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新金融:趣店式故事沒了,但有技術、出海和區塊鏈

新金融:趣店式故事沒了,但有技術、出海和區塊鏈

專業的行業新聞及深度報道,不容錯過

━━━━━━

行至2018年,隨著監管加速收緊、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消退、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遇到挑戰、規模和盈利空間均被壓縮,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機會又在哪裡?

每到歲末年初,36氪都希望對接下來一年會發生什麼,做一系列預判。一年前,我們推出了22篇針對不同行業重點公司的「2017看點」,並最終集結為頗受歡迎的《研究了50家影響力公司,我們預判了23個未來 | 36氪2017看點集合》。

「2018展望」這個系列,相比「2017看點」又有升級:我們要求我們的每位行業資深記者,在預判未來一年時,都要採訪數名KOL——他們認為這個行業里真正有料的人,可能是投資人、創業者、管理者或者分析師。我們會在文章前面提煉出關鍵的幾個觀點,在文章後半部分放上他們原汁原味的回答。

Enjoy。

From 靠譜而可愛的 36氪

文 | 張雨忻

貫穿2017年全年的主題無外乎幾個關鍵詞:現金貸、監管、巨頭、上市。現金貸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頭暗暗的加速布局,和監管的手起刀落,共同交織而成了互聯網金融冰火兩重天式的2017。

而行至2018年,隨著監管加速收緊、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消退、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遇到挑戰、規模和盈利空間均被壓縮,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機會又在哪裡?36氪採訪了數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知名投資人、創業者和評論人士,包括吳海燕、周煒、郭宇航、孫江濤等,他們均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預測。


監管更嚴,上市潮還在,但不會再有新的「羅敏」

2018年,不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不該對監管的「心慈手軟」抱有幻想。

監管會是全方位的,支付、信貸、徵信、資管、以及剛剛爆發的區塊鏈,都難以逃脫。

這不全是壞事。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創世夥伴資本主管合伙人周煒均認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是需要被強監管的,作為創業者,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對監管抱有僥倖心理,更不應該以投機的心態鑽監管的空子。

合規仍是唯一的出路。有評論人士稱:曾經轟轟烈烈的金融科技如今正全心渴望被招安、收編,但仍有大量公司逃不掉被整治、清場的命運。

儘管如此,上市潮仍會繼續。

在這個風聲鶴唳的行業,2017年下半年的互金上市潮對於這個年輕的行業來說是一劑強心針。不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希望把這份尚存的信心延續下去。

2018年會延續2017年的上市潮,並且會有一批企業——比如陸金所,在上半年集中掛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意味著主流商業社會對其的認可。僅在此前三四年,創業者的狀態仍可以說是惶惶不可終日的,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上市能夠幫助行業健康發展。

但上市沖高市值再下跌的戲劇化故事也許不會再現。對高市值的期待會冷靜下來。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比起高市值,快步走到資本市場中去是更重要的事。後者意味著自我矯正、意味著走到陽光下,意味著贏得信任。


模式創新已死,技術創新看好,草根難有活路

做技術還是做金融?這是個問題。

在強監管之下,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會自然的向兩個方向分化:技術驅動、金融驅動。

在吳海燕看來,所謂技術驅動,就是用技術去做效率提升,做產品創新。這類公司不承擔風險,僅僅是服務於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如提供數據服務的公司。

而金融驅動的公司即然涉足金融業務,就要承擔金融風險,也一定要接受監管,在一定階段要老老實實拿牌照。但必須要面對的是,金融驅動的公司中很難有快速致富的機會了,因為金融本身就不是一個快行業。

金融科技評論人士董雲峰更是認為:中國有金融,也有科技,但沒有金融科技。在他看來,如果做金融,就老老實實接受監管,尤其是一行三會的領導,沒有牌照不要輕舉妄動;如果做科技,老老實實做好科技的本分,不要妄想用科技顛覆金融。未來,做科技還是做金融,是擺在行業內所有公司面前的一個選擇。

在這樣的語境下,上面拋出的問題其實有了一個很明顯的答案——2018年的模式創新、業務創新機會幾乎消失殆盡。

點融創始人郭宇航的判斷是:監管在斬斷金融科技企業發生風險的可能性的同時,也斬斷了他們金融創新的可能性。在未來兩三年內,模式層面的金融創新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或者退一步說,手握牌照和資源的巨頭尚有一息空間,但隨著大量非持牌的創業公司被清退出市場,模式和業務層面的創新對於草根公司來說幾乎沒有可能了。

技術驅動型的創新還有機會,這也是投資人們堅定看好的方向。周煒告訴36氪:「不管是2018年還是未來更長的時間裡,我一直強調風險投資投的東西一定要有技術支撐,否則就是一個階段性的事物,難以長期發展。」

所以,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將大數據和AI應用到一些金融服務場景中,做出增量,會是未來兩年的重點,比如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信貸產品等。

對於吳海燕來說,像趣店這樣的面向C端的、流量驅動型機會在她眼中已經消失了。但一些新的機會也在變得越來越清晰,比如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而這裡面的變數就是SaaS在小微企業中的應用和普及。


新巨頭也難逃手腳被束

在重歸牌照監管的主題之下,互聯網巨頭也很難在金融業務上獲得飛躍式發展。

繼BATJ後,在2017年里,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也加快了布局金融的步伐,它們對金融科技虎視眈眈,但是,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這個產業再孵化出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如此體量巨大、牌照齊全的巨頭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儘管它們坐擁流量、牌照、技術、人才等資源領先優勢。

郭宇航告訴36氪:「互聯網巨頭想像原來一樣不斷侵蝕傳統金融機構的領土和利益,已經不太可能了。但基於自身體系做一些閉環式的業務,將金融作為整體業務的一個內嵌產品、增值業務,尋求線性發展,還是可以的。」

這對於不少創業者而言,不得不說是個好消息。


出海的機會窗口剛剛打開

像很多行業一樣,隨著國內的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逐漸消失,金融科技創新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東南亞。

一方面,出海對於大量金融科技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避險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國已經被證明的模式現在在國內很難發展了,那麼東南亞人口眾多,經濟環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國家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不錯,這幾個因素疊加起來適合互聯網金融出海。

具體的出海方式有多種:自己做、孵化團隊、投資當地企業等。

郭宇航的星合資本孵化了一批公司去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主要做現金貸、消費分期、貸款超市等業務。而作為孵化者,星合資本會幫創業者在當地找人脈、拿牌照、找資金,盡量降低它們出海的門檻。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金融是一個外部效應很明顯的行業,與其自己做,不如找一個當地的合伙人來做,或者直接投資當地企業,這樣的安全性會更強。

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出海,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當地商業環境和社會,才是金融出海過程中最難的事情。


革命?泡沫?反正區塊鏈爆發了

儘管成了監管的重災區,但幾乎所有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堅定地看好區塊鏈在2018年的發展——在他們看來,這是和互聯網同等級的一代新機會。

郭宇航告訴36氪:「因為區塊鏈技術現在還不成熟,存在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無法承載高頻密集交易等問題。並且基於共識演算法而存在的區塊鏈,本身就沒有在研發人員當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識。所以,區塊鏈在底層技術層面依然在不斷迭代創新,這本身就是機會。」

周煒則認為,2018年會是區塊鏈場景落地的一個「大年」,能夠比較好的跟區塊鏈技術進行結合的場景是大家重點關注的方向。

但是,早已在區塊鏈方向上做了系統性布局的孫江濤認為這個行業在步入2018年後還需要一個冷靜期回歸理性。「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總計已經達到4000億美元量級的數字貨幣發行者們,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實場景落地的,給人類生活帶來真正改變的公司。而紛紛宣言殺入區塊鏈的傳統互聯網公司,目前也僅僅停留在談概念、講故事的階段。」

最近幾個月,當區塊鏈的泡沫被刺穿後,整個行業將由癲狂回復理性。並由此可能會誕生出第一批真正在產業上有影響的公司,也就是區塊鏈行業的初代巨頭。

如今,區塊鏈依託於公鏈進行各種應用場景的嘗試已經不少。金融、徵信、遊戲、版權、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以下分別是周煒、吳海燕、郭宇航、孫江濤和某互聯網金融評論人士完整的觀點呈現:

創世夥伴資本主管合伙人周煒

雖然2017年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迎來了強監管,但對於行業來說這仍然是一個收穫年。

這一年,互金公司密集上市。雖然隨後經歷了大的波動,但上市本身就是讓整個互金行業變得更加規範的一件事。甚至就現金貸來說,那些上市的公司其實不可避免的都需要去做自我規範。另外,不管從投資人還是創業者的角度來說,上市對於這個行業的信心會加強。

而這一次市值的巨大波動,也不是壞事。只能說,這些公司上市的時候,它的市值就超出了預期,就有一定的泡沫存在。這些波動都是正常的,大浪淘沙,最終還是要看公司業務本身的價值有多大。有一些掉就掉了,有一些可能會慢慢的回來,持續增長。就好像微博最開始也只有10美元左右,現在不到2年時間已經翻了十幾倍。

在2018年,甚至再往後的2、3年里,還會不斷的有互金公司去上市,十幾家一定是有的。這裡面還包括一些巨頭,比如陸金所、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等。我對於整個行業的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

當然,去年底的調整會影響一部分正在籌備上市的公司的節奏。是否上市完全取決於公司本身在業務、現金流、品牌等方面的需要。對於金融行業來說,信任尤其重要,所以互金公司上市,自動接受監管,是信任度提升的一個有效手段,因為這就是一個自身陽光化的過程。但如果上市對於你來說不會有特別明顯的助力,也完全不必著急。

2018年的監管力度肯定還會越來越大。

對於已經受到強監管的現金貸公司來說,合規是2018年唯一的出路,包括利率的紅線、牌照等方面,不可能抱有僥倖。並且我認為,這個監管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一些野蠻操作的現金貸產品確實會給社會造成一些問題。

我是一個達爾文主義者,我堅持認為,連監管要求的沒辦法做到的公司,就不應該存在。如果該被淘汰的沒被淘汰掉,就意味著市場還會繼續混亂下去,這是不應該的。

那麼在強監管之下,金融業務的玩法就要走到精細化運營的階段了,這也是金融業務的本質:第一,以信用為基礎,控制好風險;第二,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這也就是AI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方向,會是未來兩年的重點。

所以,接下來我的投資也會聚焦在兩個方面:技術和平台。其實一直以來,凡是沒有平台機會、或是沒有技術內核的公司,我們基本上都沒有怎麼看過。

重點說一下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其實有兩個離我們很近的應用方向:信貸和保險。

信貸: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人,可以設計不同利率的產品,而不僅僅是現在銀行給出的「批」或「不批」兩個結果。其實有些創新金融產品已經可以做到了,未來希望傳統金融機構也可以往這個方向上去靠。

保險:以前保險公司很難針對一個垂直人群設計產品,而現在有了大數據這個就可以實現了——你的特徵被實時收集、實時定價。這也是眾安的價值,它對於保險行業來說,做的是一個增量市場。

不管是2018年還是未來更長的時間裡,我一直強調:風險投資投的東西,一定是要有技術支撐的,否則就是一個階段性的事物,難以長期發展。

所以,今年我還是持續看好將大數據和AI應用到一些金融服務場景中,做出增量的事情。通過技術,創造更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而不僅僅是更有效率的把金融產品賣出去。這也很好的緩解了新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矛盾,新金融要做的是一些傳統金融做不了的事情,這是一個增量市場,而不是顛覆的關係。

對於大公司的期待,我希望他們能在數據共享和徵信上有所作為。

中國的數據量很大,但問題在於數據之間是割裂的,這就大大削弱了數據的作用。我希望有大公司挑頭來形成數據聯盟,呼籲大家把金融數據共享,這樣基於大數據和AI的金融創新才會更加繁榮。

說到2018年的爆發點,區塊鏈一定是一個。

目前,除了比特幣之外,基於區塊鏈的成熟應用還沒有大規模的出現,但我們覺得今年這個時間點應該到了,會在一些行業能看到區塊鏈應用的出現。2018年會是區塊鏈場景落地的一個「大年」。

至於數字貨幣,我覺得在適當允許的監管下,由數字貨幣最終取代現有貨幣的趨勢,是存在的。但必須要允許監管資金的流向,這可能對於數字貨幣來說是一種救贖。

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

2017年的強監管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意外。

我們一直覺得金融行業本來就是應該被監管的。因為在這個行業里,很多創業公司本來做的就是金融機構在做的事,像是做信貸業務、交保證金,本來就是要承擔風險的,如果不被監管的話的確會引起一些惡性社會事件。

所以監管加大力度是遲早的事。但監管的收緊不管是對於投資還是創業來說,都不應該是決定性的,不然這就成了一個機會主義的事情,這是我不認可的。

接下來整個互金行業不應該去規避監管,而應該是理解監管,在監管下發展業務,即便監管還沒有發文,也要本著自律的方式去做業務。監管的出發點往往是先把一部分泡沫擠掉,而那些本身資產質量好、技術紮實的公司也更容易跑出來。

2018年我們看好技術驅動的Fintech公司。

其實這不是到2018年才有的趨勢,我們早在2016年下半年就開始集中關注這類公司了。因為我當時已經意識到,像趣店這樣的短期爆髮式機會更偏互聯網的機會,是流量驅動的,但金融是更加長期的事情,是一個產業,只有科技驅動的公司才能長久的為產業創造價值。

我們從2016年開始投了一批面向小微企業的、面向金融機構的項目,也就是能用科技手段做一些跟傳統金融機構不一樣事情的公司,而不是單純吃政策紅利或者流量紅利的公司。

未來在金融行業做的好的公司有兩類:

1)偏科技的公司,用技術去做效率提升,做產品創新。這類公司不承擔風險,僅僅是服務於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比如同盾這樣的公司。

舉個例子,很多金融機構的IT系統是十幾二十年前就設置好的,但這幾年的數據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一代的系統已經不實用了,所以他們需要重寫系統,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科技公司可以在基礎設施層面提供很多服務,讓金融機構更好的應對現在的金融市場。或者,金融機構想要開展一些新業務,也會需要新的系統來做支撐,比如智慧網點、智能投顧、智能信貸等,這都是技術公司能做的。

2)偏金融的公司,這類公司是要承擔金融風險的,也一定要接受監管,在一定階段要去拿牌照的。

但是,這裡面沒有快速致富的機會了。快速致富更多是偏流量的機會,本身不是特別偏金融的。但真的做金融的公司跟企業服務類的公司一樣,會更慢一些,不可能3、4年就上市,金融行業本來就不是一個快行業,這是在這波上市潮之下大家清醒和冷靜的地方。

目前,在偏金融的市場里,在很多行業需求還是空白的。

舉個例子:一直以來,幾乎都沒有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公司,因為企業端的數據很少,額度又低,所以用傳統的方式來做操作成本很高,必須要用高利率來覆蓋,但高利率小微企業又無法承擔,所以這個事情就變得不可行。

但我們判斷,小微企業金融在未來兩三年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市場,我估計2020年小微企業IT化滲透率可能能到50%以上,5-10年的時間裡應該沒有任何小微企業不用IT系統。基於SaaS來做金融業務,就變得可行了。

整體來說,2018年的互金行業會回歸理性。

我們自己的被投企業還是在按節奏去上市,但如果因為市場情緒推遲了上市也沒關係,只要業務做的好,遲早是有機會的。金融跟互聯網不一樣,它並非流量驅動、資本驅動,只要業務本身有價值,就不會被機會主義的事情改變太多。

點融創始人兼聯席董事長、星合資本董事長郭宇航

雖然2017年的監管很嚴厲,尤其是在現金貸領域,但這個行業在2018年也不至於完全就沉寂下去了,因為用戶需求還是存在。

具備一定規模的頭部公司有慣性,因為用戶基數大,所以即使收縮規模,依然可以留下來一批可以低利率覆蓋的用戶。而非頭部公司幾乎就全軍覆沒了,因為他們沒有在低利率的基礎上服務用戶的能力。

2018年的監管無疑是會越來越嚴格的。

我推測監管的思路是——斬斷一切可能性。這個可能性既包括金融機構發生風險的可能性,也包括金融創新的可能性。當年,第三方支付、P2P等金融創新,都是因為持牌機構的不作為、存在天然缺陷才出現的。

所以,未來兩三年內,金融創新的可能性變得很小了。未來能做金融業務的機構必須持牌,原來大量非持牌的創業公司很可能都要退出市場了。或者說,業務層面的創新對於草根公司來說幾乎沒有可能了。

像P2P、現金貸這樣的模式類創新會倒退,甚至消失。而技術驅動型的創新還有機會,但同樣也面臨比原來更加嚴峻的環境。

過去,一個創業公司想要證明自己的技術,還可以找到同樣是創業公司的非持牌互金公司,驗證、完善技術,然後再尋求與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但現在,非持牌機構做業務的可能性幾乎被掐死,這使得這些做技術創新的公司一上來就要跟金融機構合作。但因為金融機構對風險一貫的謹慎態度,這會加大合作的難度,而且在2B的模式下也很難呈現出爆發性增長。

2018年有一個本來我很看好但現在的不確定性卻變得比較大的爆發點:大數據在金融創新上的應用。如果8個徵信牌照可以如期發放的話,是可以出現一些做數據分析以及基於數據和技術做服務的創新的,但現在信聯的出現可能會打壓這一波創新。

另一個我堅定看好的趨勢是區塊鏈,區塊鏈是和互聯網相同等級的一代新機會。

因為區塊鏈技術現在還不成熟,存在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無法承載高頻密集交易等問題。並且基於共識演算法而存在的區塊鏈,本身就沒有在研發人員當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識。所以,區塊鏈在底層技術層面依然在不斷迭代創新,這本身就是機會。

但是,國內做底層技術開發的公司屈指可數,對於投資來說,要麼太貴、要麼離比較健康的收入還是太遠。所以,今年也會把重心轉到跟區塊鏈有比較好結合的場景中去,這裡面的創業者不少是來自傳統的細分行業里的人。今年越來越多的細分行業可以結合區塊鏈做出應用場景。

金融出海也是2018年的一個大趨勢。

為什麼這個趨勢會產生?一方面,出海其實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避險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國已經被證明的模式現在在國內很難發展了,那麼東南亞五國在人口、用戶特點等方面都呈現出更強的活力,很適合做模式遷移。

星合資本孵化了一些公司去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主要做現金貸、消費分期、貸款超市等業務。我們會幫創業者在當地找人脈、拿牌照、找資金,盡量降低它們出海的門檻。但最難的還是理解當地的文化、商業環境,這是需要時間來適應的。

2018年傳統意義上的互金行業的活力會大大減弱。哪怕是對於互聯網巨頭的金融業務來說,飛躍式的發展也不可能了。但是基於自身體系做一些閉環式的業務,尋求線性發展還是可以的,因為巨頭有數據的壟斷優勢。一句話來說,互聯網巨頭想像原來一樣不斷侵蝕傳統金融機構的領土和利益,已經不太可能了。

某不具名互聯網金融評論人士

從2017年到2018年,監管無疑是這個行業的主題。目前,不少細分領域裡實質性的監管已經出來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調整和執行了。

監管催生了現在的互金企業往金融和科技兩個方向分化。有一派公司會走上科技賦能的道路,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這樣的巨頭,也包括品鈦這樣的創業公司;另一派則專註於做金融業務,老老實實拿牌照、慢慢增加資本金,沒有捷徑。

就以現金貸業務為例,一部分公司會轉向做大額現金分期業務,利率低一點,並且拿相應的牌照;而另一部分則轉型成為科技型企業,在監管框架下做助貸,但需要有比較好的用戶基礎。

2018年很難說有什麼新的爆發點了,至少目前我沒有看到。如果要說有,出海東南亞是一個機會。

東南亞人口眾多,經濟環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國家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不錯,這幾個因素疊加起來是適合互聯網金融出海的。我們從捷信發展的路徑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規律,它主要就選擇經濟剛剛開始發展的國家進入,比如早期的俄羅斯、中國,現在的越南。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自己下場去做。金融是一個外部效應很明顯的行業,與其自己做,不如找一個當地的合伙人來做或者直接投資當地企業,這兩種路徑可能勝過自己去當地做,因為這樣的安全性會更強。如果想要長期發展,就必須考慮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當地商業環境和社會。

另外,互聯網巨頭在金融業務上的創新和嘗試還是值得我們期待一番。它們會根據自身不同的業務優勢在不同的金融細分市場發力。比如,在保險領域,騰訊、螞蟻都在做積極的嘗試;在消費金融領域,小米、美團這些擁有大GMV的公司會大有作為,並且借勢把自身金融業務做大。

2018年會延續2017年的上市潮,並且會有一批更大型的企業上市,比如陸金所等,會在2018上半年集中掛牌。

上市潮的延續對於行業的意義是很大的。當從業者看到一批企業上市,能夠在資本層面做突破,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劑強心針。並且,上市對於行業與監管之間的博弈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當監管看到行業欣欣向榮,大量企業走到資本市場上去、越來越正規,他們也會更加認可行業,並且包容度越來越強。

隨著更多互金企業走向公開市場,它會有機會成為商業社會中一個重要的角色。而在此前的3、4年時間裡,創業者的狀態可以說是惶惶不可終日的,不知道未來在哪裡。而上市能夠讓行業以一個更健康的狀態發展下去。雖然2017年底上市的公司市值都大跌了,但瑕不掩瑜,比起高市值,走到資本市場上去也許是更重要的事。

錢袋寶創始人、現區塊鏈領域創業者孫江濤

我在2018年是堅定看好區塊鏈這個方向的。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其對人類科技進步的推動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作為一個分散式公共賬本,最大解決的是不同分裂主體間網上共識的建立,這將可能改變整個人類社會價值傳遞的方式。

我自己已經重注了這個領域。2016年我就創辦了Goopal Group,這是一個構建全球化的區塊鏈底層技術生態圈的項目,另外還包括:公鏈Achain、數字錢包管家Kcash、一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海外網路銀行以及以人為資產的納斯達克SelfSell。

但現在的市場也不是完全令人樂觀的。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總計已經達到4000億美元量級的數字貨幣發行者們,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實場景落地的,給人類生活帶來真正改變的公司。而紛紛宣言殺入區塊鏈的傳統互聯網公司,目前也僅僅停留在談概念、講故事的階段。

並且在區塊鏈這個行業中,三個來自不同圈層的從業者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有一種不知所謂的互相鄙視和隔閡。

專註於做數字資產的人瞧不起悶頭苦幹做公鏈的,專註底層技術開發公鏈的人瞧不上整天倒騰數字資產的幣圈人,而互聯網巨頭們,在投身區塊鏈時卻又很難放下身段真正向區塊鏈領域的先行者尋求合作,他們依據自己的傳統互聯網經驗另起爐灶,卻往往事倍功半。

這種各自為政的做法,對於區塊鏈技術走向成熟顯然是不利的。但長遠來看,對區塊鏈的前景我是堅定看好的。

我認為,2018年,或者說最近幾個月,當區塊鏈的泡沫被刺穿後,整個行業將由癲狂回復理性。並由此可能會誕生出第一批真正在產業上有影響的公司,也就是區塊鏈行業的初代巨頭。

如今,區塊鏈依託於公鏈進行各種應用場景的嘗試已經不少。金融、徵信、遊戲、版權、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當然,2018年只是會誕生首代區塊鏈巨頭的雛形,並不是區塊鏈未來的終極應用形態,它的真正的成熟還需時日,畢竟現在區塊鏈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只是,隨著這場迅速積聚的泡沫破裂,勢必會加速整個行業洗牌的進程,並促進行業趨向良性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西南首個無人貨架項目暫停運營,好政策抵不過殘酷現實?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