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兩晉,亂世英雄,但背後卻有你看不見的樣子?

三國兩晉,亂世英雄,但背後卻有你看不見的樣子?

我們一直覺得三國兩晉時期這段歷史很精彩,或許是因為一部《三國演義》,或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不斷粉墨登場的人物繁多,或許是那時候僅有的魏晉風骨。易中天先生在他的《魏晉風度》一書中提到魏晉時期的風流,崇尚自由,不拘一格,已非是秦漢時期的厚重。相反,更多的是「大英雄方本色,真名士自風流」。

然而,往更深一步思索,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段承前啟後的過渡時期,是從秦漢盛世過渡到隋唐盛世的連接點。那作為這樣的一段歷史沿革,它給後世帶來的深刻影響是什麼?我來拍腦袋總結一下。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

五胡亂華。在漢朝的時候,少數民族和漢族主體之間的關係都是敵對勢力,秦始皇修長城就是為了抵禦長城以北的匈奴等少數民族。到了漢朝,劉邦被困「白登之圍」,之後漢武帝一展雄圖掃清寰宇。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原孱弱,壓不住北方的歪風邪氣,少數民族又是活躍分子。讀個三國歷史如果沒有註解,能夠感受到古代人的深深惡意與鄙視,因為少數民族的字都不認識,更遑論那些歪瓜裂棗的人名。

三國時期,曹操遠征烏桓,郭嘉遺計定遼東。那時候的少數民族已經漸漸地開始和漢族融合,兩晉時期五胡亂華,漢族反而是被少數民族佔據了半壁江山。

之後的隋唐是中國的第二次盛世,隋文帝楊堅本身就已經不是純粹的漢人,唐朝的李淵李世民更可能是鮮卑族人。

很多少數民族的姓氏都被漢化為漢族的姓氏,即便是在那個時候漢族是弱勢,但是文明從來都不是靠著武力來征服的,反而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朝的不少。

這無疑就是三國兩晉時期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第二,門閥的崩塌,士族的崛起

科舉。隋朝最大的創新我認為就是科舉制度,雖然我們後來人都批判科舉制度的僵化,但是在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已經算得上是中國古代最為優秀的人才選拔制度。而在此之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的關鍵在於一個「舉」。

那個時期的人才選拔通常都是通過推薦然後評價,朝廷就給個小官噹噹。曹操在青年時期就已經被舉孝廉,還被一些知名人士點評了一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到了曹丕時期,陳群提議的九品中正制簡直就把這種人才推薦制度推向了極致。三國可以看到很多望族,比如大名鼎鼎的陸遜,還有荀彧。到了兩晉時期就更加的顯赫,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就是兩大家族。可是這種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因為整個朝政都由這幾個大家族把持,下層人才無法突破階級而改變命運甚至參與國家政治。隋唐一舉打破了這樣的僵局,科舉制度從此延續到了封建王朝的結束。

第三,文學的獨立

這一點是我在之前是一無所知的,因為此前只看故事和人物。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最早提出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時期的建安年間是中國文學開始獨立的時期。曹氏為代表的建安七子,尤其是曹丕對詩文的評價和技巧很有大的貢獻。再之後更是出現了專門討論文學價值和技巧的著作,比如之後的《昭明文選》,比如《文心雕龍》。中國的文人開始思考文學本身這件事,而不是之前的詩文只是代政治作言論或者抒發某種感情。這是一種文學獨立意識的覺醒,但這卻是最不顯著的進步。

總體來說,三國兩晉時期的這段歷史很是新奇刺激,但是它卻給後世帶來了很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代歷史之後幾乎是一個很完整的成熟封建史,唐宋元明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口口相傳的半個古代史,基礎是從三國兩晉承前代秦漢帝國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