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巨鹿之戰不僅僅是破釜沉舟那麼簡單

巨鹿之戰不僅僅是破釜沉舟那麼簡單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櫻時花吹雪

前篇所敘述的是秦軍攻入趙國以前的戰況,現在說下秦軍在攻入趙地以後的戰況:

王離所統領的長城軍主力從長城沿廣陽道南下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下了東垣並以這個交通極為便利之地,並以此地為南征的大本營。隨後沿黃河東進,威脅邯鄲,由南北兩面形成夾擊趙國首都信都之勢。王離所用的這個戰略,大致同於二十年前其祖父王翦滅趙所用的戰略。不過時過境遷,由於有齊國和燕國的支援,趙齊組成的兩國聯軍頑強作戰,王離軍的進攻似乎並不順利。由長城南下的秦軍與趙國軍隊相持於井陘關一帶,黃河以北的北部戰場,隨著燕國軍隊的加入秦軍與趙、齊、燕軍的戰事處於僵持拉鋸狀態,直到章邯軍北上僵局方才打開。

在章邯軍渡過黃河以後,對於糧道的暢通依舊非常的謹慎。所以在水師的使用上。章邯並沒有把所有水師部隊用來運糧而是一分為三。一部分運輸船用來運輸糧草,另一部戰船則負責保護這些運輸船,還有一部分戰船則沿河巡邏以防趙齊聯軍的水師偷襲後方糧道,從而被切斷補給,同時雖然也想用水師來切斷趙齊聯軍的補給,但是能用來做巡邏的船數量上已經不夠了,而且秦軍也並不擅長造船。最重要的是秦軍水師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把在黃河上的趙齊聯軍的水師部隊全部殲滅,可能章邯也急著攻略趙地,而對秦人來說水師的造價也比較昂貴,所以水師一直沒有大批量建造純攻擊型的戰船,再加上趙齊的水師也沒有殲滅秦軍水師的力量,因此才將大部分建造的船用來運輸自己的糧草。

而當大秦帝國的兩支主力部隊在肥鄉會師以後,兵力達40萬。隨後40萬秦軍大破趙國和齊國聯軍,乘勝攻陷了趙國的舊都邯鄲城。章邯下令將邯鄲城牆撤毀,將當地居民強行遷移到河內郡,杜絕他們再次據城反抗的可能。趙軍戰敗、邯鄲失守以後,趙國放棄了首都信都,舉國東遷,退入巨鹿城中,在這期間陳余退往了恆山郡南部,開始收攏援軍。巨鹿城中的趙王一方面依託齊國作長期堅守的準備,另一方面向各國緊急求援。針對當時的形勢,章邯和王離對秦軍的戰略做了新的調整部署。王離軍追擊趙齊聯軍進入巨鹿郡,將趙王君臣及趙齊聯軍主力圍困在巨鹿城中,並派大將蘇角圍城作攻堅破城的準備,涉間則率領騎兵部署在巨鹿城正北的平鄉縣開闊地帶防止諸侯聯軍從北面南下救援聯軍,自己則將指揮所設在了城東北的原趙武靈王和始皇帝曾經住過的行宮:沙丘,並修建了從沙丘到巨鹿城下的內甬道,章邯則在王離軍南面,城東清漳河中心地段的邱縣設立自己的前線大營,從南面確保王離軍的甬道的安全,同時為了確保敖倉的糧食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到巨鹿前線,則從清漳河沿岸的威縣修建了從威縣到沙丘的外甬道。然後將自己的後勤基地也設在了棘原,因為棘原的地理位置使得糧草補給容易。

現在具體說下棘原以及從棘原到威縣的運糧路線:河北之地本來就短於農耕,所以後勤暢通尤為重要。而棘原卻靠近敖倉和滑縣這兩個大秦帝國最大的糧倉,並且可以在滑縣建立水師基地,這樣不僅可以保障通往敖倉的水路上的運輸安全,還可以在滑縣獲得來自東郡的補給,同時滑縣北面的館陶因為可以通過衛河來連接兩地,所以還可以在館陶這個比較中心的地點再建立一個水師基地建造戰船,這樣敖倉和滑縣兩個方向的運輸船就可以在有戰船保護的前提下一起運輸糧草。如果對諸侯國的殲滅戰演變成持久戰的話,那最少也不能在糧草補給上輸給諸侯國聯軍,所以選擇了棘原這個最靠近糧倉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後方大本營。但是這需要大量的水師來運輸糧草。因為從棘原到巨鹿補給線只有走漳河水路最快,這樣章邯的運糧部隊的行進路線就是:從敖倉到滑縣走黃河水陸到達棘原,然後從棘原出發,經洹水,入衛河,沿衛河北上至館陶,隨後進入衛漳河,最後從衛漳河到清漳河,在清漳河分段的威縣建立港口並修建外甬道,通過外甬道將送糧至巨鹿城東北沙丘的王離軍指揮所。王離則修建內甬道將糧草送至巨鹿城下。

這樣做看似方便,但章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運糧部隊必須要由大量的運輸船來完成而且還需要更大量的戰船來保護,從洹水到漳河的整條補給線,就算用船運輸線也過長,這樣一來不僅需要水師部隊,而且其水師部隊還需要很強的戰鬥力,所以章邯才會在館陶建造了水師基地建造戰船,但這樣一來館陶就必須要有重兵把守,這也是巨鹿之戰秦軍最終戰敗的不可忽略的原因。

以上就是秦軍攻入趙地後,巨鹿之戰前秦與諸侯國的戰況,而下文要說的就是楚軍參戰以後的戰況了。

其實在楚軍參戰前,楚國的戰鬥力已經大減。在之前的臨濟之戰,超過20萬諸侯聯軍基本全軍覆沒,魏國和齊國更是連國君都一起陪葬了。所以之後的抗秦主力成了楚國,之後的日子裡從東阿到定陶秦楚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楚軍的傷亡遠大於秦軍。因為戰敗的秦軍都是地方軍,而章邯的主力軍在定陶一戰滅了項梁的10萬楚軍。而這些楚軍幾乎都是江東軍的精銳。

這樣一來,剩餘的楚軍主要分為2部分:

1。項羽軍,項羽軍主要是由江東軍構成,而江東軍也分為了項梁的主力軍與項羽的偏軍。(偏軍還摻雜著水師部隊)本來項羽的本部軍隊就不在定陶,再加上之後新練軍隊和項梁兵敗之後殘存部隊的大概在3萬左右,然後,呂臣的起義軍(呂臣此人本跟隨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兵敗之後投奔了楚國)因是「游軍」沒有糧草根基。所以軍權最終被迫交給了宋義。兵力也在2萬左右。還有就是楚懷王的「近衛軍」和臨時招募的「百越軍」(這幾支軍隊後文會有詳述)而幾支軍隊也成了巨鹿之戰的主力。

2。劉邦軍,高祖皇帝此時還只是個義軍統領。起兵已經有些年月了,再加上一大群能力出眾的文臣武將長久輔佐,兵力比項羽本部的江東軍只多不少,應該也在5萬左右。

當收到求援信的時候,楚懷王立即派出宋義與劉邦作為援軍救援,宋義與項羽一路但由宋義挂帥,2支軍隊,走的是2條路:

宋義與項羽所率領的楚軍由彭城出發,北上,經過沛縣,胡陵,亢父,抵達安陽。 而這條路線就是要刻意避開秦軍控制區,這個秦軍控制區就是「東郡」, 章邯先克臨濟(今封丘縣西平街村),再戰慄,又戰東阿,後退守濮陽,最後擊殺項梁於定陶,皆是在東郡南部與東南部地區作戰,背後依託的就是仍在秦帝國控制下的東郡。

劉邦所率領的楚軍走的是:西進崤山,沿著丹水北上,攻武關,然後直插咸陽。應該說劉邦的進兵路線雖是在秦帝國的控制區但畢竟秦帝國的主力大多已經外調所以劉邦既避開了秦軍的主力,又能直插咸陽,這也是為什麼日後劉邦能先項羽進咸陽的原因。

宋義與項羽所率領的這一路軍向北行進至距離巨鹿城還有一百多公里的安陽時,居然選擇了暫停前進!想要坐等秦趙惡鬥完畢有了一個明確的結果之後,再揮師衝上去滅了秦的主力!不能說宋義的策略不對,但問題是如果秦軍在巨鹿圍殲了趙國的有生力量,那麼秦帝國勢必將再一次成功演繹戰國時期各個擊破各諸侯的戰略路線!一息尚存的齊國、燕國也看透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在接到了趙國的求援信息之後,也義無反顧地派出了國內所剩的全部軍隊趕往了巨鹿,但是他們的做法卻與宋義如出一轍。就在駐紮在巨鹿外圍,安營紮寨,遠遠的作壁上觀,隔岸觀火。

楚軍在安陽一停就是46日,不再前進,引起項羽的不滿。其實安陽這個地點,在戰國時期為陸地,西為大野澤,東為梁山,汶水和濟水在此交匯,宋義在此屯駐,進可北上黃河,退可撤退至彭城,西連魏國(此時魏國已滅,但可從魏地直插函谷關),東連齊國,可以看出,宋義確實很有想法。可惜項羽不這麼認為。

項羽認為應該與趙國裡應外合擊破秦軍,所以催促宋義進兵。宋義卻主張讓秦趙互斗至兩敗俱傷時再乘漁人之利,並且還辱罵項羽「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宋義還派遣其子宋襄到齊國去當相國,並送子一直送到無鹽,飲酒大會賓客。當時天寒大雨,士卒饑寒交迫。項羽盛怒之下斬殺宋義,並聲稱宋義私通齊國意圖謀反,自己奉楚王密令殺之。諸將無不畏懼服從項羽,並尊奉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又派人追殺宋義之子宋襄,在齊國境內追上並殺了他。隨後項羽命楚將桓楚將情況報告懷王,懷王承認既成事實,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這樣一來本來分為兩部分的楚軍終於只有一個統帥了。而項羽之所以要殺宋義其意願也是要在巨鹿一戰就殲滅秦軍所有的有生力量。不然就算攻下咸陽,章邯與王離的軍隊只要回師咸陽,到時候還是要與其決戰,而與其在秦地決戰不如在趙地決戰。

但在這裡要說下楚懷王,其實楚懷王是個很有能力的君王,特別是他訓練的禁衛軍,這裡要重點說下。當初項梁在盱眙發現楚懷王的時候,它只是個牧羊的,但是不要忽略牧羊人這個職業,首先這個職業所需要的是個很大的地盤--大草地,這樣才能牧羊,而楚懷王以貴族的身份牧羊那其牧羊的數量應該不會少。事實上當項梁發現他的時候,他牧的羊居然夠讓項梁用來充做軍糧。由此看來其牧羊數量不是一般的多,而羊的數量越多那草地也就越大。那請問大草地除了牧羊還能用來幹啥?

答案是牧馬--也就是養戰馬。但考慮到楚懷王從當上楚王到巨鹿之戰不過短短几年,其培養出來的騎兵數量應該不會很多,但也應該不會少於1萬,但在項羽這樣級別的軍事家手上,1萬騎兵應該都用了。而項羽所統領的江東軍本來就很缺騎兵,所以項羽一定要殺了宋義,這樣才能得到軍權,從而得到這支騎兵部隊。

然後根據軍師範增的建議先打北面的王離,再打南面的章邯。范增的設想是,首先殲滅秦軍的水師然後將長城軍壓縮至巨鹿城東清漳河邊的狹小範圍,然後楚軍由南往北,諸侯聯軍則由北往南一起包圍王離軍。但需要先解決三個問題:

1.要安全到達巨鹿城下。那得先渡河,而要先渡河就必須要有水師。

2.將王離軍與章邯軍分開。此時章邯軍在平鄉,王離軍在巨鹿城下兩軍不過半日路程,想要將他們分開,最少也要將兩軍分開3日路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進攻章邯的南面大本營:棘原,迫使章邯前線的軍隊從巨鹿城下回防至棘原。然後楚軍去偷襲沙丘的內甬道,因為那裡既屯放著秦軍的糧草同時也是秦軍的前線指揮所。這很難,因為項羽的楚軍此時還在安陽離巨鹿還很遠,而且楚軍的戰鬥力能打的贏大秦帝國的長城軍嗎?

3.號召力:說服巨鹿城北的諸侯聯軍聽項羽的,一起包圍王離。這更難,因為此時的項羽年僅26歲,根本就是個「無名小卒」。

那項羽是怎麼解決這三個問題的呢?

拿到指揮權後的項羽繼續北上行軍到黃河岸邊平原津以後,與齊國援軍匯合但是項羽並沒有急於渡河,因為缺少船,好在造船對地處江淮的楚人來說要比別的國家容易的多,但是在黃河上有著巡邏的秦軍水師。而只要秦軍水師在,那是不會讓楚軍悠閑的造船的。雖然黃河上還有齊軍的水師,但是這時候楚軍得水師還在建造中而齊國得水師部隊也僅僅是運輸隊,所以此時都非常弱小。反觀秦軍有著非常龐大的水師部隊,而且船的數量比楚齊水師要多的多(但是大量的船都被用來從全國各地運送糧草)所以項羽必需先造船。造船的同時項羽派出了騎兵部隊從魏國境內繞道攻擊滑縣。領兵的正是大將蒲將軍。隨蒲將軍一同出發的還有剛剛趕來的齊軍水師,準備水陸一起攻擊秦軍的重要港口。

根本料不到楚軍的第一個攻擊目標是滑縣的章邯毫無任何準備。被楚軍的騎兵河齊國的水師打的措手不及,不僅丟了重要港口,港口內的船隊基本被殲滅。更重要的是滑縣如果落入楚軍之手,那麼黃河以北秦軍與黃河以南的地區在東面的東郡聯繫就被切斷了,而整個趙地的秦軍來自東面的補給線也就被切斷了。只能依靠來自西面國都咸陽和敖倉的補給線來維持戰爭所需。

所以秦軍一定要奪回滑縣,章邯迫於滑縣以東地區無船可調的局面也只能往更西面調集船隻,甚至連防守敖倉的水師部隊也調了過來,而領兵去奪回滑縣的正是大將司馬欣,但是此時的楚軍騎兵部隊和齊國水師已經直接退回了平原津,因為聯軍的目標很明顯就是殲滅秦軍的水師好讓趙地的秦軍缺少來自東面的補給。所以當秦軍水師到達滑縣以後早就沒了聯軍早就沒了身影。最後章邯能做的就只是把新集結起來的水師重新放在滑縣港口內繼續當運輸部隊。但這個時候卻傳來了自己的大後方——棘原北面的漳河上發現楚軍的消息。

其實項羽的作戰意圖就是要將王離與章邯分開,而要將兩人分開就必須攻打章邯的大後方——棘原。因為只有攻打這個地方才有可能引在邱縣的章邯回救。而要攻打棘原就必須先殲滅章邯在漳河上的水師,但秦軍水師是由數量龐大的戰船組成,只不過要維持從東西兩面的漫長補給線補給線其戰船數量過於分散,且防守滑縣的陸上部隊根本想不到有人會來偷襲這裡,所以楚軍在偷襲滑縣得手以後秦軍的水師的戰船已經被殲滅大部,剩餘的還需要繼續運輸糧草,這樣一來為楚軍有了建造水師戰船創造了時間,有了水師以後立刻渡過黃河然後沿著黃河進入了衛河流域選擇了館陶作為第二個攻擊點,因為館陶也有著秦軍的水師基地。而章邯也還是沒有預料到楚軍的第二個攻擊點居然是館陶。攻下館陶的水師建造基地後,項羽的楚軍俘獲了大量的戰船。之後楚軍再乘坐戰船沿著館陶境內的漳河南下準備渡過漳河南岸登陸攻打章邯的後方大本營--棘原。而棘原的得失關乎全局,因為這個時候東面滑縣的補給線還沒修復要是大後方棘原再丟了那40萬秦軍不僅退路被切斷更將陷入斷糧的境地。所以這個時候章邯只能率領全軍南下回防棘原,而項羽等的就是章邯的回防棘原。

當章邯中計率領大軍回防以後20萬秦軍出現再了漳河北岸的時候,項羽全軍立刻沿衛河北上撤回了館陶。然後沿著衛河進入了衛漳河,沿著衛漳河到達衛漳河與清漳河交接地:邱縣。到了邱縣之後楚軍終於進入了巨鹿的外圍陣地。

楚軍攻佔了邱縣以後,又派出了蒲將軍的騎兵和英布吳苪率領的百越軍沿著清漳河北上去攻打重要港口威縣,而之所以在這時候攻打威縣,是因為威縣不僅是個重要港口還有著甬道,此甬道從威縣連接著王離軍的大本營:沙丘。

那麼百越軍從何而來呢?讓我們回到公元前219年,這一年,秦將屠睢領五十萬大軍出征百越。分為五軍,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一開始時,秦軍以通過艱苦的戰鬥,打敗了這些原始部族,殺死了首領「西嘔君譯吁宋」。但是,百越人都躲入了叢林中,寧可與禽獸為伍,也決不投降,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最後百越人利用夜襲,竟使得秦軍遭到慘敗。

由此可見,百越人擅長山地坑道戰,尤其是夜戰。作戰意志堅決持久,而且有著豐富的同秦軍作戰經驗,英布和吳苪統領的兩萬士卒,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支由百越人組成的山地特種部隊。而從威縣到巨鹿的甬道地處漳河沿線,其地多為叢林山地,這給了百越軍很大的發揮空間,當這支部隊來到了甬道附近的時候,等於是進入到類似南方家鄉的森林沼澤地帶後,他們所擅長的叢林戰術技能得到了充分施展,而王離所部的秦軍長年在長城作戰,顯然不適應這種打法,當年以屠睢五十萬之盛,尚且遭到慘敗,更何況現在的沿著漫長的甬道所布放的少量秦軍呢?

秦軍這邊當章邯中計,主力離開前線去了棘原後,王離單靠自己的長城軍已經不可能單獨攻下巨鹿城更不可能單獨對面對諸侯聯軍。能做的只是加強防守,好在這個時候長城軍的戰鬥力還很強,因為長城軍的騎兵是大秦帝國的最強騎兵部隊。所以王離面對章邯不在而諸侯聯軍則集結在巨鹿城北的情況下將所有的騎兵都放在了甬道北面,防止聯軍從正面硬攻,而甬道這邊由於地處大營南面的邱縣本來由章邯的大軍在,所以大量的步兵要用來包圍巨鹿城,所以只有少量的秦軍防守,但他沒想到的是項羽的楚軍居然出現在了甬道的南面,而且還是騎兵和擅長夜戰的百越軍。

襲擾甬道的作用,以前並沒有受到諸侯聯軍的重視,或者說諸侯聯軍就算意識到了也根本無從下手,因為王離的甬道在大本營南側,諸侯聯軍在北,這樣的地理位置直接關係到了後面戰役的成敗,章邯和王離相隔不遠,又是成犄角態勢,如果進攻王離,章邯必定會來解救,進攻章邯,王離也會來救。所以必須設法將兩者分開,然後才有可能各個擊破。但是秦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強悍了,就算沒有了章邯但要單獨對抗王離的長城軍,項羽依然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項羽想用偷襲甬道的戰術再切斷王離補給,好在王離兵力過於分散,威縣甬道並沒有多少秦軍駐守而楚軍方面則由蒲將軍率領的騎兵以及英布吳苪率領的百越軍在連續數天白天黑夜的輪番攻擊下,終於在甬道東處的漳河邊撕開了缺口,隨後百越軍在缺口處引清漳河之水,淹沒了甬道。此時一直作壁上觀的諸侯聯軍終於開始動了。

那諸侯聯軍在項羽到達以前在幹什麼呢?其實聯軍也不是所有人都在作壁上觀,至少有一個人採取過行動,這個人就是陳余。在楚軍參戰前,陳余在張耳的催促下,派張魘和陳澤帶領五千人,由北往南穿過大野澤然後沿著東面清漳河邊叢林嘗試著向沙丘的秦軍指揮所進攻,結果不出意外的全軍覆沒。此時的諸侯聯軍士氣低落畏戰不前,又不甘心巨鹿淪陷,就在這個時候項羽率楚軍進抵到了清河邊,而蒲將軍不直接去進攻巨鹿城下的秦軍,很可能是吸取了張魘、陳澤的教訓,改為從秦軍的薄弱處下手,徹底打亂了秦軍的部署,所以由此來看,張魘、陳澤的犧牲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的努力為後面的聯軍行動指出了方向。當時的王離在面對巨鹿城北諸侯聯軍的時候將自己最精銳的騎兵調去了巨鹿城北面。因為巨鹿的東面和南面是清漳河,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諸侯聯軍的進兵路線只有一條路就是由北往南攻。面對這樣的局勢王離將不得不把自己最精銳的長城軍的騎兵部隊以及大部份兵力放在巨鹿城北面,使諸侯聯軍不敢妄動。

而用計謀調走章邯,攻下威縣的外甬道切斷王離的補給,扭轉了整個戰局的走向,項羽的楚軍成為了巨鹿之戰的轉折點,為聯軍取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時陳余立刻面見了項羽,而且同時面見項羽的還有齊軍在趙地的統帥田都,諸侯聯軍終於準備一起圍攻王離,項羽也終於成為了此次戰役乃至到秦王朝滅亡為止的諸侯聯軍統帥。所以,項羽對二人下達了命令,聯軍南下和楚軍一起包圍王離,齊軍守住威縣,特別是齊軍水師一定要守住清漳河堵住王離軍東面清漳河的退路,到了這個時候,項羽才終於命令士氣高昂的楚軍全軍沿清漳河北上至營鄉,然後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王離的指揮所:沙丘。因為雖然從威縣到沙丘的外甬道被攻破,但從沙丘到巨鹿城下的內甬道還在,裡面還有足夠其支撐到章邯回救的大量存糧。

如果這個時候再從兵力上來看是的話,巨鹿城中的兵民總和大概在5萬左右,城北的陳余援軍在與張耳的兒子張敖代地的援軍匯合後兵力已經達到了10萬,再加上6萬楚軍以及更北面的燕齊聯軍5萬聯軍的總兵力完全超過了王離軍,但在地理位置上楚軍在王離的南面,聯軍在王離的北面,聯軍如果由北往南進攻就要面對長城軍的騎兵部隊以及大部份兵力,所以此時的聯軍雖然在兵力上可以包圍王離,但面對長城軍的強悍戰鬥力仍然不敢妄動,而不敢妄動的理由還有一個就是內甬道里的存糧。但如果楚軍可以摧毀內甬道迫使長城軍在巨鹿城北的部隊回救了大本營沙丘的話,聯軍就可以南下了。王離其實也明白著個道理,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王離只有下令光靠原本駐守死守沙丘的軍隊死守沙丘的內甬道。

而項羽也明白楚軍雖然攻下了威縣的甬道,可憑長城軍的作戰能力一旦支撐到南面的章邯援軍的回救的話,那麼楚軍就會遭到秦軍的反包圍。因此此楚軍想要贏不僅要快而且要狠,所以項羽才只留了3天糧食,此時戰場上只見楚軍無不一以當十,經過3天9次的猛攻,終於攻破了沙丘連接巨鹿城的內甬道。在沙丘的王離終於下令派出了剩餘長城軍的所有兵力投入戰鬥,回救沙丘,之前被調離的章邯發現自己中計後則立刻北上救援王離此時已經趕回了邱縣準備和王離一起反包圍項羽,但巨鹿城北的諸侯聯軍看到長城軍騎兵部隊回救沙丘後,終於對王離軍發動了全線總攻,巨鹿城中剩餘的聯軍從西,城北救援的聯軍從北,齊軍水師從東,與王離軍激戰的楚軍在南,一起包圍了王離的長城軍。這樣一來此時的戰局非常的微妙,但是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王離的長城軍後勤補給全斷了。而楚軍卻從東西兩面與聯軍匯合了,匯合了以後就不用擔心糧草補給的問題。這樣一來勝負就很明顯了。就看項羽的楚軍和王離的秦軍,哪方能堅持下去了。

秦軍的作戰特點是高度依賴後勤支援,一旦斷絕後勤補給,戰鬥力就會急劇下降,楚軍和諸侯聯軍則充分利用了巨鹿的地形對王離完成了包圍,這使得王離只有往南突圍,但是要突破項羽的防線,這很難,為什麼呢?因為項羽的楚軍有補給,有了補給在軍心和士氣上就可以越戰越強,而王離的長城軍卻沒有補給只能越戰越弱,因此王離的長城軍徹底成了「孤軍」除了等待章邯的援軍以外已經不可能再突圍了。但是斷糧了的長城軍為了突圍與章邯匯合,依然在王離與大將蘇角的率領下向南面的項羽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衝鋒,雖然結果都戰死,但所幸大部份的騎兵部隊在突圍時由於有章邯的接應所以突圍了出來,但是剩餘殿後步兵卻隨著聯軍包圍圈的縮小做完最後的垂死掙扎後也徹底全軍覆沒,大量的戰敗的秦軍因為不願意投降都選擇了自殺,其中包括了大將渉間。在這期間諸侯聯軍也發生了斷糧的問題。但並不是因為諸侯軍比長城軍更耐飢餓,也不是諸侯軍就比秦軍鬥志更旺盛,而是因為長城軍孤軍深入,一旦斷糧,就是真的斷糧了,二十萬大軍馬上就開始絕食了,幾天下來就會完全喪失戰鬥力,而諸侯軍因為有民眾和當地政權的支持,再困難或多或少也會得到些補給,這隻能算是缺糧,條件雖然艱苦但起碼還能堅持,而且因為有齊國水師部隊在,還可以渡過清漳河去尋求齊地軍民的接濟。

到王離的長城軍被擊敗為止,巨鹿之戰第一階段結束了,項羽與諸侯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決定繼續追擊章邯,由此展開了巨鹿之戰的第二階段戰役:棘原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此篡位之法是他首創,無意中還教了個好學生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