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人掩其書——王陽明的《別妻侄詩》

以人掩其書——王陽明的《別妻侄詩》

別妻侄詩 92.8×35.3厘米 王陽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的文人書法除了「吳門書派」的書家群體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王守仁、豐坊、王世懋等文人書家人,其中在明代中後期乃至今天影響最為深遠的可以首推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及軍事家,浙江餘姚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學」是明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入日本,對日本和東亞頗有影響。就他的書法方面而言在他的思想光芒下明顯較少世人提及,而純粹從書法藝術角度出發,他的書法造詣亦可稱道,只是為其他成就所掩——徐渭稱其:「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他的書藝風格呈「翩翩然鳳翥龍蟠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且傳矣」,朱彝尊評其書法:「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

王守仁傳世的書作以行草書為主,他的書法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他的哲學思想與書法觀念的通融中,以「心學」作為書法實踐的根基這一點,可以說既帶有書法實踐主體的強烈個性又豐富了整個古代書法理論體系。例如,區別於朱熹的「知先行後」,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他曾說:「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在這種「知行合一」的觀念下,可以想見王在臨池上必然下一番苦功。

《別妻侄詩》軸,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刊於日本《明清書法圖說》,寫於正德甲戌十月初三日,是一首送別詩,寫予將游嶽麓的妻侄,「遠客雖有依,異鄉非久止」,點明了他辭歸不能行的惆悵思緒。從書法的承傳來看還是傳統的王羲之遒美健秀、平和自然的風格,流暢書寫的意味較顯著,有王羲之餘韻而又能見其自由性情和靈動氣勢,可謂師承古人,中得心源。

這是一篇行草書,整體取勢凌厲無滯澀。鍾繇稱:「書,流美也。」王守仁通篇的書寫線條仍是流麗而自然的。羅丹曾言:「貫通大宇宙的一條線,萬物在它裡面感到自由自在的生命感。」而「生命感」必不可少的是「自然」的狀態,通篇可見流暢的書寫中亦不乏文人習字中的謹飭和法度,這點是極難能可貴的。

書法區別於詩歌亦是一種表達語言,文字所不能到達其「意」,書法的外「象」可以表達文字不能所盡的「意」,正如孫過庭所言,書法有「表情達意」的功能,這種審美的直觀的經驗感受是詩歌文字所不能及的。蘇珊朗格在《藝術符號》裡面曾說:「情感的存在形式與推理性語言所具有的邏輯形式互不對應,這種互不對應性使得任何一種精確無誤的情感和情緒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語言的邏輯形式表現出來。於是就要依靠藝術來表現。」這篇《別妻侄詩》文意是沉痛哀傷的,而書寫仍是優美洒脫的,文人在詩歌文字的有限表達里仍在書寫中灌注了優雅、謹嚴的品性,使之成為一幅意味層次更為豐富雋永的文藝作品。具體而言,全文119字,結字仍見《聖教序》影子,用筆含蓄蘊藉,綿里裹鐵,精氣內斂。其次,字字獨立而開合呼應,行距的拉大使章法顯得蕭疏,章法上錯落的層次填補了行與行之間的布白,成為視覺的集中處。整體而言,平和簡靜中寓微妙的節奏變化(如圖中兩「水」字,一正一欹,一動一靜,遙相呼應),擺字搖曳生姿而整體協調統一。

用筆的流暢自然而見魏晉法度,雖從《聖教序》和《十七帖》來,也能見明人時尚,如銳利的筆鋒和遒健的筆力,如文中「行」「也」等字。雖如此,有人可能會提出說:根本而言他仍是儒學系統中人,字難免以「中正」為規,在新意上有所欠缺,而書法之藝術講求「以奇為正」和明晚期更提倡的「個性解放」所帶來的新面貌——如徐渭、張瑞圖等人的書作似乎更為鮮活和符合「藝術家」們的口味。

陳雲君曾評:「他書法初學晉人,守古法中風韻悠長,儒人重書古使之然也,陽明力行。他初學《聖教序》,甚得右軍之法,偶參時人筆意。因為本人為政府中官吏,所以習氣難免,幸知時弊,其書重雅而摒俗。」這裡可見他的「書」仍是離不開他的儒學立場——或許他並不以時代偏愛新奇而迎合時尚,而是遵從他的本心書寫,且他所倡導的「心學」在明中後期掀起的革新面貌,有著不可抹滅的先導作用。而其「知行合一」觀念下,自我修為的提高在落實到紙面的書作實踐起了主動而積極的因素,整體呈「雅正」的面貌。所以他的書作,如這一篇《別妻侄詩》此風格可說是「如其人,如其學,如其志」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家網 的精彩文章:

古根海姆提出向白宮出借金馬桶而不是梵高

TAG:中國美術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