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我不喜歡

無問西東?我不喜歡

在上海圖書館訪書的間隙,拜訪了一下在上海工作的本碩時代的學妹王同學,她請我吃了一頓飯,順便看了一場電影。

近期能看的電影,大概也就是《無問西東》了。在看之前,朋友圈已經刷過了一股熱潮,趁著未冷卻,蹭一班末班車,大概也是無可無不可的。

朋友圈轉發的文章,大都是關於教育的,尤其是又掀起了一股回憶西南聯大的熱潮。對於西南聯大,我是熟悉的。上大學以後,因為地利的緣故,我曾關注過長沙臨時大學,還曾去過韭菜園,不過沒找到聖經學院,只看到了湖南古籍書店。那時候關心教育,買過胡適論教育的書,以及劉鐵芳老師編的書。大四應邀主持《湖大青年·副刊》時,還邀到教育學博士、湖南文理學院高研所所長問津者兄的一篇題為《大學,乃大人之學》的稿子。而有關西南聯大的書,我先後買過易社強的《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北大版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新星版的《聯大八年》《聯大長征》、謝泳的《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姚丹的《西南聯大歷史情境中的文學活動》,以及鹿橋的小說《未央歌》,並且全部看完了。等到對西南聯大的興趣消去,也就沒有了再購書的慾望。

或許是每個高考生都有一個北大、清華情結的緣故,對西南聯大的關注,往往要古今對比。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為何現代教育無法再現西南聯大的輝煌。事實上,這是無可比較的。時移世易,考慮到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因素,任何的輝煌,都如同曇花一現,下一朵曇花也早已不是過去的曇花。

看電影之前,自然是帶著也許這是一部重述西南聯大的電影的期望,而電影名為《無問西東》,自然也就被我預設成了面對國難,聯大學子或東行從軍、或西行從學的抉擇。而這個預設,毫無疑問是符合電影名的,既是歷史,也是一部絕佳的電影題材。

等我坐到電影院中,看到張震的臉出現在屏幕上時,還在想我是不是走錯場了。很快,故事被切換到了62年的黃曉明、章子怡那裡。懵逼之中繼續看,終於切進了昆明,王力宏「邪魅」一笑。最後,20年代,一個在實業救國思潮下迷茫的青年。四個故事交叉切換,有如《雲圖》一般有野心,但僅僅展開了一場並不波瀾壯闊、無關宿命的非史詩敘述。

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對王同學說,這電影是清華投資的吧。後來再看電影介紹,原來是為清華多少年校慶而拍的。可惜的是,多好的一個電影名,多麼適合做普及教育的一個題材,生生被糟蹋了。

毫無疑問,四個故事,每個故事單獨拉出來,都會是一部絕好的電影,或文藝,或熱血,或悲痛,或職場。而當四個故事被雜糅進兩個多小時的敘述中,強行被壓縮在清華大學的歷史沿革中時,就顯得尤其混亂。除了構圖的精美,強行用音樂進行煽情(電影中唯一一段感動在於西南聯大遭轟炸後的悲慘白描,但那種感動更多是被音樂帶動),這部電影似乎也就如此而已。所以,在豆瓣評分上,我給出了三星的中間分。不壞,也沒那麼好。

上映以來,這部電影遭遇了兩極分化的評價,褒與貶,看影評就可以知道。電影中強行穿插的雞湯,對「真實」二字生硬的宣揚,末尾各路大師跳出來宣揚情懷,宣你妹啊。要論情懷,要論對西南聯大的情結,要論對大師的瞻仰,專研文史、作為大師不知道多少代傳人的我們,何須你這部電影?這種強行和生硬,就像是一部專門給大學新生拍的學校宣傳片,告訴你,我們是有歷史的,我們是有情懷的,我們是有大師的。可惜的是,騙騙小孩子也就罷了,作為一部面向大眾而上映的電影,這種強硬,是最容易遭到反感與抵制的。至少,當看到影片末尾一連串的大師開始作為清華名人而接連亮相,而寥寥幾個觀眾還沉浸在莫名的震驚時,我就對王同學說,走吧。

平心而論,影片中拍得最好,最具理想特徵與詩意的,自然是第四段也就是20年代清華學校的那一段,無論是梅貽琦的娓娓道來,還是泰戈爾的演講,以及雪地中拉梵婀玲,都具有最純粹的美感,也就因此而顯示出詩意的特徵。作為一所以文科出名的清華學校,恐怕這才是其最大的精神財富。對於人生道路的抉擇,往往來自於一斷不經意的看見,也正是這些詩意,打動了吳觀瀾(你連名字都這麼詩意還去學實學?)。而這也正是人生美好的所在。

西南聯大的故事中,靜坐聽雨與雨中集訓,大概是來自真實故事,可惜的是,電影用了幾個片段,拼湊成了一副西南聯大眾生相,就將視線轉移到了王力宏身上,對於觀影者來說,顯得太過草率。對於歷史,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細節,是更多人性的揭示,而不是妄圖以幾個畫面來吝嗇地展示。王力宏的演技倒是在提升,母子對話的一場戲極具儀式感(大概是因為粵語的加持),不過邏輯太不通順,故事強行扭轉。另外,空戰的特效,可以再渣一些嗎?

60年代的故事,我總以為時間線安排的並不好,也許是為了呼應最後的原子彈爆炸。我的印象中,剛剛經歷了反右傾和飢餓,在66年來臨之前,應當不至於如此殘酷。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我對那段歷史的並不了解。(王同學說,章子怡和黃曉明怎麼不顯老。——裝嫩唄)

張震的故事與上一段之間,差了五十年,而前三段,基本上是20年為一個間隔。其實,80、90年代也有可以大書特書的所在,不知是不是犯什麼忌諱。不過,既然60年代已經犯了忌諱(大概也是電影遲遲未上映的原因),這一段卻間隔如此之久,導演何所據?

導演的野心昭然可揭,以四個時代,四段故事,揭示不同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下對於學業、國家、愛情、事業的選擇,而不論是師生、救贖者,還是同為清華校友的關係,都可以將這四段故事串聯起來。只不過,導演的野心大過了實際能力,一部兩小時多的電影,卻被迫承載了太多,也讓這部本可具有宿命與史詩感的電影淪落成了一部四不像。可歌可泣。

無問西東?我們只想看故事,而不是雞湯和灌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遲嘯齋 的精彩文章:

TAG:遲嘯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