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仗沖在最前面的不容易死,為何最後的容易死?道理其實很簡單

打仗沖在最前面的不容易死,為何最後的容易死?道理其實很簡單

在現代影視劇中,特別是近代抗日戰爭影視劇中,某些無良導演為了博取眼球,把悲壯的抗日戰爭片拍成了搞笑片、吐槽片,甚至一度影響到未成年少年,導致部分未成年,紛紛把戰爭當兒戲,年僅十歲不到的孩童,天天叫嚷著打仗!

除了影響到未成年之外,也影響到了部分成年人,比如今天所說的一個比較常識性的問題,有人在網上曾提出過這麼一個問題:打仗衝鋒之時,為什麼都是一股腦的往前沖?

稍微懂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行軍打仗之時,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真實的情況是,當指戰員發動衝鋒命令之時,一個班會迅速轉變成三角隊形,一個班變成三個小組。

單兵與單兵之間的作戰距離往往是10米左右,兩個小組的作戰距離差不多在15-20米左右,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班組之間,在作戰之時可以用手語進行溝通和指揮。

第二個則是攻擊敵軍陣地之時,如敵軍丟過來一顆手榴彈或者一發炮彈(迫擊炮彈),不會同時報銷兩個班。大體原則是,一個小組三個人,一般都是由一名老兵帶領兩個新兵形成戰鬥力。

一切行動均要聽從老兵指揮,這也是我軍從建軍到現代一直強調的紀律問題,在部隊,老兵都是其到帶頭作用,這一點在各國軍隊中都是如此,像日軍拼刺刀之時,同樣會組成三角隊形,一名老兵帶領一名新兵。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部分日軍槍上掛著日軍軍旗(旭日旗),槍上能夠掛此旗的一般都是老兵,戰鬥打響之後,新兵迅速向老兵靠攏,並快速形成有效戰鬥力。

在連隊吹響衝鋒的號角的時候,班組與班組之間,就會按照原先訓練的模式進行衝鋒,並非是一股腦的大喊大叫著去衝鋒,如果真是這樣,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擁有重武器的美軍,早已打敗解放軍。

前面戰士以戰術行動,後面重火力機槍手牽制敵軍火力,等到前面戰士佔領有利於射擊地形後,機槍手在前者的掩護下繼續前進,依次遞進行動,直到佔領敵軍陣地。

解放軍班組協同戰術演練

從而也造成了,沖在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有重火力的掩護,不容易犧牲,而後來的士兵則由於火力掩護不夠,或者被敵軍火力壓制,容易犧牲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書記載 的精彩文章:

水滸里隱藏最深的人,老婆看不起,管家也騎頭上作威,終灌水銀而死

TAG:史書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