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不小心就「三高」,食1種水果就能實現健康養生

一不小心就「三高」,食1種水果就能實現健康養生

在現如今的國內,物質供應充足,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肥胖」、「三高」等問題卻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煩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正呈低齡化發展趨勢並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

前幾天在一個飯局上,一個營養學專家說:在中國的現在,人們不是80年代那時候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補的太多了,吃的太好了!這個話並不偏頗,要想身體健康,正確的吃,健康的吃,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李藥師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獲得2018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最佳飲食排名第一位的健康飲食方法——DASH Diet,大家參照這個標準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對控制三高,健康養生是非常有益的。

DASH,全稱是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翻譯過來就是:降血壓飲食。但實際上,DASH飲食有助於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對控制血糖也很有幫助;即使你目前沒有三高,了解DASH飲食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一種更健康的飲食方式,除了有益於控制三高,還有助於減肥。關鍵是,你不會覺生活有太大的改變,DASH飲食的主旨是吃更多蔬菜、水果和低脂奶製品,同時減少脂肪、膽固醇和甜食的攝入。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

控制鹽攝入量

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壓力增大,血壓升高,也會給你的心臟帶來額外的壓力。在這裡說的「鹽」,並不單單是指我們日常吃的「食鹽」,主要是還是指的「鈉鹽」(Na),食鹽(氯化鈉)、味精(谷氨酸鈉)、防腐劑(如苯甲酸鈉等)、食品添加劑(羥乙基澱粉鈉、焦磷酸鈉等等),都可能是你攝入鈉過多的來源,根據你的健康、年齡、種族和醫療狀況,DASH飲食要求每天的鈉攝入量不超過2300或1500毫克,這是個什麼概念呢?2300mg大約相當於一茶匙鹽的量。注意以下幾點有助於減少鹽的攝入:

選擇低鈉或不含鈉的食物和調味品。

注意少食用或杜絕熏制或腌制的食物。

加工製成品的零食,鈉含量往往很高,應該少吃或不吃。

多吃蔬菜

蔬菜可以為你提供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且蔬菜沒有太多的卡路里和脂肪——這是控制三高的最佳飲食。每天應該吃四到五份蔬菜——一份是指1/2杯熟或生蔬菜,1杯生葉蔬菜,或1/2杯蔬菜汁。健康飲食,在午餐和晚餐時加一份蔬菜沙拉吧!

也別忘了水果

水果含有大量的纖維和維生素,對心臟大有益處。另外,很多水果中還含有鉀和鎂,這些離子都有助於降低血壓。每天可以吃四到五份水果——一份是指中等大小蘋果或橙子,或半杯冷凍、新鮮或罐裝水果。半杯果汁或1/4杯乾果也可以算作一份。愛吃甜的你,試著用水果當甜點吧。

另外,巴西針葉櫻桃粉對於促進血液健康,改善心血管系統健康非常有幫助,但人體又無法自身合成,只能通過外界攝入補充,在每天的膳食之外,可以吃一兩片巴西針葉櫻桃壓片,裡面富含天然維生素,可以作為膳食外的維生素補充。

低脂乳製品

低脂肪和無脂肪的乳製品是鈣和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可以幫助維持血壓的正常值。可以選擇脫脂或1%的牛奶,酪乳,低脂乳酪和酸奶。冷凍的低脂酸奶也可以。盡量保證每天吃三份乳製品——一份相當於一杯酸奶或牛奶,或者15g左右的乳酪——也就是是3個骰子大小吧。

可以吃肉哦

你還可以吃肉,但需要確保是瘦肉。肉類為人體提供蛋白質和鎂。可以選擇去皮的雞肉和魚肉。控制每天的攝入量6份以內,一份是指半兩熟肉,魚,家禽,或一個雞蛋。給大家一個原則建議,在每頓飯平均里不要超過一兩半的肉,一周內不要超過4個蛋黃。

適度用油

眾所周知,吃太多的脂肪會導致膽固醇高和心臟病。DASH建議將脂肪和油脂限制在每天兩到三份——一份是一茶匙人造黃油或植物油,一湯匙蛋黃醬,或兩湯匙低脂沙拉醬。烹飪時,盡量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或花生油,而不是豬油或黃油。

控制糖的攝

不需要禁食所有的甜食。但應該試著控制每周攝入量在5份以內——一份是指是一湯匙的糖或果醬,一杯檸檬水,或者半杯冰沙。選擇低脂肪的甜食,如明膠、硬糖或楓糖漿,不要吃高脂肪的甜點,在低脂冰淇淋上加上新鮮水果是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攝入足夠的鉀

鉀是DASH飲食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攝取足夠的鉀有助於控制高血壓。最好從食物中獲取鉀,目標是每天4700毫克。可以多吃這些富含鉀的食物:土豆926mg/100g,地瓜(紅薯)540mg/100g,香蕉420mg/100g,牛油果345mg/半個,煮熟的菠菜240mg/50g。

DASH飲食的建議就這麼多了,不要說這些要求都太苛刻,在保證日常飲食的情況下,很好的控制「三高」和肥胖,為了健康做出一些改變,又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加養生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加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