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得饒人處且饒人 好為人師需有度

得饒人處且饒人 好為人師需有度

他人有過,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其人。簡單粗暴地論斷絲毫無助於現狀的改變,應當給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大學》開篇即明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人性中人人皆有的充實光輝、盡善盡美之品德。明明德就是要保養內心的良知良能、惻隱仁者心。各人所處環境不同,氣稟不一,況又有人慾所蔽。遮染程度不盡相同,嚴重者可能已入昏沉卻不自知。因而不得不時時加以拂拭,去除物障,明心見性,以復其初,使之表裡俱澄明。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互鄉這個地方的人難於交談,難與言善。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孔子這裡的做法就值得我們效法。雖然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名聲可能不太好,但孔子不是只顧自身,拒人於千里之外。不管他們以前的行為到底如何,如今願意改過向善,就應該積極引導接納,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將來。倘若在他人有志於善的時候,不但不加幫助,反而冷嘲熱諷,試問這種行為將他人置於何地,將自己置於何地,豈不與小人無異。

教人行善也需近人情,不可陳義太高。歐陽修認為:「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漢代的察舉制度,過於看重道德,反而使道德變成了一些人謀利晉身的工具和階梯。以至於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樣的社會現象。可見,不切實際的道德標準,不僅不會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品質,還有敗壞社會風氣的可能。

體察人情,不過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推己及人,善莫大焉。「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為人處事,不近人情,則處處是障礙;不懂得體察人情物理,終究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幻泡影中,凡事皆不可長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篤行仁義:關鍵在於自己的主動選擇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