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賦予「苟且」生活樂觀的力量(下)

賦予「苟且」生活樂觀的力量(下)

本文約2900字,大約需要佔用您7分鐘左右。

昨天,我們探討了樂觀者之所以樂觀,是他們具有較高的心理彈性,而悲觀者之所以悲觀,是因為更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不可自拔。今天,讓我們聊聊悲觀和樂觀會給我們的生理方面帶來什麼影響,以及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樂觀的人。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壓抑感有關、與情緒有關,因此,這類疾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其中,「心」在前,「身」在後,也就是說,先是有了情緒或心理反應,然後才會出現生理反應。

那麼,當人類產生負面情緒時,身體裡面會發生什麼事情?當大腦有了積極想法時,身體又會怎麼樣呢?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究竟是如何轉化為全身的生理反應的呢?這就要說一說人體的生理反應機制了。

人人都有「蜥蜴腦」

行為經濟學家Thaler和Sunstein首先提出了「蜥蜴腦」的概念,他們指出,雖然人類自詡為理性動物,但事實上,我們在做大多數決定時,其決策過程與低等脊椎動物蜥蜴並無太大區別。「蜥蜴腦」是人腦中掌管與理性思考無關的部分,也被科學研究證實是掌握本能的古老部分,這個部分並不是用我們大腦所掌管的擅於分析且理性的那塊結構,而是大腦中掌控著感情用事、緬懷過往的另一部分區域。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蜥蜴腦」,運轉極快,能在極短時間內輕鬆做出準確判斷。它不僅高效,而且不知疲倦,晝夜不停,無法阻擋。蜥蜴腦能量極大,總是在不知不覺間控制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為,包括那些事關生死的重要行為。

負面情緒誘發「蜥蜴腦」反應

由於現代生活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經濟壓力、不良婚姻狀況、價值感喪失、孤獨感爆棚所帶來的焦慮、恐懼、憤怒、沮喪、怨恨和抑鬱等負面情緒,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掌管人求生本能的「蜥蜴腦」並不能分辨這些負面情緒究竟來自於恐懼的想法、還是現實中的真正威脅,於是蜥蜴腦會自動判定「我身處危險中」,進而產生壓力反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受到刺激,啟動「或戰鬥或逃跑」機制,交感神經產生響應,免疫系統關閉,從而做好遠離危險的準備。

當身體處於壓力發應時,身體的自我維持和自我修復功能都迅速停止。也就是說,身體會忽略掉睡覺、消化、再生等諸多功能,而集中注意力於逃跑、呼吸、思維、供氧和能量,以幫助個體逃生。如果身體確實面臨危險,比如身後有野獸追趕,那麼上述變化有助於我們逃離險境。

但如果這些負面情緒僅僅存在於心理層面,而不是由現實危險引發,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長期的負面情緒刺激下,壓力反應不斷重複出現,身體一直得不到有效放鬆,免疫系統就會變的越來越弱,不能完成足夠的自主修復,此時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身體發炎、傷口癒合變慢、抗感染能力下降、器官受損,過去癌細胞能夠被免疫系統消滅,而現在只會迅速擴散、自然生長,最終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昨天有位朋友在留言區分享了她最近被流感折磨的經歷,就是跟她自己這段時間深陷壓力和低落情緒有關。

這就是「心身性疾病」之所以得名的原因。

終止「蜥蜴腦」的過度反應

令人慶幸的是,神經心理學家用大量實驗告訴我們,人類有能力控制「蜥蜴腦」的反應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訣竅就在於讓大腦多生產「積極的想法」。當我們感受到關愛、交流、親切、愉悅和希望時,下丘腦會停止產生壓力反應。

比如,你在生活中樂觀積極、感到愛與被愛、受到支持鼓勵、心理健康或性生活和諧時,放鬆反應就會自然而然地取代壓力反應。此時,交感神經系統會關閉,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指標下降,副交感神經系統開始工作,免疫系統恢復正常,身體又能夠開始進行自主的修復,防止各種病菌的入侵。於是,本來就身體健康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對於原本的病人,被治癒的可能性則會大大增加。

結論是,積極心理能夠主導身體開始自愈、能夠治癒一些疾病。就像我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第二個故事,那個身患白血病卻奇蹟般病癒的小女孩,這根本不是什麼超自然現象,只是自然的生理反應而已。

如何使自己成為樂觀者?

有人說,我天生就是一個悲觀者,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生中50%的快樂由基因決定,10%的快樂是改變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剩下的40%就是我們可以進行有效控制和影響的。換句話說,樂觀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我們能夠有效控制那剩下的40%快樂。

建議一:每天寫一篇感恩日記

塞里格曼曾經進行了一項研究,教給嚴重抑鬱者一個產生快樂的簡單方法,他們被建議每天上網寫下他們看到的3件好事。在15天後,他們的抑鬱程度從「嚴重抑鬱」變成了「輕微抑鬱或中度抑鬱」。他們中有94%的人都感到了明顯好轉。

改變生活環境(如擁有完美的工作、孕育孩子、賺更多錢、有更高地位)帶來的快樂遠小於我們的想像,而且通常並不持久,只會高興一小段時間,隨即恢復到情緒的基本設定狀態,這是由於人類「享樂適應」的強大力量,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寫感恩日記,還有打造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經營好家庭和朋友關係)、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去(做志願者)等等,這些方式對培養快樂更為有效。

建議二:使用ABC樂觀思維訓練法

這是塞里格曼提出的一種培養樂觀思維的方法。A(Adversity)代表負面、不好的事件;B(Belief)代表負面事件發生時,內心自動生成的想法和解釋;C(Consequence)代表負面事件引起的感受和行為。

通常,人們以為是負面事件A導致了負面結果C,而沒有意識到,其實是負面事件A先引起了內心自動化的想法解釋B,而B導致了負面結果C。正如認知心理學派的艾皮科蒂司塔曾說過:「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

所以,要想改變結果C就要先改變信念B,使得事件A引發的不再是負面的想法和解釋。正如中國的古語所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由於B通常是自動化的、潛意識的,因此要經過專門的訓練。

例如,今天你給一個好朋友發了條微信,一直到中午TA都沒有回復(A事件),如果你的想法是:「TA一定是討厭我了,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朋友」(B觀念),於是,你就鬱悶了一整天(C後果)。一旦你捕捉到這種悲觀想法已經產生,並且帶來了負面情緒,就可以利用下面兩種應對矯正法:

一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打斷自己在這件事上的深入思考,或者安排晚些時候再對悲觀想法做深入思考,這樣做可以緩衝「鑽牛角尖」的情緒。比如,你的朋友中午還沒有回信,你就把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安排的盡量充實,讓自己沒時間去深入想,心裡想著「等明天再說」。也許晚上他就給你回復了,而更大的可能是,到了第二天,你雖然還會因為他沒有回復而鬱悶,但是情緒上已經沒有那麼激動了。

二是像辯論賽一樣,與自己辯論,尋找其他可能的解釋(B),這可能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比如,你原本的解釋(B)是:「TA討厭我,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朋友。」那有沒有其他可能呢?你可以這樣與自己爭辯:「TA也許很忙,根本就沒有看到我發的微信」;「TA看到微信本來想回復,但是被別的事情絆住了」;「看我多麼善解人意啊,他沒有回復我都不生氣,真是個不錯的朋友」……按照這樣的歸因方式,重新選擇解釋(B),從而摒除因悲觀想法而產生的不良情緒。

我相信,悲觀者並不願沉溺於悲觀情緒,只是苦於沒有方法擺脫慣性的思維,而樂觀者也並不總是積極向上,畢竟人生風雨難料。所以,送上兩篇小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一邊強身健體,一邊在苟且的人生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詩和遠方的美好。

作者介紹

王明姬,國內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長期受聘為多家組織的管理諮詢顧問,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特邀專家。

姚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生/心理諮詢師/稅務師/會計師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體成長 的精彩文章:

原來TA是「愛無能」

TAG:自體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