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秀成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小編給你分析看

李秀成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小編給你分析看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被湘軍曾國荃部攻破,太平軍主帥李秀成於22日在南京附近的方山被俘。28日,湘軍統帥曾國藩自安慶坐火輪來到南京,親自審問了李秀成。30日,李秀成開始以每日幾千字的速度寫一篇全長几萬字的自述,8月7日,自述寫完,他也走上了刑場。

克複金陵戰圖

同年,曾國藩出版了刪減版的《李秀成自述》,真正的原版則一直藏在曾家,直到1962年7月,曾家後人才在台灣出版了原版的影印本,研究者終於可以一窺全貌。

可以說,從民國開始,直到1963年,人們對這篇自述的評價大體都是正面的。然而,一篇文章的橫空出世,卻引發了一場李秀成是否投降的大討論來。

這篇文章便是戚本禹所寫的《評李秀成自述並同羅爾綱、梁岵廬、呂集義等先生商榷》。

其實,從史料上看,李秀成的真降假降就彷彿是一幅《蒙娜麗莎》的畫像。你說他假降吧!偏偏他有很多大義凜然的行為:

比如,據曾國荃的幕僚趙烈文在日記中記載,李秀成被俘後,曾國荃大怒,叫手下用刀割他,李秀成強忍著劇痛一動不動。後來,李秀成得知自己將要被處以極刑,表現是「無戚容」,「談笑自若」,還寫了十句絕命詩。

單單抽出李秀成被俘後一首一尾這兩段,與《紅岩》中描寫的革命者真沒什麼兩樣。然而,你要說假降,他的《自述》偏偏白紙黑字的在那裡擺著,其中稱呼曾國藩「中堂」,曾國荃「中丞」也就罷了,偏偏《自述》末尾還有個「招降十要」。

李秀成啊李秀成,你是真降還是假降呢?

李秀成像

不過,在分析之前,小編先講一個小故事熱身。話說十幾年前吧,小編看過一本描寫抗日戰爭前後,知識分子參加革命小說。小說的名字已經記不清了,其中,有這樣一個角色,她是個年輕,單純的女大學生,在校期間與黨接觸十分密切。作為進步青年,她參加了黨組織的一次反日遊行,就在遊行時,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了。特務們要求她寫一封永遠不參加共產黨的聲明。她想,我騙騙敵人,等寫了這份聲明,敵人再放了我,我照樣和以前一樣。誰知,當她寫下聲明並被放出來之後,所有的革命夥伴都遠離了她。

所以說,在革命年代,被敵人俘虜,沒有真降假降,只有降與不降。因為革命就是要黑白分明,敵我分明,兩個陣營之間不允許一絲一毫的滲透。太平天國自民國就開始熱,但討論李秀成的「投降」問題,卻是始於文革。在這場革命運動中,把李秀成定義為投降者是絕對正確。為何我要用「絕對」這麼絕對的形容詞?因為文革的價值觀就是如此。

小人書插圖,李秀成就義

當戚本禹的以「李秀成為革命變節者」為中心思想的文章《評李秀成自述並同羅爾綱、梁岵廬、呂集義等先生商榷》發表在《歷史研究》上,立即在社會上引發了大討論。太史專家羅爾綱等人紛紛撰文,極力辯駁李秀成為「偽降」。殊不知,在革命時期,你偽降也不行啊!

這場論戰最後以太祖一句「白紙黑字,鐵證如山,忠王不終,不足為訓。」結束。然而,即使以革命年代的標準,太祖也只是說李秀成「不終」,即對他臨死前的表現而論,並不是「不忠」,即對他整個人生的否定,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

如今,戚本禹的文章被太史界所不齒,戚本人也成為過街老鼠,然而,他的文章能在文革時期引發大討論,恰恰證明了這個論點被當時很多人支持,並非只有太祖為首的少數人站在戚本禹這邊。只有勢均力敵才能引發討論,否則單方面的碾壓,根本討論不起來。

李秀成被俘

順便說一句,我開頭所說的那個女大學生最後的結局,她在同伴的排斥中又參加了一次反日遊行。在遊行中,她沖在了最前面,然後第一個倒在了敵人的機槍下,以死明志。在這裡,我只能說,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吧!

所以說,文革時期,降與不降其實已經不是歷史學範疇,而是政治宣傳學的範疇。被敵人俘虜後,只有一種姿態為革命時期的宣傳品所肯定,那就是怒斥曾國藩,然後高喊著「太平天國萬歲」的口號英勇就義。

下面,我就拋開政治宣傳,單純從歷史的角度談一談真降與偽降的問題。

李秀成像

不過,談之前,咱們要先確定兩件事。

第一:李秀成是個聰明人。

很多人一看到李秀成書法不佳,錯別字滿篇的《自述》,往往先入為主產生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再看完他自述里「迷迷而來」之類的軟話,這種感覺則會更加強烈。甚至專家中認為李秀成傻的也大有人在,在有些人筆下,李秀成連十以內的數都數不清,而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則是他被曾國藩輕易欺騙,從而寫下自述乞活。

事實上,放眼整個太平天國,象李秀成這樣,從小兵開始,最後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除了他,也就只有一個陳玉成。

第二:李秀成很明白自己被俘後的處境。

不要被「不識廬山真面目」、「旁觀者清」等詞語欺騙,李秀成與清軍交手十幾年,見識過無數被俘或投降後太平軍的下場,他完全明白等待自己的是什麼?

落到清軍手裡(請注意,這裡的修飾語是「清軍」,而不是曾國藩),你就是投降,人家也不受降啊!

小人書插圖,李秀成寫自述

一個與清軍交手十幾年,殺死無數清方將領、官員、士兵的「元兇」,被俘虜了,只要說一聲:我投降,就能保住性命,天下哪有那麼美的事兒?

要讓清軍受降,你得有值得受降的價值。一般來說,手下尚有一支軍隊的將領最容易做到這點。在1949年前夕,國軍這麼干就叫作起義。但即使起義,在晚清也要冒著被殺降的危險。

那麼,對於清朝,李秀成有什麼價值呢?

價值一:李秀成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清方可以用他來圍剿太平軍。

拜託,當時的清方已經培養出自己的將領了,用不著李秀成出馬。而且,太平天國的沒落已經成為大趨勢,清軍都開始裁員,又哪裡能輪得到他。

價值二: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有著巨大的威望,清方可以用他招降沒有投降的太平軍。

蘇州殺降後,的確有本已決定投降的太平軍將領改變了主意,但總的來說,投降已經成為大趨勢。以李秀成女婿蔡元隆為例,他不去投降殺降的李鴻章,轉而投降左宗棠就是了。

而且,上述李秀成的兩項價值即使被清方使用,又怎麼能夠保證他的忠誠度,李秀成會不會藉此機會再次造反?

所以說,被俘虜的李秀成對清方而言,已經沒有任何使用的價值,只有當眾殺掉,用兇殘的凌遲警示世人的價值了。在這種情況下,李秀成怎麼干也沒有用,別說寫自述,就算跪下叫爺爺人家清朝也不會留下他一條小命的。

小人書插圖,曾國藩勸降

一般來說,太平天國其他將領處於類似的境地,都不會慫,而是大義凜然慷慨赴死。比如石達開、陳玉成就是這種。李秀成本來也可以如此表現,事實上,他知道自己的死訊後,也是泰然自若,證明他從來也不缺乏面對死亡的勇氣。然而,這世間有比表現就義形象更重要的事情。他和他的太平天國都有著一線希望。正是這一線希望,他要牢牢抓住。

的確,李秀成對清朝沒有價值,但並不意味著他對某種狀態下的曾國藩沒有價值。如果曾國藩稱帝,那麼李秀成的價值對曾國藩而言將不可估量。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曾國藩起兵反清,就會和李秀成屬於同一陣營。如果這樣,他不但不會殺死李秀成,還會與之合作,對付共同的敵人清廷。所以,千萬不要被《李秀成自述》中的軟話蒙蔽,因為如果曾國藩真要造反,他和李秀成就是合作者的關係,擁有共同的利益。

寫到這裡,真降假降事實上都沒有,李秀成尋求的是合作。

曾國藩像

那麼,曾國藩會不會和李秀成合作呢?我想,假如李秀成處在曾國藩的位置上,他必然是不肯這麼乾的。不扯雲里霧裡的三綱五常,根本原因就在於曾國藩力量不足。

曾國藩只是湘軍之集大成者,說他是湘軍統帥,則遠遠談不上。曾國藩要造反,弟弟曾國荃都不一定跟他去。至於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等人那是更不用說了。曾國藩向稱帝的方向走一步,則是萬丈深淵,屍山血海,退一步則會被當時無數人尊崇為大帥,更會被現代雞湯界重磅打造,成為激勵無數有志青年的千古聖賢。

而且,曾國藩已經老了。他曾經給李秀成開過一張單子,詢問一些太平天國人的情況。其中,對清廷最關鍵、最緊迫的不應該是幼天王的下落嗎?但曾國藩一開始就問了秦日綱,之後又陸陸續續問了很多早已死去的,曾經與他交戰過的太平天國將領。這分明已經是一個老人的心態了,只有老人才會沉湎和追憶過往。

然而,儘管勸曾國藩造反困難重重,卻是李秀成被俘後的唯一生機,起碼比無論真投降還是假投降靠譜多了。以李秀成堅忍不拔的性格,即使只有一線希望,他也絕不放過。因此,在1864年酷暑的南京,李秀成忍住胳膊的傷痛,以一日幾千字的速度奮筆疾書,為這唯一的希望努力著。

在上面我說過,有一種說法是:曾國藩欺騙李秀成寫下了自述。其實,自佔領天京後,曾國藩非常忙,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欺騙一個俘虜。李秀成是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自願寫下的這份自述。

翻開這份自述,假如讀完全文,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呢?恐怕就是那段「朕之天兵多過與〈於〉水」了。我們對洪秀全的很多印象都是來自這篇自述。此時此刻,死去的洪秀全是沒有話語權的。李秀成作為手握重兵的權臣,誇大了自己與洪秀全的矛盾,目的就是為了引發曾國藩的共鳴,挑撥他與滿清的關係。李秀成的文章,是為勸曾國藩造反服務的。

我們看自述的最後一頁。「如知」是寫在最後一行最下面的,文字的間距也並不局促,證明後面應該還有頁數。後面的文字就是圖窮匕見,勸曾國藩造反的話語。然而,它們太「大逆不道」了,因而剛一誕生便被迅速銷毀,除了曾國藩,再沒有人見過它們的存在。

《李秀成自述》現存的最後一頁

曾國藩曾外孫女留下口碑:「李秀成勸文正公當皇帝,文正公不敢。」請注意,是「不敢」。可見,曾國藩並非沒有想過,但權衡利弊後,他放棄了這個做法。

我們在前面說過,李秀成很清楚自己的處境,而且也知道勸曾國藩造反希望渺茫。所以,他做出兩手準備,在自述的後面,他承認了太平天國的失敗,總結了太平天國的失誤,並為活著的太平軍找出了出路。這就是《天國十誤》和《招降十要》。

那麼,曾國藩懂不懂李秀成的用意呢?

自然是完全懂。高手之間的對決,自有高手之間的默契。低手如趙烈文曾國荃,別說參與,是看都看不懂的。曾國藩是個冷酷無情的政治動物,別說對敵人,關鍵時刻他對朋友都是鐵血無情的。而且依照清朝的法律,李秀成的處死方式是凌遲。然而,曾國藩下令免去了凌遲,處以砍頭之刑。正是李秀成面對死亡時的冷靜、權謀和堅忍不拔最終打動了曾國藩,讓他以這種方式向對手致以死亡時的敬意。

主要參考資料

《李秀成自述》

《趙烈文日記》

《羅爾綱全集10》

戚本禹:《1963年〈評李秀成自述〉一文引起的風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小驢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囯的愛麗絲漫遊奇境——一個美國人的奇遇

TAG:雁小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