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臨帖學書——方法與心態要正確

臨帖學書——方法與心態要正確

學習書法,臨摹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活到老,臨到老。可有很多人臨了多半輩子也沒臨好。么,為什麼這些人臨不好呢?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方法與心態不對造成的。那到底應該怎麼臨呢?

1、改變思維

追求新意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1)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註,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2)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儘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鑒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我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蕩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譚廷闓把顏楷寫到這火候,他是如何臨帖的呢?

譚廷闓(1880—1930),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政治家、書法家,民國顏楷大家。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譚廷闓書法造詣極高,尤善顏楷。近現代能把顏楷寫到這般火候,沒有別人了!今天咱們看看他的顏體楷書代表作《枯樹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密碼 的精彩文章:

楷書與行書的5個核心差異

TAG:書法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