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外究竟多了解三國?從《三國:全戰》說開去

老外究竟多了解三國?從《三國:全戰》說開去

經過歲末年初的沉寂,遊戲圈在1月中旬終於迎來了一批大新聞,其中最引起國內玩家關注的,也許不是《戰神》的新作究竟何時上市,而是英國工作室Creative Assembly公布了《全面戰爭》系列的最新作品——《三國》。儘管市面上類似題材的策略遊戲可謂俯仰皆是,但它仍然引起了熱議,不過,在興奮和期待背後,人們也有種不安:這部《全戰》可能不是純正的三國,而更像是換了三國皮的魔幻作品。

《三國:全面戰爭》官中預告:

事實上,儘管預告片只有2分14秒,但挑剔的玩家還是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沙盤上的兵馬俑,徒步作戰的關羽和張飛等。另外,對外國人開發的中國題材作品,我們總有種疑慮感,畢竟——「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缺乏理解。」

預告片中出現的兵馬俑和徒步版的「關張戰呂布」,讓一部分玩家感覺有些不適應

無可否認,這種觀點確有依據。歷史上,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建立在想像和二手情報上,另外,由於語言障礙,這些信息中還有一部分存在扭曲。這導致了許多片面的說法,甚至是荒誕的幻覺——不單單是三國歷史,甚至是對5000年中華文明史,情況都不例外。

外國人何時知道了三國?

對上面這個問題,答案也許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本身。按照《三國志》中的描述,在孫權統治時期,就有羅馬商人來到了吳國。而在差不多稍晚一些的時期,也出現了中國人抵達西方的可能記載:在晉代葛洪的《太清金液神丹經》中便提到過,有中國商人的船隻在東南亞遭遇了風暴,並於60天後在羅馬帝國境內(具體而言,可能是羅馬統治下的埃及)登岸。

為搜羅煉丹秘方,葛洪曾南下今天的兩廣地區,一些人猜測他甚至到過扶南,即今天越南和柬埔寨境內。《太清金液神丹經》便可能是他在此期間完成的,其中他自稱與一位去過大秦(羅馬帝國)的中國商人進行了交談,並了解了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當然,這些交流的意義,充其量只是為歷史增加了一些趣聞,並沒有從文化的角度產生任何影響。另外,當年,東西方在商業上的直接交流也非常有限。成書於羅馬時代的《厄利垂亞航海記》便寫道:只有很少的海員膽敢航行進入中國海。

隨後近1000年中,東西方几乎處在了阻絕的狀態。一方面,眾所周知,中國先後經歷了「五胡亂華」等動蕩時期,雖然在盛唐時代、我們積極地展開了對外交流,但在安史之亂之後,中原地區便再次陷入了衰落狀態。而在另一邊,歐洲也陷在「黑暗時代」不可自拔;在中東和中亞,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一系列戰爭也先後爆發,這導致絲綢之路並非總處在通暢的狀態。

蒙古西征路線圖,它在客觀上打通了聯繫東西方的陸上通道

這種局面,直到蒙古西征之後才被打破。儘管蒙古人在沿途大肆殺戮,但它卻帶來了一個副產品:讓絲綢之路所在的主要地區,第一次處在了一種政治力量的統治之下——這也意外地方便了東西方接觸。

在這個時期,諸如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等旅行家,都對中國留下了生動的記錄,不過,由於他們造訪中國的時間非常短,也很難詳細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他們對中國的描述,其實大多集中在風土人情上,其中即使出現一些與歷史有關的內容,作用也往往是充當陪襯。具體到三國時代,其中甚至連隻言片語都沒有出現。

馬可波羅畫像,雖然一些西方旅行家在此時到過中國,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仍然僅限於表象層面

外國人何時開始撰寫三國歷史?

不過,在隨後400多年裡,情況也在逐漸變化。此時的歐洲已慢慢進入了大航海時代,隨著一批批商船被派往遠東,西方對中國的了解也在不斷深化。其中,傳教士更是在這個時期扮演了特殊角色。和商人、使節和旅行家不同,這些人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也擁有更為良好的文化根底,同時,他們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國,才能更方便地在當地傳教。因此,他們開始主動接觸中國歷史,以便真正做到同當地社會接軌。

期間,一部分傳教士撰寫的、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應運而生。這些書籍主要是用拉丁文寫成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歐洲上層對東方的興趣。其中最早的著作,可能是西班牙人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的《中華大帝國史》——門多薩是西班牙奧古斯丁會的一名修士,在1580年後奉命前往遠東。雖然他中文完全說不流利,甚至從未踏上過中國本土,不過,在菲律賓停留期間,他卻廣泛接觸了當地的華裔和中國商人,並粗略地了解了中國的歷史。

自然,他的《中華大帝國史》,也成了提到三國時代的、最早的西方著作,其中相關的記錄如下:

「這個獻帝(Yanthey),據史書所說,是個懦弱的人,因此遭到了國內人民的憎恨。他的一個侄子,名叫劉備(Laupy)起來反抗他;劉備得到了兩個同伴的協助,他們都是朝廷的貴人。這兩兄弟都十分英勇,其中一個名叫關羽(Quathy),另一個名叫張飛(Tzunthey),他們設法將劉備立為國王。

劉備的叔叔國王知道這件事,但因為軟弱無能,他既不能也不敢挽救局面,這造成了百姓的騷亂、並導致了廣泛的謠言。同時,有四個霸主同時舉兵,他們是孫權(Cincoan)、曹操(Sosoc)、袁紹(Guansian)和袁術(Guanser)。劉備以援助其叔為名和這些人打仗。但不久之後,隨著戰爭持續,劉備和孫權締和,和他的一個女兒成親,並在其丈人的幫助下,對另外三位霸主發發動了攻擊。

這時候,這個大國被分成了三部分,並開始了你即將知道的專制統治: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在劉備之叔死後落入了劉備手中,另一部分歸曹操,還有一部分歸劉備的丈人孫權。國家暫時分裂到劉備之子後主(Cuthey)繼位後,當時出現了一個叫晉武帝(Chimbutey)的霸主反對他,並把他殺死,最後以武力統一了整個國家……」

《中華大帝國史》也出了中文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上買到,裡面對當年的中國有許多有趣的描述

上述兩個段落有許多值得注意之處,其中之一,當然是海量的史實錯誤:門多薩不僅混淆了群雄們的關係,還顛倒了一些事件的前因後果。考慮到該書的內容來自道聽途說,期間還經過了翻譯的扭曲,因此,出現問題也不足為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卻在其中佔據了醒目的地位,其篇幅甚至超過了中國最強盛的兩個朝代——漢朝和唐朝。事實上,在《中華大帝國史》中,對漢唐時代的描述,也只局限於幾位皇帝的名號和在位時間,只有對三國時期,作者才提供了大致的歷史脈絡。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三國演義》已在中國廣為流傳,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這本小說及其衍生的戲劇,實際也充當了他們平生接觸的少數歷史作品。毫不奇怪,在門多薩與中國人交流時,後者樂於敘述的,當然也是三國時代的內容。

1581年的《三國演義》明刻本插畫:桃園結義。差不多與《中華大帝國史》同時。由於本作的風靡,門多薩在撰寫著作時,從中國人那裡接觸到的更多也是三國時代的歷史

《中華大帝國史》充當了一個開端,此後,斷斷續續有介紹中國的著作問世。儘管這些其中要麼對三國只有隻言片語,要麼僅提供了一個潦草的脈絡,但它們在內容上至少更為可信。後來,傳教士中出現了一些真正的中國通,他們也把嚴肅的中國史展現給了西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非法國傳教士馮秉正的《中國通史(Histoire de la Chine, ou Annales de cet Empere)》莫屬。

《中國通史》:第一部準確描述三國的作品

馮秉正在1703年抵達澳門,直到1748年去世前都在中國傳教。在這段時間,他不僅掌握了漢語和滿文,還接觸了大量的歷史作品。和之前靠道聽途說編纂的中國史不同,《中國通史》主要參考的是朱熹編纂的《通鑒綱目》,在增刪考訂之後,這部《通史》總共有13卷,對每個朝代都做了詳細的描述。而在其中,與漢末、三國歷史相關的是第3和第4卷,以頁數論,大概有160頁——大部分我們知道的三國人物和事件,都能在其中找到。

《中國通史》扉頁

正是因為它的詳盡和可靠,《中國通史》在西方流傳甚廣。許多思想家,如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是通過它對中國產生了具體認識。不過,雖然其中三國有約160頁的記錄,但和整部著作13卷、超過6000頁的篇幅相比,它顯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具體而言,作者只是把三國時代,當成了一個連接東漢和西晉的過渡期而已。

《中國通史》三國部分的開篇,這個時代被納入了「六朝」中,其中開篇可以看到「昭烈帝」「劉備」等字眼

平心而論,這種安排並無不妥,畢竟三國的歷史只有不到100年,較漢唐等強大的統一王朝,在地位上更是遠遠不及。這也表明了西方作者和中國人對三國完全不同的態度:在這方面,國外的作者一般是先從歷史的角度切入;而國內,人們往往是在接觸過與《三國演義》相關的作品之後,才懷著興趣去閱讀《三國志》等正史。

另外,還有一些原因限制了外人的了解,設身處地想一下,其原因也許不難理解:任何對歷史的研究,都存在功利的心態——具體而言,某個時期之所以被大量學者關注,要麼是因為它們對現實有指導意義,要麼是因為自身很有趣,能激起他們的研究熱忱——正是因此,當年,西方對中國歷史的關注點,要麼是明清等與現實存在廣泛聯繫的朝代;要麼是知識分子們感興趣的地方,比如宗教、風俗和哲學等——至於三國時代,由於與上述特點鮮有交集,因此遭到了有意無意的忽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逗游 的精彩文章:

《傳頌之物:致逝者的搖籃曲》重製版新預告新

TAG:逗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