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32年前七位戰士殞命藍天,小小橡膠圈打敗美國航天!

32年前七位戰士殞命藍天,小小橡膠圈打敗美國航天!

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時39分(北京時間次日0時39分),「挑戰者號」太空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然而就在73秒後,「挑戰者」在一聲巨響化為一團白煙和無數碎片。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擔負STS-51-L任務的「挑戰者號」拔地而起, 漫天飛鳥令人感到不安

災難發生後,時任美國總統里根下令組建一個特別委員會——羅傑斯委員會全權負責調查此事。美國航天發射計劃因此變更,重型衛星要麼入庫儲存要麼由國外承包商安排發射;太空梭機隊則全部停飛達32個月之久。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查證,羅傑斯委員會於1986年6月9日公布了一份長達225頁的調查報告。事故原因可概括為: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的O型環密封圈因低溫失效,導致高溫高壓燃氣從接縫處外溢並擴散至液體推進劑外儲箱。後者在高溫燃氣的持續燒蝕下出現結構失效,並導致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尾部固定點鬆脫。最終太空梭在不平衡的氣動力作用下解體爆炸。

在軌作業

太空梭曾被美國空軍寄予厚望,希望利用其強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和運載能力在不同軌道上實施戰略偵察、對地打擊等非和平任務。成為與美國空軍「三位一體」核力量並列的第四種戰略武器系統。但最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導完成了該項目並訂購6架太空梭用於宇航發射。其中,「企業號」作為工程驗證機並未用於軌道飛行任務。

太空梭可認為是運載火箭和衛星的複合體,兩者從結構上無法分解為完全獨立的兩部分。作為迄今為止硬體可重複使用比例最高的航天運載器,按照設計其軌道器、主發動機和固體火箭助推器均可多次重複使用,只有液體推進劑外貯箱(相當於常規運載火箭的芯級貯箱)因質量和體積太大,結構強度在傘降回收方案下無法保證無損回收,所以只能使用一次。其實固體火箭助推器在實際回收中也無法避免局部損壞的情況。由於助推器採用了分段設計,技術人員只得在每次回收後選取未損壞的艙段拼接成一個整體重新裝葯使用。軌道器本質上是一個大號的載人/貨運多功能飛船。但在工程實踐中,為了儘可能多的回收昂貴的分系統,設計人員將主發動機從推進劑貯箱轉移到軌道器。按照設計目標,每架太空梭可以重複使用100次。但太空梭空前的複雜程度和載人級可靠性要求令維護難度超出預期——即使按照實際發射密度,每次任務也得由不同的太空梭交替執行。

載人貨運合一導致系統過於複雜,可靠性下降

人貨混裝設計的本意是想迴避分別研發、製造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造成的成本上升和資源分散,但若想高效的使用這種航天器就必須保證每次都同時有貨運和載人航天任務。國際空間站建設期間,太空梭曾用於大型艙段、構件的運輸和在軌組裝。但在空間站主體結構組裝完成後,人們發現要想在每次飛機中都同步實現多名人員輪換和大量貨物補給根本不可能。太空梭的運載能力將被嚴重浪費。

英雄永生

在進行一系列評估後NASA決定於2011年7月——STS-135任務後將太空梭退役。至此,總計5架太空梭完成135次軌道飛行任務。其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先後失事並造成共計14名宇航員罹難。最終,NASA和美國空軍在付出巨大成本和人員損失後回歸一次性運載火箭路線,但這失去的三十年已無法彌補。

本文系軍事自媒體「米格空天防務」在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原創發布,未經授權轉載改編,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公眾號「米格的空天小站」(微信號:mir-2ss)可獲取更多高質量軍事科技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格空天防務 的精彩文章:

TAG:米格空天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