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姆論哲學、宗教、惡與真、美、善

毛姆論哲學、宗教、惡與真、美、善

本以為毛姆的這本《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是買重了的一本書,粗略翻一翻的時候,看到前面很多寫作家的篇章與《巨匠與傑作》中的內容一致,幸運的是,再仔細翻翻,在書的最後一章發現了驚喜。

毛姆的閱讀量真是驚人,哲學、倫理、宗教、文學,再加上他天生的個人氣質,最終成就了他獨特的文學風格。看毛姆的文字,就像是在與一個睿智又有趣的人對話,每每看得半夜了都還捨不得放下書來。

關於哲學

人們在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總是被不同的問題所困擾,如果哲學不能幫助這些人解惑的話,那麼它也會以幽默的方式說服他們安於自身的無知。哲學教會人們退守為安,也教會人們砥礪前行。它能給人們帶來想像力和智慧。

如果根本不存在那個將我投進永恆之火的上帝,也根本不存在被永恆之火吞噬的靈魂,如果我僅僅是被生存競爭推動的機械力量的玩物,人們反覆教導給我的善,意義到底在哪裡?於是我開始閱讀倫理學。在潛心讀完一部部令人生畏的巨著後,我得出結論:人生的目的只是為了尋求自身的快樂,並不為別的,那些舍已為人的行為也只是為滿足人們的一種幻想——實現自己所尋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樂。既然未來是不確定的,及時行樂理當是一種常識。在我看來,是與非不過是兩個詞語,行為準則只是人們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而約定的一種習俗。追求自由的人並不一定要遵循那些準則,除非他認為它們對他並無妨礙。

我從古典哲學家讀到現代哲學家,想在他們那裡有所收穫,但我發現他們的言論很不一致。在我看來,他們著作中的批判部分都是很有道理的,但其中建設性的部分,雖然我說不出有什麼問題,卻總是讓我難以心服口服。儘管他們給我留下了學識淵博、分類精細、推理嚴密的印象,但我總覺得他們各自保持的觀點,不是出於理性的思考,而是出於不同的氣質。我似乎在哪裡讀到過,費希特曾說,一個人抱持怎樣的哲學觀念取決於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讀到這句話後,我意識到,我很可能在尋找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實用主義的哲學家大都充滿活力、生氣勃勃,他們深入淺出的回答了那些我一直無法想通的問題。不過,我始終不能與他們一起相信真理是達到實用目的的工具。我覺得,感性資料作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總是存在著,無論對你來說是否有用處。此外,他們還認為,如果因為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獲得了安慰,那麼對我來說,上帝就是存在的。對於這種看法,我也覺得不舒服。最終,我對實用主義失去了興趣。

關於宗教

在你閱讀過那些世界各大宗教的基礎教義後,你會有些驚訝的發現,其中大多數是後人對原始教義的發揮。他們的說教和樹立的榜樣,形成了一種比他們自身更加重要的模式。

寬恕他人的罪過並不是件難事,只要你站在他人的立場想一想,便不難找到他做下不該做的事的原因,也便能找到替他辯解的理由。一個人受到傷害,憤怒的本能自然會驅使他採取報復行動,事關自身時,往往難以保持超然態度。但只需稍加思考,他便能從局外反觀自己的處境。這樣一來,寬恕他人對自己的傷害也就比較容易了,甚至比寬恕他人對他人的傷害更加容易。最困難的是寬恕受到他傷害的人,那的確需要有超常的反省能力。

從原始時代起,人類就有某種對上帝的信仰,這是種與人類一起發展的信仰,一種為最傑出的智者、希臘哲學家、東方聖人和經院派哲學大師所接受的信仰,很難想像它是毫無根據的。在許多人眼中,信仰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問題是,這種本能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它的存在可能性得到滿足。

人們始終有孤獨感和畏懼感,始終希望自己能和宇宙萬物保持和諧,這些相比於自然崇拜、巫術崇拜、祖先崇拜,或者道德,更像是宗教的根源。

神秘主義依靠內在的信念,並不需要證明。從那些教義中,它獲取自己所需的東西,卻並不完全依靠它們。它是個人的,滿足的也是個人欲求。

神秘論者頻繁地說到自己的神秘體驗,而且那些描述十分相似,使得我很難否認其真實性。事實上,我也有過一次類似的體驗,只有以神秘論者描述靈魂出竅時的那種語言才能描述它的神秘性。那時候,我坐在開羅近郊的一座清真寺里,廟宇很荒蕪,我忽然感到自己如醉如痴,如同伊納提烏斯·羅耀拉坐在曼雷薩河邊上所發生的情形。一種宇宙的神力將我壓倒,我與宇宙融為了一體。上帝就在我面前,我感覺到了他。引起這種感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止宗教這一種。藝術家也可能有這種感覺,這一點聖徒們自己也很樂於承認。此外,如我們所知,愛情也能產生類似的狀態。

出於對宏偉宇宙的敬畏,同時不滿聖徒和哲學家的觀點,我有時會將這個謎團追溯到穆罕默德、基督、釋迦牟尼希臘神靈、耶和華和太陽神之前,直到奧義書里的婆羅門。婆羅門的那種精神自我生成又超然於所有的存在物,它是一切有生之物的唯一源泉,一切存在物都存在於它之中。不管怎麼說,至少我的想像力在婆羅門的宏偉壯觀中得到了滿足。只是多年來,我持續與文字打交道,這讓我不得不對它們有所懷疑。就算是剛剛寫下的那些文字,我也總覺得它們的意思是含糊不清的。對宗教而言,存在某種客觀真理,它是一切事物之上唯一有用的事物;唯一有用的上帝,就是一個至上的、人性的、仁慈的上帝,他的存在如同「二加二等於四」一樣毋庸置疑。然而,我仍不能徹底領悟這種神秘。作為一個不可知論者,我得出的實用性結論是:你只管做人,只當上帝並不存在。

關於惡

雖然不可否認惡的存在,但沒必要對此大驚小怪,將惡的問題看的鄭重其事也確實有些無聊。不論怎麼說,惡是一個被過分誇大的話題,顯而易見,惡中也有善的存在。……惡與謬誤皆服務於一個比它們自身範圍更廣大的計劃,並且在這個計劃中才能得以顯現。在高於它們自身的善裡面,惡與謬誤起著部分作用。

也許是由於對惡的經歷教育了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好了。但實際上,我們很難把這當作普遍法則。這也許是因為同情與勇氣十分珍貴,不經歷苦難和危險是無法產生的。

惡一直在那裡,到處都存在:疾病、痛苦、親人的死亡、貧困、犯罪、惡行、希望的幻滅,各種各樣,不勝枚舉。哲學家們對此怎麼解釋呢?有人說,從邏輯上講,惡是必需的,否則我們也無從知道善;有人說,從本質上看,世界是善與惡的對立,二者在哲學上是互相依存的。然而,當我看到一個無辜的孩子死於腦膜炎,對此,唯一能讓我在理智和感情上都接受的解釋是靈魂輪迴說。靈魂輪迴說並不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從出生起始,到死亡為止的,生命是無限系列中的一環,前一環的索所作所為決定這一壞的命運。……遺憾的是,我發現這種理論是不可信的

關於真、美、善

我認為真在這三者中有一席之地是憑藉其修辭學上引申的含義,人類賦予真理以許多道德品質,包括勇氣、榮譽和精神獨立。在人類對真理的追求過程中,這些的確是被頻頻提及的,然而事實上它們與真理本身毫無關聯。只要發現能自我實現的機會,不管做出什麼犧牲,都要抓住它。人們的興趣只在於自身,而非真理。

如果真理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價值,那麼奇怪的是似乎沒有多少人很清楚地認識到真理到底是什麼。一直以來哲學家們就真理的意義爭執不休,信奉不同流派的哲學家們往往互相冷嘲熱諷。這種情況下,普通人必須將這些爭論置之一邊,只要信奉自己的真理就好,這是一種非常謙虛的做法,因為他們只要求維護自己心中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對客觀事實的陳述。

人類往往犧牲真理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自身獲取愜意和利益。人們並非依照真理而活,而是活在自我假想出來的世界裡。有時在我看來,人們的理想主義只不過是將真理的聲望強加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上,並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自負之心罷了。

美的地位要更高些。……首先我發現美麗是一個完整的句號。當我思考美好的事物時,我發現我能做的只有注目和欽佩。它們給我的感覺固然絕妙,但我無法將這種感覺保存下來,也無法復刻。在這世上,最美的東西終究也會使我厭倦。從那些具有實驗性的作品中,我獲得了更大的滿足感。因為它們未達到十足的完善,給我的想像力留下更多空間。而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已完美得面面俱到,我能做的所剩無幾,活躍不休的內心終會厭倦這種被動的沉思。於我而言,美麗似乎是山之頂峰,當你到達山頂時,會發現那裡的風景也沒什麼特別的,於是只好下山。完美主義是無趣的。生活的諷刺便是,我們人人追求的完美還是無法達到為好。

在偉大的藝術作品面前,一個人的反應到底是什麼呢?當他在盧浮宮看到提香的《埋葬基督》時,或是聽到《歌唱大師》的五重奏時會是什麼感受呢?我知道我的感受如何,那是一種興奮夾雜著喜悅的感覺,同時充滿理性和感性,是種讓我獲得某種力量進而從人性的束縛中獲得解放的幸福感。同時,我感受到自己處於一種充滿人類同情心的溫柔心境之中。我因此而覺得踏實,內心平靜,精神上也感到超然。確實在某些時候,我看著某些畫作或雕像時,聽著某些音樂時,我的內心還有一種強烈的情感,然而我只能用神秘主義者慣用的語言來描述它:與神合一。

如果說藝術是人生重要價值的一種的話,那麼藝術必須教會人們謙遜、容忍、智慧和慷慨。藝術的價值不在於美,而在於正確的行動。

如果說美是人生的價值之一,似乎很難讓人相信使人鑒別美的審美感只屬於某一個階層的人。少數人擁有的審美感是所有人所必需的東西,這種觀點很難讓人信服。然而,美學家們卻大多是這樣認為的。我必須坦白,在我愚蠢的青春歲月中,曾認為藝術不過是人類活動的最高成就,它使人類的存在變得有意義,而我還十分自信地以為,只有少數人才懂得欣賞藝術。但是我的這個想法早就改變了。我不相信美是一個只屬於少數人的領地,同時我傾向於認為,如果藝術只對於那些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才有意義的話,那麼這樣的藝術同它領地里所屬的那少數人一樣不值一提。只有當藝術可為所有人欣賞的時候,它才是偉大和有意義的,陣營性質的藝術不過是種玩物罷了。

佈道只有在佈道人沒有意識到他在佈道的情況下才最為靈驗,蜜蜂也是為了自己的目的才釀蜂蜜,並不知道蜂蜜對人類用處諸多。

愛這個字眼所帶來的聯想,要比單純的善良所帶來的感受更讓人激動。相比之下,善就顯得有些瑣碎和無趣了。愛有兩層含義:第一種是純粹、簡單的愛,即性愛;第二種是仁慈的愛。

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肉體的消亡,而是停止去愛。

你愛的人不再愛你,誰對此都無能為力,這簡直是不可原諒的罪惡。拉羅什福科發現,在一對愛人之間,總有愛人的一方和被愛的一方。於是他通過警句來揭露這不對等的一面,而這種不對等定會阻礙人們在愛中追尋完美的幸福。不管人們多憎惡這個事實,也不管他們多急於否定這一點,毋庸置疑的是愛取決於性腺分泌的某些激素。很少有人可以常年因為同一個對象的刺激而持續地分泌性激素,而且隨著年月的流逝,性腺分泌的激素也在下降。人們對此問題則表現得非常虛偽,而且不願意麵對真相。他們太會欺騙自己,所以當他們的愛退卻為一種堅貞持久的愛憐時,他們仍欣然滿意地接受,就好像喜歡和愛憐是一回事似的!愛憐建立在習慣、利益關係、生活便利和陪伴的需求之中,它是一種舒適而非激動的感覺。我們是變化的產物,也生活在變化的環境中,難道我們本能中最強烈的性本能就能逃脫得了變化這一法則了嗎?今年的我們不同於去年的我們,我們愛的人也是如此。時刻在變化的我們若是能繼續愛著另一個變化了的人,這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大多數時候,已經變化的我們需要悲哀地做出極大的努力,才能繼續去愛這個我們曾經愛過而現在也變化了的人。這是因為,當我們淪陷於愛那強大的力量之中時,我們確信它會永遠持續下去。當這份愛意開始有所降溫的時候,我們便會羞愧,覺得受到欺騙,埋怨自己對愛情不夠堅持。實際上,我們應該接受這種變心是人類本性的自然效應。人類的經歷讓他們對愛擁有一種複雜的感覺,他們懷疑過它,他們常常咒罵它,也常常謳歌它。人類的靈魂總是嚮往著自由,除了某些短暫的時刻,人們總會把愛情中需要的這種自我臣服看作一種有失優雅的行為。愛可能會帶來人類所能體會到的最大的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從未完滿。愛的故事通常有一個悲傷的結尾。許多人曾憎惡愛的力量,憤懣地想要從愛的枷鎖中掙脫出來。他們擁抱他們的枷鎖,但也痛恨這枷鎖。愛並不總是盲目的,最不幸的便是明知道這個人不值得你去愛,卻還是全心全意地愛著此人。

在仁慈的愛中,性本能得到了凈化,它賦予這種仁慈的愛以溫暖和活力。仁慈的愛是善中較好的一面,它讓善中某些嚴肅的品格多了幾分溫厚,從而讓人們能夠更容易踐行自控、耐心、自律和容忍這些細微的品德,因為這些品德原本是被動的,不太讓人提得起興趣的。在萬物間,善良似乎是唯一有其自身價值的人生美德。美德便是它的善果。

我心中極少有崇敬的情感。世上的崇敬太多了,事實上,很多事物都配不上這份崇敬。我們現在往往只是出於傳統習俗的緣故才會對事物表達敬意,而不是我們對這類活動感興趣。對於那些過往的偉大人物,諸如但丁、提香、莎士比亞、斯賓諾莎等,向他們表達敬意的方式便是不去神化他們,而是將他們視作我們同時代的故人,與他們親密無間。如此我們便能給他們最高的讚美。這種熟悉感讓人覺得他們仍鮮活地活在我們身邊。然而,當我偶爾遇上真正的善時,我發現內心會有一股油然而生的崇敬。即便這些少有的善良者在我眼中有些普通,也不是像我以為的那麼聰明,可那於我亦似乎毫無影響。

我曾是一個鬱鬱寡歡的小男孩,那時我常常一夜又一夜地做夢,夢想我的校園生活只是一場夢,夢醒後我會發現自己就在家中,在母親的身邊。於我來說,母親的去世仍是個創傷,歷經50餘年仍未癒合的創傷。我很久都沒有做這樣的夢了,但我還是一直有那種感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一場幻境。在人生這場幻境之中,我也要忙此忙彼的,因為總會有事情要做。然而,即便我這般做,我卻能從遠處審視並知道這場幻境的樣子。當我回首我的人生時,有過成功和失敗,有過無止境的錯誤,有過欺騙和成就、歡笑和凄苦,但奇怪的是這種種回憶卻缺乏一種現實感。它們是如此晦暗不清,缺少真實感。也許是我的心無所棲息,所以才會對神和永生同祖先那般的渴望,儘管我的理智似乎已經不相信神或永生。有時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安慰自己,在我一生遇到的那些為數不多的善里,畢竟還有一些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

在善上,也許我們找不到人生的原因,也找不到對人生的闡釋,但我們能發現一絲慰藉。在這漠然的宇宙之間,從我們出生至死亡,周圍總是避免不了一些險惡的事情,善良雖然算不上一種挑戰,或者一種回復,至少是對我們自我獨立的一種確認。這善良是幽默對命運荒唐和悲哀的一種反駁。不同於美,善良可以達到盡善卻不讓人覺得厭倦,同時比愛更偉大,善良的光輝不會隨著時間而褪淡。善良是通過正確的行動顯現出來的,但誰又能在這本就毫無意義的世界中分辨出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呢?正確的行為並非是為了獲得幸福,如果會有幸福的結果,那麼也是幸引福至。眾所周知,柏拉圖勸導他的智者們放棄平靜的悟理生活,讓他們投身到凡世俗務中去,故而他將責任感置於享樂欲之上。我想,我們每個人也許都偶爾做過某種決定,因為我們認為是正確的而去那樣做,儘管我們知道這樣做並不會有幸福。那麼什麼是正確的行動呢?在我看來,雷昂修士給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說的做法不難,人性雖有弱點,但不會在其面前畏縮。我將以雷昂修士的話來給本書做個收尾,他說,生命的美別無其他,不過順應其天性,做好分內之事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突然的大王 的精彩文章:

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識——《知識大融通》讀書筆記

TAG:突然的大王 |