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秘!一起來看三門黃泥洞古村的石窟和石屋群

探秘!一起來看三門黃泥洞古村的石窟和石屋群

這棵老樟樹是入村地標

石窗

石條圍的庭院

條石砌的牆面

小四合院里的門

通往黃泥洞村的小路入口旁,立有一塊石碑,從文字上可見這裡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我問了當地人,此村已整體搬遷了,全村人口150戶466人,原有石屋建築已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所需,遷到鄉政府對面的渡口新村,這樣整個古村落就很好地被保護起來了。

這裡的房屋全是石頭砌的,就地取材,取自當地粉紅色的蛇蟠石,其實是用了蛇蟠石的「下腳料」——厚一寸許的小石條,而開採出的完整的石板則通過海船運往各地。這是自唐代起就不錯的一種營生。

據《三門縣誌》記載,島上盛產江南名石,其色赭紅,富貴吉祥;其紋細膩,可刻可鏤;其質溫和,可雕可鑿,為建築雕刻良材,北宋年間,匠人泛海渡江,登島鑿崖取石,開蛇蟠島採石風氣,鼎盛時,島上有採石匠人6000餘人。

據海島村石窟陳列的資料,古人的鐵鎚在此敲石頭已敲了一千年,行有行規,採石方式為豎井式的,上小下大,形成穹隆頂,這樣會千年不塌。石材從開採到銷售自成體系,大致流程為:拜石、鑿麻雀孔、打麻雀、起石板、割石板、運石以及因石材而銷售的石行等。

黃泥洞村有多處石窟,其中一窟內還留有碾谷成米的大石碾。當地人告訴我,最早的採石工夜裡就住在石窟內,婦人在此養家禽,包括豬,為怕海盜侵入。這種生活有點像原始人一樣。

漸漸地,洞內的生活簡直讓人太「憋屈」了,等到太平起來,原住民向外「突奔」,方圓不過離洞窟半里左右。如此一來,石屋漸成群,因石屋產生石窗等,因為石工及其家屬的聚居,此地成規模村莊。

石屋古村建築為典型的「一」字型平面布局形式,房間為「一」字型左右並列,有二開間、三開間、多開間之分,又有平房和二層樓之分。不少三開間建築,底層中間通常作為廳堂,一側為廚房餐廳,另一側為室或雜房,二樓則為卧室;雙開間建築一般底層為廳和室,廚房附在正房外,二樓為卧室。建築牆體基本為石牆。

除了各種樣式的房屋,我在村中走,石鋪地、石台階隨處可見。清一色的石板牆,充分利用了採石廢料中的片石、部分塊石及小塊石礫等材料砌築;形式多樣的門、窗、陽台護欄等構件都是經能工巧匠就地取蛇蟠石雕琢而成。

當地人自豪地說,其中以石窗最具特色,該村的石窗可以說是三門石窗文化的代表和精華,是三門石窗文化最佳展示地;屋頂是統一的小青瓦,街巷設施如石鋪地、石台階、石圍牆、石桌、石凳、石井、石缸、石磨、石雕等,走在石板路上、住在石頭房內、坐在石頭凳上、用著石頭工具,似乎倒回了「石器時代」。

整個古村落建設形式多樣,我遇到一座小四合院,主體建築為南向布置,三開間、中間設廳,左、右側布置為室。主體建築與東西廂房之間存在一條走廊,可直接通向室外,走廊內亦有通向二層的木質樓梯。

經黃泥洞村拾級而上即為千洞禪寺,寺依洞而建,內供彌勒佛,當地人稱「太平佛」。凡有人居處,必有寺廟,這也是民眾精神所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在線 的精彩文章: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4組衛星 搭載發射「微納-1A」衛星

TAG:浙江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