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潯陽區寺廟簡介

潯陽區寺廟簡介

能仁寺

能仁寺,原名承天院,位於庾亮南路140號。能仁寺為江西名剎,九江三大叢林之首,是經國務院確認全國一百四十二座重點寺院之一。能仁寺現為九江市現有最大的古建築群,建築依坡就勢,縱軸線上依次而成,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整個寺院分前、後、中三個院落,前院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中院有鐵佛殿,左右禪房和方丈室;後院有藏經樓、祖堂、法堂等,3個院落面積共15595平方米,殿宇佔地面積為2986.6平方米。寺內環境優美、香火興旺,名勝古迹頗多,猶為引人入勝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分別為大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其中大勝寶塔是九江市的標誌,它始建於唐代,清代重修,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建築,登高遠眺,潯城風光盡收眼底。能仁寺是市區絕無僅有的清凈之處,庭院深深,古木蔥蔥,古迹宛然,遠離凡世紛擾,拈花問禪大自在。

能仁寺歷經滄桑,歷史悠久。據《九江能仁寺同戒錄》和《德化縣誌》載: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代(502-527)。唐大曆元年(766),有位白雲法師雲遊至此,見寺院一片瓦礫,就結茅為居,募捐修整了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從此香火不斷。元至正九年(1349)危素寫《江州路能仁禪寺三門記》:「江州城南隅有浮圖,東魏天平二年(535)沙門祖道佛舍利其中,貯以水精瓶金銀鐵石函護惟謹。南唐李昇時(937~943)軍師威烈公何洙乃作佛寺號曰福聖。宋遣曹翰取江州,屠其城。寺以舍利所在獨免於兵燼。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3),增建鐵佛寺。政和七年(1127)改曰能仁,宋徽宗賜「能仁禪寺」額。元代以來廢於戰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複名為承天院,弘治二年(1489)改為能仁寺,沿用至今。明萬曆元年(1573)重建了藏經樓。清乾隆六年(1741)李根雲再建藏經閣,收藏乾隆皇帝御賜《大清三藏經》,關督唐英捐修山門、羅漢齋堂、神像。咸豐四年(1854)遭兵毀,唯塔猶存,鐵佛、石船、雨滴石穿尚在。同治十年(1871)關督景福捐銀將能仁寺、大雄寶殿、大勝塔修復一新。今寺建築多為同治間修造,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左右禪房、藏經樓等古建築。

能仁寺源遠流長,師承不斷。歷代甚受官方重視,雖屢遭天災、戰火之毀,皆能重建,香火延燃,梵樂久響。東魏天平二年(535),沙門祖道建塔,內藏佛舍利。唐大曆年間(766~779),白雲法師結茅而居,治病救人,時人感其德集資捐財建塔建寺。北宋天聖(1025~1026)間,賜額為「承天院」,沙門智聰修葺寺門。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 南宗南嶽法系十二世白雲端禪師來院主持,大開講席,名聲大振。南宋元祐中僧正言又重塑佛像,迎鐵佛入寺,置石船在殿牆下,時承天殿宇輝煌,眾人云集,楊岐宗二世白雲守端、雲門宗五世佛印了元、曹洞宗十世宏智正覺相繼在此修行傳教,聲名藉甚,盛極一時,號為「蕤林之勝」。淳熙間隆慧等修塔廟。元僧致堯建鐘樓和藏經樓,使寺宇燦然興復。清順治乙丑年(1649),招僧歸寺,置司宮道覺主持寺中事務。康熙十二年(1673)僧古崖改造了左右禪房。清光緒六年(1880)年秋,法天主教九江總鐸羅望達,侵佔寺內名勝,翌年2月基督教美以美會在寺西空基強劃為建書院之用,僧人數陷冤獄,寺產被蠶食。

2000年9月至10月26日,舉辦傳授三壇大戒法會,來自全國二十七個省、市自治區309名沙彌授了新戒。為順利完成自1947年以來首次傳戒活動,加強寺院的道風建設,配齊管理組織及八大執事,修建了方丈樓、禪堂、上客堂,翻新了大悲殿、三聖殿、天王殿、接引殿,維修了大雄寶殿,增設了祖師殿和伽藍殿。選定一誠法師、寶昊法師、輝悟法師為三師,戒全法師為開堂師,諸山長老:傳開法師、正智法師、照禪法師、海音法師、純一法師、悟智法師、本意法師為七尊。

2009年10月18日至11月17日,舉辦傳授三壇法會,300名沙彌授了新戒。11月14日9:30至10:30,進行「托缽儀式」,經一醫院至和中廣場右轉至南門口,經九江小學,天主教堂右轉經二中北門回能仁寺,200名沙彌採取一人接一人沿人行道行進。期間,有陝西一對夫婦想勸阻兒子出家,一則宗教信仰,一則父母慈愛之心,就由那夫婦自行勸阻其子,在眾沙彌中竟然找不到,大哭而去。

2013年10月19日,舉行普鈺法師晉院升座暨玉佛開光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無相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心澄法師、道慈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純一法師,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九江市佛教協會會長、九江能仁寺退居方丈輝悟長老等各界嘉賓和九江市當地佛教信眾千餘人參加了這一盛會。同日,舉行「中國佛教與能仁寺學術座談會」。

能仁寺道風純正,叢林制度完善,現有九江唯一大和尚輝悟退居方丈,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無愧為千年古剎。能仁寺為弘揚佛教文化,組織佛教樂團,能演奏整套殿堂唱念、詵偈、古典佛曲及南北部分佛曲,能做中型音樂佛事。該樂團是我國南方的首家佛教樂團,他們演唱的佛教音樂,已收進《中國音像大辭典》,拍攝過電視片《天音》。它的佛樂融南、北佛樂為一體,保持了肅穆、淡雅的風格,深受佛教僧眾和廣大群眾的歡迎。能仁寺為發揚農禪並重傳統,成立九江首家素餐館素香齋,既能滿足居士和過往僧人的需求,又可方便來寺參觀的遊客用餐。能仁寺內古木蔥蘢,梵音繚繞,是為世外之桃源,人間之凈土。

天花宮又名娘娘廟,位於甘棠湖李公堤南端,是奉祀送子娘娘的宮觀。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佔地約1 100平方米,有娘娘殿、娘娘閣、禪房等建築。迴廊高閣,臨水而構,具有宮觀與畫閣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園林建築風格。天花宮正殿,青磚黛瓦,封火山牆,外觀軒昂古樸。娘娘閣製作精巧,且陳設別緻。閣為3層6角,木質結構,高12米,飛檐畫棟,四面均有雲窗;第一層是娘娘殿,神龕中供奉著懷抱嬰兒的送子娘娘;第二層是其閨房,內有彩繪花床,描金箱籠,床上疊著錦鍛綉被,桌上擺著梳妝鏡台,地上擺著一溜各色窄小的弓鞋。登樓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1986年被公布為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普潤寺原名普潤庵,位於甘棠湖西今普潤路。清順治年間,杭州禪林尊宿埋庵和尚來廬山遊歷,不久離去,他的剃度弟子朽木和尚則留在了九江。朽木在甘棠湖西岸沙子墩附近的路邊搭建一茶棚,專為過往行人施捨茶水。數年之後,用化緣之資在茶棚旁建造一座小廟,取普潤天下眾生之意,名為普潤庵。普潤庵不僅向行人供應茶水,還為旅途中無處歇宿者提供免費住宿,民間俗稱「茶庵」。普潤寺歷史上曾有500多和尚,從新橋頭往南直到市三中皆是廟產,市三中原有座土丘山,叫湖北山,是江北有錢人停棺的地方,有不少金銀財寶陪葬,寺中武僧專門守護,以防盜賊。清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後重建。民國27年(1938),女尼宏修從和尚自成手中購得此廟,自此,普潤寺成為尼姑修行之所。「文革」時期,普潤寺遭到嚴重破壞,市36座廟宇之僧人均聚居此處。1972年,原寺被拆。至1986年,女尼傳善在原址以西十餘米處,陸續重建佔地600多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及「三聖殿」、「娘娘殿」等設施,使這座350多年歷史的名剎得以延續香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小叢生 的精彩文章:

充滿愛的《神秘巨星》-母親

TAG:大小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