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旬老人把自個兒家變成了「展覽館」

七旬老人把自個兒家變成了「展覽館」

原標題:七旬老人把自個兒家變成了「展覽館」



鄉親們紛紛來到賈明昌老家小院參觀。

一本本泛黃殘缺的書冊,一份份塵封已久的檔案,在它們已被歲月風雨侵蝕的文字里,卻封存著一段悲壯的抗戰歷史。在安陽縣馬家鄉賈家村,77歲老人賈明昌用17年時間保存和收集了大量與抗戰有關的書籍和資料。前不久,他又自費在老家小院裡布置了一場紅色文化宣傳展,希望更多的人透過它了解那段歷史。記者來到賈老的小院,探訪他與抗戰的故事。


受父輩影響 他悉心研究和收集抗戰資料


賈明昌出生在安陽縣馬家鄉,他的父親賈尚吉和叔叔賈尚聚都曾參加過地方武裝抗擊日軍的侵略。


「小時候,父親經常給我講述抗戰的故事。」受父輩影響,年輕時的賈明昌就一直關注抗戰信息。自2001年從鶴壁退休後,他更是將全部精力用在了收集和整理抗戰書籍和資料上。

「他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就是整理抗戰資料。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但是只要是複印抗戰材料、買抗戰書,他就不會嫌錢花得多!」賈明昌的妻子王瑞雲感慨,17年來,賈明昌總是沒日沒夜研究這些資料,像著了迷般。每到動情處,他還會情不自禁地哼起抗戰歌曲,抒發情懷。


「只要是涉及有關抗戰的內容,我都覺得有價值,都會買回來。」賈明昌自豪地說,他鶴壁的家中有近1000本抗戰書籍,這些書都是他平時從書攤兒、廢品收購站里收集來的,全家都非常支持他。


義無反顧 他曾向紀念館捐出7本抗戰史料


老人珍藏的舊書不少,除了父親留給他的音樂教材、叔叔賈尚聚於1942年寫的一本日記外,他還保存有20世紀的委任狀、私塾里教課用的《三字經》《紀念白求恩》等書籍。


「這就是《音樂》小冊子和當時叔叔寫下的日記,我珍藏了60多年。」他指著牆上一張介紹該內容的版面激動地說:「這本《音樂》小冊子是1940年由安陽鄉師附小的老師在學校里裝訂的,教材為36開大小,橫長豎短,共56頁,線裝有殘缺,教材里全部是抗日戰爭時期彙編的歌曲。那時候,這些歌曲在師生間廣為傳唱,他們用這種方式,控訴著日寇的滔天罪行!」

賈明昌父親賈尚吉是一名赤腳醫生。1937年7月,日本軍隊侵佔安陽,安陽人民挺身而起,各界人士都加入到抗日的隊伍中。當時的安陽鄉師附小辦學條件十分困難,學校的老師就自刻木板,用麻紙印刷,這本音樂教材就是在那樣的形勢下產生的。教材裡面收錄了《抗敵歌》《打回老家去》《保衛盧溝橋》《九·一八》等多首抗日歌曲。


「父親生前交給我時,小冊子已殘損不堪。」賈明昌說,他用了近一年將其修補整理。在收集資料之餘,賈老一直在尋找分享給他人抗戰故事的機會和方式。2009年,經一位朋友的建議,賈老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向各大紀念館寫信、郵寄資料,將這些收藏的大量珍貴孤本抗戰書籍、資料捐獻給各地抗戰紀念館。


「白求恩遺著《戰傷治療技術》捐給了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收藏,魯西南的抗戰書《戰傷療法》捐給了魯西南戰役紀念館收藏,晉冀魯豫衛生部翻印的《急救學》捐給了晉冀魯豫烈士紀念館……」賈老說,截至目前,他一共向全國各地紀念館捐出了7本抗戰史料。


自費籌辦 打造抗戰展覽室


在賈明昌老家的小院內,貼著20多幅有關抗戰資料的版面。賈老還特意將資料進行了歸類整理,以「革命文獻類」、「歷史文獻類」、「醫學文獻類」、「人物徵集類」展現給前來參觀的鄉親。

「不來賈大爺家裡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村裡、鄉里發生了這麼多事,出了這麼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前來參觀的賈家村村民史翠利告訴記者,賈老的展覽雖然不華麗,版面看起來也有點簡陋,但是從中了解了不少家鄉的抗戰歷史,十分珍貴。


「自己保存的資料再多,還不如拿出來分享給更多的人,這樣才更有意義。讓家鄉的孩子們知道那段歷史,這也是我的願望!」賈明昌坦言,他為這個展覽已經籌備多年。他還將帶著這20多幅抗戰資料版面,到雪花洞文物保護所,給前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人分享更多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金沖及:三大戰略決戰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