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塞外長城第一墩,原來不是嘉峪關城樓,而是在這個地方

塞外長城第一墩,原來不是嘉峪關城樓,而是在這個地方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它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記錄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程,那橫亘在中國大地上的一磚一石、一城一池,都承載著古老民族血脈相連的記憶。作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長城見證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與融合,也將曾經的光榮和夢想傳承至今。

位於嘉峪關的明長城,是中國長城的西部起始端。很多人知道長城的東部起點——山海關老龍頭,那裡海天一色,風景優美,適合旅行度假。而位於嘉峪關的天下第一墩西起點,卻知者寥寥。以前西部欠發達,來嘉峪關市交通不便,住宿條件和飲食習慣的原因,普遍遊客不多。如今隨著高鐵的貫通,這個偏僻的天下第一雄關將逐漸被人們熟知。


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也是長城沿線建築規模最壯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

討賴河谷,就在天下第一墩旁。討賴河由祁連山的雪水匯聚而成,湍急的河水在戈壁灘上,切割出一道深邃的河谷,蜿蜒東流,從未停息,也給這片荒涼的土地帶來了生機。冬天的河水早已乾涸,露出坑窪不平的河床。西北風呼呼地在峽谷間灌著,讓人竟有一絲絲身在美國西部大峽谷的錯覺。蒼茫大地,遼闊深遠,氣吞山河。

說起討賴河這個看上去頗為戲謔的名字,討賴河屬黑河水系。古代文獻中稱「呼蠶水」,後因發源於祁連山中的討賴掌,易名討賴河。「討賴」是匈奴語的譯音,有譯作「陶勒」、「托來」、「討萊」或「洮賚」等名稱。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突然出現了這樣一條河流,給人帶來無比震憾。

第一次見到第一墩的時候,覺得它就像一名傷痕纍纍的老將軍,但身姿依然非常挺拔。縱使風燭殘年,依然挺直著腰背,經受著此地日復一日的飛沙走石。天下第一墩的歷史遺迹還在,在歷史的洪流下只剩下崩塌的土堆,那灰黃色的城牆還依舊站立著,它擋得住一時的風沙,卻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斑駁的牆體訴說著那舊時的故事,也許就有一隊韃靼人趁夜翻過了這牆,偷襲了邊關。

風起雲湧兩千年,儘管長城已經不在有過去的作用,但它的影響永遠銘刻在國人的心中,就像國歌里唱的一樣,為了國家的富強,我們也要萬眾一心,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長城讓中國人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侮;長城也讓我們明白,家園是需要籬笆的;長城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它讓我們各族人民血脈相連。

觸碰西部長城冰冷的牆壁,無論是土夯還是磚砌的,無論是蘆葦壓泥還是沙石堆砌的,似乎都能夠聽到到號角吹起黃沙的嗚咽聲,兵戈鐵馬的廝殺聲,箭簇射入城牆泥土的撲簌聲,刀劍劃開肉體的破裂聲,城內女人孩子的哭泣聲,以及戰爭告一段落時,痛的呻吟和嘆息聲。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沒有埋沒在修建長城的苦役中,就是戰死沙場無人回。

未能連貫的古長城形成了一個大缺口,在古時,踏過這個缺口,便來到了關外,就和我們現在說的出國差不多。我們特地跑到城牆外站了一會,明顯覺得,關外的風更狂野了一些。別小看這不高的城牆,它對關內人民的庇護,可是潤物細無聲的存在。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站在這裡,會想起過去的那些邊塞詩人,真實的感情抒發皆來自這些真實的場景,我們也完成了一次與時間的對話。

夕陽漸漸遠去,氣溫持續下降,這座長城第一墩,就像一位垂暮的老將軍,獨自佇立在風中久久沉思,默默注視著討賴河兩岸的山川大地。雖然它經歷了太多四季輪迴,看過了無數長河落日,而歲月的滄桑,終究改變不了它的壯志雄心。


「懸壁長城」,僅「懸壁」二字便顯示出這段長城之險勢。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陡峭直長,好似倒掛山脊、鐵臂懸空,封鎖了石關峽口,故稱「懸壁長城」。宛如一條巨蛇在陡峭的山脊上蜿蜒爬行,有著「西部八達嶺」之稱。在首墩和山坡上築台階式漫道。遊人拾階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險峻處如攀絕壁。頗似北京八達嶺長城。有詩讚云:「萬里長城萬里關,迭障黑山暗壁懸。」說的就是這裡。

說起「懸壁長城」,就不能不說絲綢之路。「懸壁長城」與近在咫尺的「石關峽長城」,為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地段。古為綠洲戈壁之分野,河西保障之咽喉。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守石關峽口。石關峽口又是絲綢之路的必經關口。從漢及明,經石關峽出入西域諸國的軍政官吏、商胡販客不計其數。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等都在此留過史跡,演繹了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和強盛的歷史篇章。

來到黑山腳下,看到半山腰的城牆與呈黑褐色的山體連成一體,渾然天成,十分壯觀。在黑褐色的山體中,似有一條黃色的長龍,彎曲盤旋著。懸壁長城的規模遠比不上八達嶺長城,大約有一米寬,三個人並排走都比較困難。這裡比嘉峪關城關更為荒涼,除了湛藍的天空,就只有黃色的城牆和黑色的山體。

如果說長城第一墩是將軍廉頗老矣,那麼懸壁長城便是正值盛年,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一腔熱血。在河西走廊勢如破竹,力挽狂瀾,救萬民於水火,譜寫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傳奇。

踩在長城上,撫摸著冷冷的牆垛,凝望著顯露淡青的荒漠,才會有」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的真實感受。在我眼裡,這些古老的城牆都是靈性不泯的,時空的轉換中,彷彿空氣里還殘存著先人們的氣息。想像著當長城墩台上狼煙衝天之時,那千軍萬馬席捲而來的滾滾煙塵。歷史長河裡,唱詩一般的回聲歷久了春風秋雨,縹縹渺渺、若隱若現的低聲呤唱,使人萌生了許多滄桑的感懷。

懸壁長城是由黃土片石夾沙夯築而成的,高達6米,城牆片石層厚10-15厘米,土層厚10-12厘米。這裡氣候乾燥,土又帶有很強的粘性,夯築成形後就無比堅固,雖經曆數百年長城仍然屹立著。長城的這一段是明代修建的,經過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坦露出一段段的斷痕,但並不影響它的神秘和悲壯。放眼關外茫茫戈壁和關內的片片綠洲,感到一種從沒有過的真實和力量,頓生無限遐想。

想起《大話西遊》里的最後一幕,紫霞仙子在城樓看著至尊寶遠去,耳邊回蕩著那句: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雲彩來娶我,我猜中了前頭,可我猜不著這結局。這劇情恍若隔世的迷離紛雜,如同站在懸壁長城上看著千百年遺存的我們,在廣袤的戈壁沙漠上,在時間的長河裡,人類總是那麼的渺小。

長城腳下,一隊駝隊伴著駝鈴步履艱難地走來,讓人想起了當年駝馬商隊絡繹不絕的絲綢之路。 環顧盤垣而建的長城,想想曾經的古戰場,驃悍的戰馬、勇猛的將士、險峻的關隘、鋒利的刀劍,以及裝滿貨物等待出關的商人,奔走於四方的旅人,這裡曾經是多麼的繁華,但卻也充滿了肅穆。往事如斯,那些久遠的故事已成為一去不返的歷史。如今,這段沿著山脊延綿向前的古城牆,再也聽不到那萬箭齊發的喑咽吶喊,再也看不到那戰馬飛奔揚起的塵土,這裡只有前來追尋古戰場的遊人。

一道牆,圍著古老的文明,圍著浩瀚的歲月。一道牆,圍著慾望與理想,圍著犧牲與希望。連綿長城萬里,塞上烽火千年。前世滄桑,狼煙起,誰主沉浮?長城的形象在我們心中越來越清晰,它固若金湯、威震四方;它盤旋在高山,它也延伸至大漠。長城是中國人挺直的脊樑,也是中華民族寬廣的胸懷。

【關於作者】

雪梨醬,多平台簽約旅行家、親子達人/簽約攝影師/旅遊博主/視頻自媒體。

微博:Shirley雪梨醬

公眾號:雪梨醬樂游世界

未經許可,所有圖文視頻均謝絕轉載。

約拍、約稿、其他合作麻煩私信聯繫,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hirley雪梨醬 的精彩文章:

唐玄奘在此講經半月,這裡才是孫悟空真正的故鄉,而不是花果山

TAG:Shirley雪梨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