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拓寬體裁 景象盈目——評《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拓寬體裁 景象盈目——評《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歡迎關注「文博中國」!

2010年以來,我國文博考古學界相繼出版了一些有關中國古代銅鏡的著作,如《洛鏡銅華:洛陽銅鏡發現與研究》《千秋金鑒: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銅鏡集成》《儀征館藏銅鏡》《漢廣陵國銅鏡》《清質· 昭明》《凈月澄華:遼寧省博物館藏古代銅鏡》《常德出土銅鏡》《楚風漢韻:長沙市博物館藏鏡》等。不少民間藏鏡也陸續出版問世,如《古鏡今照:中國銅鏡研究會成員藏鏡精粹》《瑩質神工 光耀陽羨:宜興收藏銅鏡精品集》等。除了這些主要以介紹公私收藏的銅鏡資料著作外,近年來還出版了一些綜合性的銅鏡著作,如《鑒影覓韻:銅鏡中的文化與故事》《鑒鏡遺韻:中國古代銅鏡文集》《漢鏡文化研究》《中國早期銅鏡》等。

面對這些林林總總的銅鏡著作,這兩年我一直與學界及收藏界人士探討諮詢,如何深化銅鏡研究、出版更具特色的銅鏡著作。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擬召開一個小型座談會,探討這些問題。霍宏偉是被邀請參加座談會的學者之一,因為《洛鏡銅華:洛陽銅鏡發現與研究》(霍宏偉、史家珍主編)出版以後,得到了中外學者的好評,入選「2013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日文版《洛陽銅鏡》也很快在日本發行了。因此,我特別希望他作銅鏡研究及出版方面的主題發言。

繼出版《洛陽兩漢彩畫》(王綉、霍宏偉著)、《古錢極品》(霍宏偉著)之後,霍宏偉最近又推出了新作《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以下簡稱《鑒若長河》)。我饒有興緻地閱讀了這些著作,儘管以上四書題材主旨不同,研究視角有異,但明顯看出霍宏偉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風格和敘述範式:突出思想性、學術性、資料性,也充分重視大眾化和悅讀性。

作者在《後記》中對本書的最大特點進行了總結,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點:第一,跨界雜糅,整合引領,寫出特色,創出新意。第二,以鑒論史,透鏡見人。第三,發揮自身優勢,選題獨立特殊。我贊同作者的自我評價,中肯得體,啟迪思考。在這裡,我想還是需要補充或強調本書的一些特點。

GIF

求新求變是本書的主旋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曾評價霍宏偉《古錢極品》是《中國錢幣叢書》中的一部「新書」:資料內容新、研究方法新、理論觀點新、話語系統新。這「四新」在《鑒若長河》中也充分展示出來。

《鑒耀齊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銅鏡研究》刊載了三船溫尚等三位日本學者撰寫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青銅鏡工藝、技術的考察》一文,論文作者深有感觸地寫道:「一旦進入『銅鏡的世界』,就會發現出人意料,其遠遠超出了我們現有的鑄造知識和經驗範圍。」他們指的是銅鏡工藝技術的內容。不知是否巧合,霍宏偉的《鑒若長河》要讓人們去觀察「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了。我深信,閱讀此書,讀者會發現在銅鏡世界中,其歷史文化、科學技術、審美藝術包含有更多「出人意料」的內涵。

瀏覽一下目錄,此書選取了15個專題,涉及面廣,似互不關聯,作者將其歸納為五個方面的內容。有的前人或多或少已經論述過,多數是學界較少接觸或沒有涉足的。在我看來,更像是霍宏偉的「隨筆」或「講故事」。如《白居易的鏡子》《鏡殿寫青春》《耕人犁破宮人鏡》《佳人覽鏡》等篇,標題新穎,奇趣橫生,引人情思遐想。細讀一下全書,就會感受到霍宏偉是一位具有強烈學科意識及開拓精神的學者。此書題材內容、體裁模式、表現形式、思想意蘊、藝術風格均呈現出創造性的探索。看看《白居易的鏡子》,就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其創造性探索的精粹之處。

《白居易的鏡子》想像奇特,以洛陽白居易晚年曾生活過17年的宅院遺址考古發現的兩面銅鏡開篇,其實白居易生前是否使用過它們誰也無法證明。但作者筆鋒一轉,將白居易2800多首詩作中以銅鏡為題的13首及與銅鏡相關的70餘首剖析分類,以詩論鏡、以鏡敘事。在這些詩作中,不僅直接涉及到唐鏡的鑄造技術、裝飾手法、形制樣式、紋飾題材,如百鍊鏡、金鏡、鸞鏡、雙龍鏡、菱花鏡等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鏡子,不同程度地傳達了白居易的思想境界、處世哲學和人生歷程。眾所周知,研究唐鏡時,人們經常會引用唐詩來論證唐鏡紋飾的內容與風格。但霍宏偉求新求變,集中一位著名詩人與銅鏡有關的詩作加以論述,文筆精妙、結論有據,極大地提升了銅鏡文化的豐富內涵,稱得上是一篇原始史料、原創觀點、原發性思維的好文章。

精細化研究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所謂精細化就是要提高各個學科研究的專業化水平。近十多年來,伴隨著銅鏡民間收藏的潮流,銅鏡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均受到業內外的廣泛關注,發表的著作可以說創歷史新高。面對著這樣的態勢,我認為要提高銅鏡學科研究的專業化水平,首先需要對自己的研究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從《鑒若長河》的研究範式看,可以看出霍宏偉對當前問世的銅鏡著作是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和理性分析的。

《鑒若長河》並非全景式描繪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史,也不見流動奔涌、氣勢恢宏的場面,而是將一些似曾相識的專題,提供一個新的觀照視角和敘述平台。此書中的一些選題,如《鏡架與鏡台》《廣陵明鏡》《正倉院秘寶》等,都是在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新定位自己的切入點,找到準確的視角,就有了深入研究的方向。如鏡架與鏡台,已是學界研究得較系統、較深入的課題,如何選擇突破口、進行精細化研究呢?作者從鏡架與鏡台的異同,對概念加以釋義;以漢唐、五代宋遼和元明清三個時期為主線,兩者發展變化的線索更加明確清晰;以考古出土實物和傳世藝術品資料為重心,最為全面地展示了鏡架與鏡台圖像所具有的微觀性。於是,鏡架與鏡台的時代面貌、藝術和文化的相互關聯、製作工藝的豐富多彩,均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研究。

《金村王鑒》《廣陵明鏡》《正倉院秘寶》三個專題關鍵點也十分突出。不是泛泛地介紹河南洛陽金村墓葬出土傳世的戰國銅鏡,也不是籠統記述揚州地區出土銅鏡和日本奈良正倉院藏鏡,而是選取了戰國、漢、唐三個時期的特種工藝鏡為重點,鋪陳展開。不同命題,集中一點,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銅鏡發展三個重要時期多種材料融於一體的鑄鏡工藝技術,也看到了中國古代特種工藝鏡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代的技藝特點。既有一定的時空概念,又有重點專題的學術深度。

科學整合資料是本書學術性的重要體現

為了提高銅鏡學科研究的專業化水平,還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種資料。在閱讀霍宏偉的著作時,給我一個最強烈的感受是,他在銅鏡研究中開闢了一種認同感頗高的研究路徑,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這與其認真、廣泛地搜集資料、系統地歸納資料、科學地運用資料密不可分。《佳人覽鏡》篇即是典型的代表。

據筆者所知,在研究中國古代銅鏡的著作中,還沒有過跨時代、跨區域將佳人覽鏡圖像作為主題進行研究的。至多是將一些覽鏡的圖像作為插圖附於文中,或印證銅鏡的功能,或說明銅鏡的使用方式等,其中引用最多的大概是《女史箴圖》中的覽鏡圖像。「佳人已逝,佳境永存」,多麼富有詩意的語言,這是《佳人覽鏡》一篇的結尾句,可以說《佳人覽鏡》是本書中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章節。作者廣泛搜集了自漢代至明清的墓葬壁畫、畫像石、石槨、繪畫、雕塑等不同載體上呈現出的覽鏡圖紋資料。這些系統的、集中的、涵蓋面廣的覽鏡資料,不僅反映出佳人形象風姿綽約,融情入景,更呈現出藝術和文化之間的關聯,用覽鏡圖像展現時代面貌、社會生活及審美取向的一些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不是資料的簡單堆砌,而是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貫穿其中,即注重其發展脈絡、時代特徵和文化內涵。單個的、碎片化的資料,經過科學的整理、歸納和研究,再次發掘出了它們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最後,我想談一點看法。關於銅鏡的微觀世界,其內涵與外延等待我們去觀察的部分還有許許多多,特別是銅鏡的本體研究,如各類銅鏡定名的科學性、規範性、準確性問題。目前,不少銅鏡的定名採取的是流傳已久、外來傳入、約定俗成、人云亦云的方式。隨著銅鏡種類、數量的大量增加,顯現的矛盾愈加突出。又如銅鏡中的圖紋與銘文的闡釋問題,這是探討銅鏡歷史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以往的研究重視一些圖紋的描述,結合文獻史料的考釋薄弱,更需要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神話學、藝術史等方面進行跨學科的綜合分析。再如,從銅鏡研究宏觀考慮,可以說中國古代銅鏡的考古學體系(年代學、類型學)的建立任重道遠。因此,我非常希望作者發揮自己的學術特長,為讀者提供更多具有自己典型寫作風格的銅鏡研究著作。

(《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霍宏偉著,三聯書店2017年10月出版,定價79元)

編輯:陳 梅

《中國文物報》2018年1月23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中國 的精彩文章:

東甌縹碧 永嘉坦頭唐代甌窯遺址發掘取得重要突破

TAG:文博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