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麵塑的匠心製作 造型廣泛 細膩逼真

北京麵塑的匠心製作 造型廣泛 細膩逼真

【文創前沿】bjcc-top

【人文印記】

北京麵塑的匠心製作

文/李圓珉(北京市文物局宣傳教育中心)

舊社會的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鄉串鎮。他們用小麥面、糯米面做主料,配以不同色料,用手和簡單工具隨意捏、搓、揉、掀,靈巧地在麵糰上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再加以修飾,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或是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或是天真爛漫的兒童,或是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

麵塑藝人雖然「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但做於街頭,成於瞬間,妙手天成,受到群眾的廣泛喜愛。過去他們的作品不被重視,被視為小玩意兒,不登大雅之堂。如今,麵塑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被珍視,重新被擺進了藝術櫥窗,走進了藝術殿堂。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衚衕會館經常可以看見一些麵塑的展出。它們或是精巧玲瓏的紅樓十二釵,或是前往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四人,又或是劉關張、八仙過海等各種各樣的人物。

北京的麵塑藝術已有百年歷史,曾出現了許多麵塑名家,其中「面人湯」湯子博、「面人曹」曹儀策、「面人郎」郎邵安等幾位最為著名。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一些人物麵塑,就是出自湯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顏色仍非常艷麗。

麵塑是北京非常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2008年麵塑藝術中「面人郎」派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面人郎」由郎紹安創立於1957年,他們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郁的老北京氣息,如賣冰糖葫蘆、賣麵茶、賣大糖鑼的、剃頭的、賣砂鍋的、吹糖人的、拉洋車的,造型廣泛,細膩逼真,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間生活。

郎紹安之女郎志麗繼承並發展了「面人郎」麵塑藝術,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改良了許多的麵塑製作手法,將以往的染布平色改為色彩更豐富的繪畫色,更注重人物面部形態的表現。

她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使用新材料新工藝,創作出許多經典的麵塑作品,比如她曾用透明材料和其他工藝製造出極其逼真的冰凌麵塑,令人稱奇。

「面人郎」製作麵塑,用普通麵粉和江米面按比例調和,為防止乾裂,會加入一些蜂蜜,再加入一些特製的顏料,形成各種各樣的麵糰。用水和好之後,上鍋蒸熟。「面人郎」創始人郎邵安的作品,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色彩仍然通透飽滿,形態沒有絲毫的改變。

20世紀50年代,一位玉器設計師打造了一件玉器精品「珊瑚六臂佛鎖蛟」。郎邵安看見之後,仔細琢磨它的製作工藝。他通過塗刷特殊材料,讓面人神奇地泛出了像玉器一樣的光澤。跟原作相比較,郎邵安製作的佛像姿態自然,鎖鏈還能晃動。據說這件麵塑作品當年在圈裡引起不小的轟動。

工巧是麵塑藝術中一個重要的藝術特點。想要完成一件作品,不但需要良好的材料,還需要精心的製作手藝。麵塑人的手藝直接影響到麵塑製作效果。傳統的麵塑創作藝術,一印、二捏、三鑲、四滾,充分運用揉、捏、揪、挑、壓、搓、輾、剁、撥、按、切、滾等手法,對細節充分拿捏,調整勾畫,製作非常精良。

在傳統的「面人郎」麵塑製作過程當中,製作工序多者達到上百道。從顏色調配到細節把控,到服飾搭配,每一個步驟都非常繁瑣細緻。

北京麵塑藝術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項。其藝術性通過藝人的雙手塑造,不但需要優良的材料和熟練的手藝,還需要一顆玲瓏剔透的匠心。

「面人郎」的製作過程都是一次成型的。藝人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構造人物形象和細節。麵塑作品一般面料比較小,面料不能修補,不然平面就不光滑平整。藝人要在幾寸長短的面人身上做出許多刻畫,全靠一雙靈巧的雙手控制力道。在這個過程當中,控制手感的並不是機器和精密的工具,而是靠心靈的直覺,也可以稱為藝人獨有的手感。這種手感的獲得除了麵塑師傅的指點,更多的是來自於藝人長時間的麵塑製作經歷,以及對於麵塑藝術的熱愛。

「面人郎」的傳人郎志麗捏麵人時通常會想半天,把所有的細節考慮好之後,才開始動手製作,一氣呵成。郎志麗說:「中途停下來再拿起來,就不是原來的那種感覺了。」

北京麵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發展,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面人體積小,便於攜帶,不幹裂、不變形、不褪色,成為收藏者的心頭所好。

麵塑在北京傳統文化當中非常具有特色,它作為一種很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和故事。不但具有很強的玩賞性,也成為啟迪人民思想智慧的藝術品。麵塑藝術作為農耕社會當中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和北京傳統文化之一,值得人們關注和保護。

(BJCCT-CQH/SDL)

版權聲明

來源:刊發《北京文化創意》雜誌 【文創前沿】公眾號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前沿 的精彩文章:

TAG:文創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