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許森:講好「家門口」的中國故事

許森:講好「家門口」的中國故事

前些日子,《環球時報》刊登題為《國家語言能力亟待提升》的評論文章,稱中國雖是英語學習大國,但卻是一個語言能力小國,英語熟練度排名在亞洲處於倒數。這令筆者聯想起與外國外軍朋友工作、交流的經歷:我們有許多優秀的中國故事,卻沒能對外講好,實在令人遺憾。

我們現在似乎存在一種誤區,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就要「送貨上門」,到別人家裡去「講」。而對來到中國的外國客人,我們卻沒有很好「抓住」他們,這是資源的浪費和傳播的缺失。據有關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達1.38億人次。對這些「走進家門」的客人,如何介紹好中國、講好中國故事,顯得尤為必要。但我們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博物館、人文古迹景觀、紅色旅遊景點的外文介紹過於簡單,錯誤太多,有的重要景點甚至沒有外文介紹,更談不上符合外國朋友語言特點、接受習慣的介紹。

第二,外語導遊數量較少,水平良莠不齊,有的解說詞為了娛樂遊客,對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沒有嚴格的考評,而是爆料、傳說、揭秘摻雜其中,漏洞百出。對外國朋友提出的稍複雜的問題,無法解答或解答錯誤。這樣不僅讓乘興而來的客人敗興而歸,而且極有可能讓客人帶著對景點、對中國革命史甚至是對中國的誤解返程。

第三,可供團體參觀考察的單位和景點還不多。一些參觀考察點和考察內容簡單重複、多年不變。

對此,應該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戰略籌劃中,通盤考慮,儘快改變這種現狀。筆者有些經驗之談和不成熟的想法,願與大家分享。

一是把我們「想講的」與別人「想聽的」結合起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國外很多人對中國奇蹟有著濃厚興趣,想了解中國成功的秘訣。為此,我們把主動設置議題作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關鍵環節,既堅持主動發聲,又著眼外國朋友的需求。如中國改革發展經驗、中國對外政策、「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軍隊發展等問題,用國際化框架中國式內容、國際化語言中國式內涵,闡釋中國的政策主張、發展理念等。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奏效的。我接觸的外國朋友紛紛表示,「中國不是要領導世界,而是要與世界各國真誠地合作,各國要抓住機遇」「你能想像有哪個國家可以放眼到2050年嗎?只有中國可以,因為中國有獨特的治理模式和高效的決策機制,有自己的制度優勢」。

二是把「陳情說理」與「親身體驗」結合起來。有人說過,讓別人聽,他們可能會忘記;讓人看,他們可能會記住;只有讓人深度參與進來,他們才能記牢並理解認同。為此,我們探索「聽」「看」「深度體驗」相結合的模式。「聽」就是通過課堂、講座、討論,讓別人聽明白真實的中國國情。「看」就是要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人文景點等親自感受,實現「聽」和「看」相互印證。「深度體驗」就是通過設置主題,讓外國朋友深度參與其中。如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我們設置了「中國發展道路」參觀考察主題,先後赴上海一大會址、南昌八一紀念館、井岡山「朱毛挑糧小道」等考察體驗,不僅讓外國朋友現場聆聽中國革命故事,而且還在「朱毛挑糧小道」挑挑擔子,感悟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秘訣」。

三是將新時代理論、經驗和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轉化為讓外國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中國故事。為了增強傳播效果,要將「人類命運共同體」「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國內受眾耳熟能詳的概念,轉化成國家戰略語言體系,轉化為國際通行語言,用國外受眾習慣的表達方式、語言特點進行傳播。真實、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是「中國理論」體系對外傳播的活水源頭。

對於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應該有權威解讀。如導遊在講到「打土豪分田地」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口號時,國內遊客一聽就明白,而外國遊客恐怕會有很多疑問。需要針對國外受眾的特點,對中國革命的時代背景和中國近代史進行「國際化」表述,並大膽地「中為洋用」,既要準確又要得當,防止以訛傳訛。另外,國外有不少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如俄羅斯等國家在一些歷史遺迹和戰爭紀念館、英雄紀念碑等景區,有當年的參戰老兵和教師、大學生作為志願者,向外國遊客專門介紹講解。(作者是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副院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