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後晉皇帝引兵救國於危難,卻得到「兒皇帝」和「賣國賊」千年罵名

後晉皇帝引兵救國於危難,卻得到「兒皇帝」和「賣國賊」千年罵名

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駐紮在太原的後唐帝國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終於跟他名義上的小舅子——皇帝李從珂鬧到了徹底翻臉的地步。跟皇帝翻臉就意味著造反,後果當然很嚴重:他的親弟、堂弟、兩個兒子在首都洛陽被殺,而皇帝派出的數萬征討大軍正從各路撲向太原。

後晉皇帝引兵救國於危難,卻得到「兒皇帝」和「賣國賊」千年罵名

以石敬瑭的兵力是根本無法與後唐大軍對抗的,情勢看起來十分危急。但石敬瑭並沒有驚慌,他是提前想好了應對之策才撕破臉皮的,而且他的計劃還不只是抵禦後唐的進攻,他要滅唐自立——當然不是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靠契丹的幫助。

計劃順利實現,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御駕親征,不但為石敬瑭解了太原之圍,而且幫助他一舉平滅後唐,建立後晉,自己做上了皇帝。而作為報答,後晉向契丹稱臣,兩國結為父子之邦,行父子之禮,同時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

後晉皇帝引兵救國於危難,卻得到「兒皇帝」和「賣國賊」千年罵名

石敬瑭由此成為了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一直是「兒皇帝」和「賣國賊」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其實,更客觀公平地來看,在五代亂世,一切僭越亂倫皆已司空見慣,石敬瑭身為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別部),所侍奉過的後唐三姓四任皇帝中,就兩次出現兄弟間反目成仇、興兵奪位的情況,所以於他而言,帝夢心切者不擇手段取之,沒什麼不能接受的。甘願認賊為父確實無恥,但今人指責他「置國家民族的利益於不顧」,也實在是有些要求過高了。

事實上,中原王朝即使是在強盛如漢唐的時代,也都出現過對外族稱臣、和親或納貢的情況。漢初在軍事上無力與匈奴對抗,自高祖劉邦起便靠著與匈奴和親來避免戰爭(實為變相進貢),和親政策歷經文景二賢,直到漢武大帝劉徹在位十多年以後才廢止;唐高祖李淵及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靠著向突厥稱臣才得以創建帝業;而唐肅宗為了向回紇借兵,以從安祿山的叛軍手中收復京都,更與回紇簽訂過「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恥辱條約。石敬瑭遺臭萬年的重要原因在於他的後晉帝國太過短命,根本沒有機會在治史時通過「技術處理」來掩蓋污點,而他割讓燕雲十六州之舉,對後世的影響又實在太大,在此後至少四百年時間裡直接改變了中原王朝的命運,自然不容易被後人忘記。

後晉皇帝引兵救國於危難,卻得到「兒皇帝」和「賣國賊」千年罵名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御駕親征,不但為石敬瑭解了太原之圍,而且幫助他一舉平滅後唐,建立後晉,自己做上了皇帝。而作為報答,後晉向契丹稱臣,兩國結為父子之邦,行父子之禮,同時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因此,石敬瑭得到了「兒皇帝」和「賣國賊」千年罵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兮夜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兮夜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