍」,竟從此神秘失蹤了。轟轟烈烈的山東大起義,也就此偃旗息鼓。

但朱棣卻焦急萬分,儘管衛青等人上報說「妖婦」唐賽兒已死於亂軍之中,但「死不見屍」,朱棣聽傳言說唐賽兒可能出家為尼姑,隨即於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兩次下令將全國尼姑,道姑共計萬人抓至京城,逐一甄別排查,其間釀造冤獄無數,卻終一無所獲。

其後,朱棣又遣東廠和錦衣衛「精細能吏千人」,深入民間「化裝偵察」,在全國各地明察暗訪,卻依舊勞而無功。而山東當地鄉民則傳言「佛母」已然上天成仙。時時拜祭「佛母像」,先後有數百人因「敬佛母」而被官府下入牢獄。

唐賽兒下落,成為朱棣晚年最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

甚至就在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北征歸來的途中,已病入膏肓的他偶然神志清醒,依然向身旁的楊榮詢問「山東逆首落網否?」

幾天後,帶著終生沒有找到答案的遺憾,朱棣撒手人寰。而「白蓮教」這個生命力頑強的組織卻依舊在大明朝的社會底層暗流涌動。

數十年之後,一場更大的白蓮教暴動又隨之爆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兵力是清朝的2倍多,若不被出賣,大周能否與清朝劃江而治

TAG: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