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之洞與載灃爭論 事後感嘆:沒想到聽見這種亡國之言

張之洞與載灃爭論 事後感嘆:沒想到聽見這種亡國之言

原標題:張之洞與載灃爭論 事後感嘆:沒想到聽見這種亡國之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病重,臨終前召見軍機大臣張之洞託孤定策,交代後事。經歷了戊戌政變、己亥建儲、庚子國變數起事件,光緒已對慈禧恨之入骨,因而慈禧準備在自己死前廢黜光緒,另立新君。


在新君的人選上,慈禧屬意醇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張之洞和世續等人擔心幼主登基,隆裕會繼續垂簾聽政,於是建議慈禧不如直接立載灃為皇帝。

對此,慈禧回答道,「卿言誠是,然不為穆宗(同治)立後,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兩無所憾也。」



慈禧口稱如此安排是「公義、私情兩無所憾」,而實際上,完全出於她一人的私心。慈禧擔心自己死後光緒重新掌權,會對自己報復清算,讓自己遺臭萬年。因此,慈禧在光緒在世時,便已經確定好了未來的繼任者。而正值壯年的光緒帝在慈禧臨死前一天被毒殺,可以說慈禧也是脫不了干係。


若慈禧真的是為國家著想,那至少應該選擇一個有才能的人來秉持國政,而非如載灃等才具欠缺的人。連載灃的弟弟載濤都評價他道,「(載灃)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

而正如載濤後來所評價的,載灃就任監國之後,一味任用滿族親貴,排擠漢人官僚。在處理政務時,也是目光短淺,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一位成熟政治家應有的格局和胸襟。



張之洞作為慈禧生前最為倚重的漢族大臣,就遭到了載灃的打擊和排擠。


在宣統元年(1909年),載灃大肆任用親族,讓自己兩個年幼的親弟弟執掌軍事大權,載洵任籌辦海軍大臣,載濤管理軍咨處事務。


張之洞見此,便對載灃說,「此國家重政,應於通國督撫大員中,選知兵者任其事。洵、濤年幼無識,何可以機要為兒戲?」

面對張之洞的諍言,載灃不僅不虛心接納,反而趾高氣揚地說,「無關汝事!(不關你事!)」張之洞聞言感嘆,「君臣末世自乖離」,大清氣數恐已將耗盡。



同樣發生在宣統元年(1909年),載灃想撤去呂海寰督辦津浦鐵路大臣的職務,讓徐世昌接任。此時張之洞已經重病在身,但聽聞此議後,認為萬不可行,於是帶病入宮勸諫載灃。


載灃聽了張之洞的陳述後,不以為然道,這是直隸紳士們的意思。張之洞辯解道,紳士的利益和普通民眾的利益是不同的,此舉為了紳士的利益損害民眾,恐怕會激起民變。


載灃仍不知錯,反而大聲對張之洞說,「有兵在。」

話說到這個地步,張之洞也不再辯解,只是恭恭敬敬地退出內廷,見左右沒有別人後,向隨從嘆息道,「不意聞此亡國之言。」


由於意識到載灃顢頇,不可輔佐,加上張之洞本人年老體衰,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的變化,他深深地感嘆大清已經積重難返,失去了再次中興的希望。在這之後不久,張之洞便因病去世。2年後,正如張之洞所預言,載灃倚仗著「有兵在」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但正是由於他過於高估自己手中的兵力,忽視了民眾的訴求,導致反清勢力如野火一般生長。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便迅速推翻了這個外強中乾的大清王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吳汝綸出訪日本 談及兒子專業 日本人聽後哈哈大笑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