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懿消滅了東北亞霸主,卻將朝鮮整個放棄

司馬懿消滅了東北亞霸主,卻將朝鮮整個放棄

文/桓大司馬

司馬懿消滅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連返程日期都算準了,歷來被認為是輕鬆滅國的經典戰例,公孫淵也被視為狂妄自大的井底之蛙。然而,公孫氏三代人割據遼東,打遍東北亞無敵手,已經成為東北亞霸主,消滅公孫淵之戰,其實是多國大戰。而地方霸權被消滅後,中央政權卻放棄了東北亞。本文節選自大司馬正在寫的書《魏晉南北朝史》,請大家多多支持。

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地圖,大多把魏蜀吳三國的版圖畫得很大,其實他們並沒有完全控制這麼大的疆域,在疆域裡面存在著大量的半獨立勢力或者無人區。

像蜀國版圖裡的川南、雲南、貴州等部分,就是各種西南夷的樂土;吳國的福建,以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則是各種南蠻、百越的天堂。

這些少數民族對蜀吳最多也就是承認其宗主權,打仗配合一下,完全無視的也不在少數,後來經過東晉、南朝政權數百年不間斷的征討,才大量加入華夏大家庭。

魏國版圖裡的西域(今新疆)諸國,雖然設有西域長史管理,但也很鬆散,一般不干涉各國內政。而版圖裡的另一塊遼寧和北朝鮮,則完全是公孫氏統治,只接受魏國的官號,其他的魏國完全插不進手去。

到公孫淵稱燕王,在魏蜀吳三國之外又多了一個燕國,三國演義變成了四國大戰。

這個時候,公孫氏在遼東已經統治了三代,而且已經成長為東北亞當之無愧的霸主。公孫氏絕非一般印象中的孱弱無能、自不量力,完全有資格自立一國。

東北三大族系與公孫氏崛起

1

漢代的東北地區有三個系統的民族,分別是內蒙古東段的東胡系民族,黑龍江、吉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濊貊(huì mò)系民族(朝鮮南部是三韓系民族,與濊貊系不同),黑龍江以北的肅慎系民族。

東北三大族系圖

鮮卑≈東胡,夫余≈濊貊

東胡系主要是烏桓、鮮卑兩族,都是游牧民族,離中原最近。

濊貊系民族又稱貉(hé)族,包括濊、貊、沃沮等族,從商周時就跟中原打交道,到漢朝已經成為文化發達的農耕民族。

東北三大族系的分界線在大興安嶺。大興安嶺以西是草原,與蒙古草原相接,棲居著東胡系的游牧民族;大興安嶺以東是肥得冒油的黑土地,培育了濊貊系的農耕民族;大興安嶺以北是氣候嚴酷的寒帶森林,農耕、游牧都沒有條件,只能生養肅慎系的漁獵民族。

濊貊族裡居住在吉林省的一支,漢朝時建立了對東北亞的影響深遠的大國夫余國。

夫余國雖是文化發達的大國,各項成就十分耀眼,戰鬥力卻不強,打不過周邊民族,尤其是游牧的鮮卑人。

因為夫余國的體制是貴族集體掌權,國王是個吉祥物,一有水旱災害就殺國王消災,所以政出多門,軍事行動缺乏統一指揮,效率不高。

另外,大興安嶺兩邊蓄養的動物也不一樣,西邊的游牧區以牛羊馬為主;東邊的農耕區、漁獵區以豬和牛為主,沒有羊,馬不多,主要用來炫富,而這時打仗沒有馬是很吃虧的。

濊貊系民族的另一個強國是高句麗,位於遼寧與朝鮮半島交界處,他們雖也是農耕民族,但是土地貧瘠,糧食不足,所以兇悍善戰,愛好侵略。東漢後期,高句麗一直在侵略遼東和朝鮮四郡,奪取了漢朝部分土地,也成為海東強國。

肅慎系民族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字,如挹婁、勿吉、靺鞨(mò hé)、女真等都是肅慎人的後代。肅慎是後世滿族的祖先,以漁獵為生,看起來很原始,與中原的聯繫卻出乎意料的多,從西周時就開始了。

肅慎人勇猛善射,但這時畢竟位置太偏,而且住在原始森林,交通也不方便,對東北亞的局勢影響較小。

公孫氏的第一代公孫度,從小吏起家,當上了遼東太守。這時他面對的幾個主要勢力是:鮮卑、烏桓、夫余、高句麗,以及漢朝的玄菟、樂浪兩郡。

公孫度首先攻打侵略成性的高句麗,把高句麗打服,後來又把宗女嫁給夫余王,利用夫余來牽制高句麗。

接著,公孫度派兵從遼東半島渡海,登陸山東半島,奪取青州的東萊等地,掌握了渤海和黃海的商道。

下一個敵手是烏桓。烏桓靠近漢朝,在東漢後期接納了大量漢人流民和亡命之徒,技術進步,實力上升,散布在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號稱三郡烏桓,頗有覬覦漢地之心。

公孫度又擊敗烏桓,將其趕出遼東。就是這被公孫度擊敗的三郡烏桓,後來成了袁紹、曹操手下的王牌部隊,可見公孫度之兇猛,放到《三國志》遊戲里統帥應該上90才對。

公孫度又乘勢吞併漢朝的玄菟、樂浪二郡,十餘年間控制了今遼寧省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山東省一角。孫策雖然掃平江東六郡,但只是統治了長江下游的平原地帶,山裡全是不服的山越,相比之下公孫度控制的地域更大,才能猶在孫策之上。

不過,公孫度的擴張並不是為了揚「強漢」的國威,他自己反而一再地攻擊「強漢」的州郡。從來對外征服都有助於掌握軍隊,對內集權,這才是主要目的,漢武帝是這樣,公孫度也是這樣。

公孫度威行海外,很快鞏固了領地,變得忘乎所以,為自己的祖先立廟,祭祀天地,隱然有自立之心。當曹操用皇命冊封他為永寧侯時,公孫度輕蔑地一笑:我早就是遼東的大王了,永寧侯算個屁(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公孫氏打遍東北與挑釁曹魏

2

公孫度死後,繼承家業的是其子公孫康。這時曹操已經打贏官渡之戰,河北的袁氏勢力岌岌可危,公孫氏在山東的州縣也被曹軍奪走,這個急轉直下的局勢需要公孫康來面對。

袁尚、袁熙丟失幽州以後,決定投靠公孫康,但當公孫康發現曹操沒有繼續攻打遼東的意圖時,就把二袁的腦袋砍下來送給曹操當見面禮,換來了曹操的退兵。

傳說郭嘉遺計定遼東

其實是曹操的計謀

外部環境安全以後,公孫康就繼承其父的遺志,開始對周邊民族進行新一輪征服。

幾年後,公孫康乘高句麗爆發王位之爭,率軍大破高句麗,毀其國都。

隨後,公孫康繼續向南推進,在今日韓國京畿道、忠清道附近建立基地,擊敗高句麗南方的濊貊部落和三韓部落,奪回被他們掠走的漢人百姓。

公孫康又嫁宗女給三韓中最強盛的百濟國(夫餘人統治馬韓人的國家,在今韓國西南部),收為屬國,從此威震東北亞。三韓部落、日本列國都將公孫氏等同於中原王朝,紛紛向公孫氏進貢,公孫氏完全控制北中國海,勢力達到頂峰。

不過公孫康活得也不長,因兒子公孫淵尚小,由其弟公孫恭繼位。公孫恭十分蛋疼,因病喪失了生殖能力,後來被公孫淵奪位。

公孫淵既帶著遼東政權更進一步,稱王建國,又敲響了遼東政權的喪鐘。

公孫淵於公元228年即位,這一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蜀國諸葛亮在這一年首次北伐,魏國措手不及,一度被諸葛亮奪取隴西;接著,吳國用詐降計引誘魏將曹休,名將陸遜在石亭設伏,大破魏軍,次年,孫權藉此戰之威正式稱帝。

魏國連戰連敗,威望受挫,周邊各勢力心思開始活動。鮮卑首領軻比能復叛,圍困魏軍於馬城,公孫淵心裡也不能沒有想法,他決定結交孫權,但又害怕魏國的報復,臨時把孫權的使團消滅了,把使臣的腦袋送給曹叡當禮物。

魏國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意重新冊封公孫淵。公孫淵這回準備乖乖的受封了,不料派去洛陽的人回來報信,說魏國使團的人個個都能腦門拍青磚胸口碎大石,身手不凡,不知道要幹什麼。

公孫淵嚇了一跳,懷疑他們是來搞斬首行動的。他心裡害怕,竟然調來大軍把使館圍住,才敢進去受封。

這是受封還是示威?魏國使者嚇個半死,回去把事情原原本本彙報給曹叡。曹叡在心裡正式給公孫淵掛了號:既然給臉不要,咱們走著瞧。

公孫淵就這樣把魏、吳兩國都往死里得罪了。說起來公孫淵就是個花花大少,缺少歷練,看上去傲嬌得很,是因為不知道天高地厚,一到動真格的馬上就慫。

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國的威脅解除。同年,孫權響應諸葛亮北伐,三路大軍攻魏,無功而返。235年,魏國派勇士刺殺鮮卑首領軻比能,幾乎統一的鮮卑各部分崩離析,魏國包圍網就此告破。

一時間魏國要對付的就剩下公孫淵一家了。

平定遼東其實是多國大戰

3

魏國決定派名將司馬懿討伐公孫淵。看《演義》里的描寫,司馬懿滅公孫淵滅得輕鬆寫意,不費吹灰之力,而且還事先預料好了一年完工,簡直神乎其神。

公孫氏的燕國版圖跟隋唐時的高句麗比較重合。後世隋唐動輒數十萬大軍攻打高句麗,還經常吃敗仗,李世民帶十萬大軍也沒啃下來,隋唐兩朝經數十年奮戰才攻滅高句麗,現在司馬懿四萬人就輕鬆平定了燕國,豈不是比李世民還要牛,妥妥的戰神。

實情並非如此。我們前面一直強調公孫氏是東北亞霸主,這一戰不能只看遼東部分,還要放到東北亞整體裡面去看才行。《演義》只描寫了這場戰爭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一個字也沒提。

司馬懿一年定遼東

只是這一戰的一部分

公孫淵戰勝了一次魏軍後,認為魏軍不過如此,相當得意,馬上自稱燕王,設置百官,同時給各部鮮卑大人加官進爵,引誘他們進攻魏國,又向吳國再度稱臣,請求救兵(孫權呵呵噠)。

他這又是鮮卑又是吳國的,是想以自己為主導,再建魏國包圍網,但是別人會理他嗎?

就在司馬懿與燕軍對峙的同時,東部鮮卑對公孫淵賜的官爵不屑一顧,響應魏國號召,首領莫護跋從北面殺入燕國腹地。

莫護跋後來改姓慕容,就是大名鼎鼎的鮮卑慕容氏的始祖。慕容氏後來建立了五燕王朝,威名赫赫,他們的祖宗戰鬥力也相當強悍,一直在拿燕國的盟國夫余國練手,打得夫余國苦不堪言,這時攻入遼東,威脅巨大。

同時,高句麗的部隊也從東面猛攻燕國。高句麗一向好戰,這時國王又是勇武的東川王高位宮,一路也是高歌猛進,愈戰愈勇。

甚至連孫權都想來插一腳。孫權被打臉以後雖然沒有真的御駕親征,但一直想聯合高句麗幹掉公孫淵。只是魏國不想讓他來,不斷向高句麗施壓,於是高句麗也砍了吳國使者的腦袋,跟孫權斷交。

這時公孫淵再度向吳國稱臣,可把孫權樂壞了,自己的使者老是被人砍,總算有機會砍砍別人的使者了。不過想歸想,孫權最後還是決定坐收漁利,吳國也出兵遼東,號稱來救援,實際上是來觀望戰局,相機撿魚。

總之,鮮卑和高句麗的參戰,牽制了燕國大量兵力,擠壓了燕國的戰略空間,讓燕軍主力只能在遼河流域的狹小空間里跟魏軍周旋。

但公孫氏身為東北亞霸主,也有一幫小弟,現在大軍壓境,小弟們在幹嗎呢?

夫余國本來戰鬥力就弱,連東部鮮卑都不敢惹,估計更不敢惹魏國,所以沒動靜;烏桓已經被毌丘儉招撫過去,成了魏軍的一部分;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則因為有另一支魏軍在攻略朝鮮半島,無法救援。

古代政權攻打朝鮮半島一般都是水陸並進。漢武帝滅衛滿朝鮮時,就是左將軍荀彘(zhì)走陸路,樓船將軍楊仆走海路;隋煬帝攻高句麗,是大軍走陸路,來護兒走海路;唐高宗滅高句麗,也是派蘇定方從海路滅百濟,開闢了第二戰場。憑什麼司馬懿就可以只走陸路,一路平推滅了燕國?

是他比上面那些都牛嗎?並不是。曹叡在司馬懿之外,還派了鮮於嗣等人從海路攻入朝鮮半島,奪取燕國在朝鮮的郡縣,阻截百濟的援軍;司馬懿身邊除了四萬中軍,還有毌丘儉的幽州軍助陣。

所以這次魏國攻打遼東,發兵遠不止四萬,而是動用了主力的滅國之戰,因為曹叡感覺自己快不行了。曹叡跟公孫恭一樣也很蛋疼,兒子是抱養的,年紀還小,怕鎮不住局勢,所以一心想在自己手上解決掉公孫淵這個隱患。

除了要應付魏國的大軍,燕國還遭到烏桓、鮮卑、高句麗的圍攻,吳國那名義上的援軍也不懷好意,自己的盟軍卻一個也來不了。說起來公孫氏的燕國不是被魏軍更不是被司馬懿滅的,而是被多國部隊一起圍殺的。

消滅公孫氏是為了放棄東北亞

4

司馬懿平定遼東,雖然不是以少勝多,但其指揮主力作戰的謀略還是非常精彩的。不過如果以為這是「強漢」的「雖遠必誅」,是華夏文明向東北亞擴張,司馬懿是民族英雄什麼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曹叡攻遼東為的是消滅公孫氏而不是經營遼東,司馬懿平遼東的結果不是華夏勢力大擴張,而是東三省和朝鮮半島的華夏控制區開始縮水。

曹叡只介意公孫氏死灰復燃,而不太介意東北亞會變成什麼樣。

司馬懿揣摩曹叡的意思,搞起了遼東大屠殺,誅殺燕國文臣武將兩千多人,又將襄平城裡十五歲以上的男丁七千人全部殺死,屍體堆起來再蓋上土,築成高大的「京觀」。

司馬懿殺掉的這些人基本都是漢人,這麼做的意圖就是要讓當地人害怕,不敢再支持公孫氏一類的人物。

那麼滅了公孫氏這種地頭蛇以後,中央的「強漢」帝國對遼東會不會管理得更好呢?會不會更有效的開疆拓土呢?只能說不一定。

「強漢」式的秦制帝國中央高度集權,帝國對某個地方怎樣管理完全取決於中央的需要,中央的利益完全蓋過地方的利益。帝國的所有資源優先保證中央的需要,行有餘力的情況下才會分配到地方。

魏國的戰略重點是跟消滅威脅巨大的吳蜀兩國,而不是經營東北亞,所以傾向於把全國(包含遼東)的資源用在吳蜀前線,對東北亞的興趣遠遜於地頭蛇公孫氏。公孫氏需要征服周邊異族來增強實力,魏國就遠沒有那麼熱心。

實際上邊疆的地頭蛇既是中原王朝潛在的敵人,也是其有力的屏障,但中原皇帝往往只關注第一點而忽視第二點,魏國(含曹操時代)就消滅了很多邊疆地頭蛇如涼州韓遂、漢中張魯等。

然而漢末亂世人口銳減,中原王朝實力下降,消滅地頭蛇以後又沒有力量或者決心去管理他們的地盤,對邊疆少民管理尤其不善,要不就坐視他們侵奪漢朝故地,要不就把他們粗暴內遷,導致少民逐漸失控,五胡亂華與此不無關係。

魏國代表了華夏文明,韓遂、張魯、公孫淵也代表了華夏文明,代表華夏並不是曹家人的專利。如果認為只有拳頭最大的一家才能代表華夏,那是一種成王敗寇的思維,不利於認清歷史脈絡。

總之,公孫氏的滅亡令東北亞格局大變,得利最大的並不是魏國,而是周邊各民族。

鮮卑慕容氏正式建國,開始了大燕國波瀾壯闊的爭雄史;高句麗、三韓沒有了強敵,分頭蠶食漢代朝鮮四郡的土地,其本地文化與漢文化深度交融,分別形成了更高規格的新文化,強化了各自的民族認同。

雖然後來幽州刺史毌丘儉兩破高句麗,打到俄羅斯,但也無法扭轉中原王朝在東北亞的頹勢。

毌丘儉破高句麗

紀功刻石

毌丘儉雖然戰績輝煌,但這時魏國的大戰略是放棄東北亞,並沒有給他兵力、糧草上的支持,他手上始終只有幽州那點家底,能夠建功立業主要靠的是個人能力。

所以毌丘儉的開拓事業跟魏國的大戰略實際上是背道而馳的,等他一調走就難以為繼,魏國對東北亞的控制就持續減弱了。

此後,十六國北朝對東北邊角之地關注也嚴重不足,朝鮮半島與遼東大地在幾百年的亂世中成為高句麗的國土,直到隋唐無數次征討高句麗,付出極大代價,華夏文化才重新輻射東北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司馬懿消滅了東北亞霸主,結果卻將東北亞整個放棄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