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現在美院的學生模仿能力很強,但獨立思維很差!

現在美院的學生模仿能力很強,但獨立思維很差!

吳冠中曾講過一個故事:蔣南翔任教育部長時,在人民大會堂對高校教師作過一個報告,其間談到:「給我足夠的條件,我敢於承諾培養出50個傑出的科學家,但我不敢保證培養出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可見,一個藝術家產生的艱難,同時也告知了藝術家的培養不在於技能的灌輸和堆積,也不在於靠系統的教育工程。

回顧近60年來的美術教育,我們會發現,在前30年,院校的油畫教育自從引進了前蘇聯的現實主義美術教學體系,繪畫在外在形式真實再現方面的造型技術得到了大幅提高,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形成了標準化的模式。然而,美術教學和創作的目的是強調為政治服務,它成為了思想宣傳的工具,並把掌握這種技能等同於掌握了「鬥爭的武器」,使得人們在若干年後審視那個時期的作品感覺是千人一面,內容形式大同小異,缺少視覺美感和藝術的個性表現。同時代的中國畫教育也引進了這樣的寫實理論和技術。如畫人物畫,那個時代學生的繪畫訓練,天南地北都是一種腔調。現在翻閱他們那個時代的創作,如果遮住簽名,就無法分辨誰是誰畫的。

當世界美術已進入了豐富多元的現代視覺美學實踐的時代,我們的美術教學還停留在人家數百年前的美學價值和思維邏輯中。所以,中國的美術教育培養的是美術工作者,而不是藝術家,雖然其中後來有點建樹者也是鳳毛麟角。

標準化的美術技術教學和工具化的價值觀認識,也影響了後30年的美術教育,所不同的是後30年來的外部政治環境越來開放,從思想到行為越來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與世界的交流幾乎也沒有了障礙。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的學會了反向思考,但是已經模式化的技術也已難以更改,他們和前輩接受的美術教育是一致的,而美術功能卻由原來的「宣傳歌頌的工具」變成了「批判調侃的工具」。如描寫國人「傻、大、呆」的所謂「當代」作品應運而生,追求作品的主題意義、社會意義或政治意義等落後的美術認識觀念沒有根本改變,形成了另一種概念化、觀念化的政治面具。

可能是受這些年來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某些美術作品在市場上高價成交,使得很多學生蜂擁報考美術院校,一些重點美術院校每年遭遇報考人數達數萬人,生源長期爆滿。問題是這些學生,往往在高中時期的文化成績,估計考入綜合性大學無望,而臨時拿起畫筆參加美術培訓,去報考文化成績相對要求低的美術院校。在短期內的培訓就是針對考試項目——石膏素描寫生和色彩寫生等科目。如培訓老師教學生畫一個蘋果,可能就會告訴他們亮部是什麼顏色,暗部是什麼顏色,中間調子是什麼顏色,這樣每個學生就跟機器一樣,不用看也能畫出標準的蘋果,但並不懂為何要這樣畫。於是,院校收進了這些「偽興趣」、「偽水平」的藝考生。

現在院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模仿能力很強,但獨立思維很差。看到市場上「大頭」作品好賣,學生們也畫「大頭」,別人畫的人物是「傻、大、呆」,那我就畫「丑、惡、怪」,而不懂得從藝術表現和語言本體上去創新、去突破;看到一些工筆彩墨畫在市場上賣出高價,學生們也學著創作那些筆墨呆板而毫無藝術生氣和情感滲入的偽藝術作品,匠氣十足而了無新意和藝術情趣。

不是經常有人感嘆美術學院培養不出藝術家嗎?我認為,專業院校的標準化藝術教育是培養不出真正藝術人才的根源。畢業的學生只能夠滿足一些社會美術功能方面的基本需要。要培養真正的藝術家,並不是灌輸一門或多門專業技能,關鍵是培養學生藝術的「慧眼」和對事物的分析思維能力,也是對人格和思維方式的培育,其它更多的還要靠學生自身的文化內涵和社會修鍊。

很多院校強調對學生的技術訓練,在思想感情表現的引導卻差得很遠。藝術是一門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相結合的個性化人文學科,藝術更是天才的事業。天才也不是僅僅靠專業院校能培養出來的,現實的藝術教育還往往會扼殺天才,而美術院校培養學生也不能保證個個學生一定會是藝術家。藝術貴在創造,藝術教育重在啟發,藝術院校的教育功能就是為學生埋下日後成為藝術家的種子。

吳冠中先生曾說「培養慧眼」遠遠比「訓練巧手」更重要。所以,藝術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對生活、對自然、對社會的不同感悟,多一點個性化的因才施教和創新精神的探索,學生畢業後成為藝術家的可能也就會多一點。(原標題:提高藝術教育的綜合素質)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