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罕言利, 蘇秦逐於利, 利何嘗不是能力的體現

孔子罕言利, 蘇秦逐於利, 利何嘗不是能力的體現

原標題:孔子罕言利, 蘇秦逐於利, 利何嘗不是能力的體現


蘇秦在遊歷數年盤纏用盡以後,灰溜溜的回到家中,破衣爛衫,蓬頭垢面,可謂狼狽至極。又遭眾人譏笑,父母不以其為子,兄嫂不以其為弟,連妻子也不以其為夫。嘆氣說:"讀書人既然拜師受教,埋頭讀書,如果不能換來名聲富貴,那麼讀再多書又有何用?"後學《陰符》,得志於燕國,再後身配六國相印,連周天子都為其清掃街道盛情迎接。回家後,家人敬畏,多次辱罵嘲諷自己的嫂子更是乞首跪地,蘇秦戲問:"嫂何以前倨而後恭?"嫂子回答倒也誠實:"位尊而多金"。於是蘇秦慨嘆:" 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然而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從古至今,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難道說像顏回孜孜以學道德高尚的就是君子?像管仲廣謀布網積聚錢糧就應該判為小人?那麼顏回在貧病交加饑寒交迫中死去就是君子應該承受的代價和必然的宿命嗎?都說君子求名小人求利,難道君子就不追求富貴小人就不希望揚名嗎?不應該的,以人性而言,貪婪是一種本性,追求身心的愉悅更是一種本能。所謂"安貧樂道",那是儒家宗師對讀書人思想的禁錮,如果說生存問題都不能解決,又怎麼可能安得了,再言樂道,更是強人所難。整部《論語》中很少談到"利"字,所謂"小人喻於利"一直是套在讀書人頭上的枷鎖,而孔老夫子本人呢,有三千弟子的束修,做大夫時的積蓄,子貢的供養,諸侯的接待等等,可以說他的生活問題絕對有保障,只是可憐了一些後世子弟,刻意的去標榜自己,以為隱居深山遠離世人就是高尚,以為通曉經史能夠吟詩作對就可以目中無人,更有什麼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腐儒,也有掛冠而去隱居東山的狂士,還有白髮皓首終老商山的老翁,都自以為高人一等,自以為達到儒學的最高境界,可與時人與後世又有何益? 如果林和靖和四老真是大才,又怎會於子孫後世無益的困死深山? 如果陶淵明可以繼續留任,斷不至於會發生兒子們會因無錢看病而先後夭折的慘劇;可憐後世士子還以之為楷模,努力學其規範,真真是滑稽可笑,愚不可及!



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人們常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尤其是出門在外舉目無親的遊人,當其囊中羞澀面色焦黃的時候,錢財就是救命的口糧,就是續命的米湯。戲曲中,秦瓊在客棧養病一月,無錢交付,不得不典當兵刃賤賣寶馬,那份無助那份無奈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又怎能體會的了呢?在當今,如果家徒四壁甚至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任你高賢大才讀書萬卷又能怎樣,依舊是三餐不繼衾不避寒,更別說周遭鄰里的挖苦諷刺冷眼相待。是啊,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追逐財富,無論是迫於形勢也好,還是內心嚮往也罷,都是無可厚非,甚至應該鼓勵支持。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也都有本來的義務和責任,小到安身立命,中到養家糊口,大到富國強民,在這之中,財富有其固有的為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知道現代社會節奏很快,壓力很大,尤其是青年人,有的要找工作,有的要買房,有的要結婚,有的要養家,也有的要看病等等,然而社會的兩極分化,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平均往往使人覺得有心無力,太多無奈。其實縱觀古今中外,沒有哪一代的青年人是在安逸中度過的,尤其是平均年齡並不太高的古代,更多的是疲於勞作和死於戰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數不勝數。既然說每一代人都在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生活和掙扎,那麼我們也不要抱怨時世和命運,而是應該抓住機會把握當下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幸福。


積累財富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積累財富的方法和使用財富的方式。西晉時,石崇為官一任竟然劫掠客商,貪婪無度殘暴不仁,金銀寶玉更是斗敗皇親,多行不義必自斃,只落得個棄屍東市為萬人唾棄的下場。明後期的嚴嵩父子把持朝堂幾十年,積累財富成千上萬,然而殘害忠良禍國殃民,最後也難免落得身首異處的結局。清中期和珅上欺君下壓民,貪污受賄賣官鬻爵,結黨營私大行不法,最終賞賜他的只有三尺白綾。《雷雨》中 周朴園靠水淹千人換來的救濟金髮家致富,手段殘忍毫無慈悲之心,最終家破人亡凄慘孤老。佛家說"將心比心,便是佛心",一個人做事毫無顧忌,聚財不擇手段,那麼這人就是不義之人,這財必是不義之財。倘使不當手段,命中本該十分的富貴,能得到一分已是不易,而命中只有一分的富貴,能苟存世間就已經是上天的照顧。


財富來源於社會,一定要回歸於社會,作為大量財富的擁有者,一定要善於利用手上的資源,為民為國為世做出應有的貢獻,而不應驕奢淫逸,窮奢極欲。力求改變世界的比爾蓋茨,發誓造福人類的喬布斯,努力打通全球網上貿易幫助中小企業的馬雲,他們不是慈善的帶頭人,就是新技術新革命的推動者。這些都是時代的楷模,也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當然,我輩皆是普通人,沒有時機很難達到他們的高度,但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對待財富的態度,於己嚴待人寬,對家人對身邊眾人都要有所裨益。


財富金錢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是一個人處世的基本,更是一個人維護自身尊嚴的盾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散財,散之有方。在取與散之間,即要符合內心,更要遵守道德,只要在心靈與外在之間搭起了一座平衡的橋樑,相信未來路上,必然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慰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學生仵三源 的精彩文章:

孔子罕言利,蘇秦逐於利,利何嘗不是能力的體現

TAG:文史學生仵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